黑木耳蓝莓果果羹加工技术的研究1)
2011-06-02吴洪军冯磊么宏伟谢晨阳赵凤臣
吴洪军,冯磊,么宏伟,谢晨阳,赵凤臣
(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研发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黑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是人们所喜食的食用菌,其质地细嫩、清脆爽滑,同时黑木耳还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癌、降血脂等功效,是我国传统的食药兼用菌[1]。我国黑木耳的年产量和年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由于其无特殊的口味和受限食用方式单一,黑木耳消费增长趋势缓慢。
蓝莓果学名越橘(Blueberry),蓝莓果实中除了常规的糖、酸和VC外,富含VE、VA、VB、SOD、熊果苷、蛋白质、花青苷、食用纤维以及丰富的K、Fe、Zn、Ca等矿质元素。它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作用,还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机体免疫等功能。最新研究表明,多吃蓝莓产品有助预防结肠癌的发生,因而其加工产品现已深受世人青睐。
红小豆属豆科(Leguminosae),为豆科1年生草本植物赤豆干燥成熟的种子,是我国广大消费者喜爱的豆类之一,风味独特,品质良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淀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含量较高。赤豆具有滋补、养血、安神等功能。李时珍称红小豆为“心之谷”,其功用为“生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上吐”,并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热痛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因而开发赤豆类产品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本研究探索以黑木耳、蓝莓果、红小豆为主要原料,原料经处理、配比、熬煮、注模、冷却成型、脱模、切割等加工工序制成的黑木耳蓝莓果果羹产品。本产品具有独特的色泽、风味,充分了发掘黑木耳、山野果的营养、保健价值,符合当今消费时尚和未来食品发展方向,同时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符合林区培育以加工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可促进广大林、农地区发展山特产品加工产业,提高经济收入。
1 材料及设备
1.1 原辅材料
黑木耳,黑龙江宁安县;蓝莓果,黑龙江省塔河县;琼脂、糖均为食品级。
1.2 主要设备
表1 主要设备
2 方法
2.1工艺流程
2.2 试验设计与配方
表2 因素水平表
2.3 工艺技术要点
2.3.1 黑木耳粉制备
原料经挑选,剔除黑木耳杂质,洗净干燥后,超微粉碎得黑木耳粉,按1∶10的的比例加水,在室温条件下浸泡8h。
2.3.2 豆沙制备
红小豆洗净后水煮片刻后加碱,倾去碱液(除去黏液)后用清水洗净,加水用汽浴锅煮2h至开花无硬心。于20目不锈钢筛网中用力擦揉,将豆沙抹压于筛下,装进纱布袋压去水分,至豆沙可手手握成团,离手即散的程度。
2.3.3 蓝莓果汁制备
取适量蓝莓果,经挑选、漂洗后榨汁,再经过滤、浓缩、灭菌制成蓝莓果原汁。
2.3.4 琼脂溶化
琼脂放入20倍水中浸泡10h,然后90~95℃加热至溶解。
2.3.5 熬制
按10(白砂糖)∶7(水)的比例将糖水加热溶解,然后加入化开的琼脂,当琼脂和糖溶液的温度达到120℃时,加入豆沙,熬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60%时加入已制备好蓝莓果原汁,搅拌均匀,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55%时,便可离火注模。
2.4 产品质量指标
2.4.1 感官指标
色泽:深紫色,表面均匀晶莹光亮。
滋味和气味:具有该产品应有的香气味,无焦糊味,无异味。
组织形态:形态完整,表面光滑,组织紧密,有弹性,无蔗糖结晶块(封口表面除外)。
2.4.2 理化指标
可溶性固形物≥55.0%;还原糖(以葡萄糖计)≤10.0%;总砷≤0.50mg/kg。
2.4.3 微生物指标
细菌总数≤1000cfu/g;大肠菌群≤30MPN/100g;致病菌不得检出。
3 结果与分析
以黑木耳粉(A)、蓝莓原汁(B)、琼脂(C)、糖(D)为4个试验因素,每个因素分为3个水平,每一配方中红豆沙固定为10g,采用L9(34)正交实验进行配比优化,感官评价分为风味和口感两个部分,总分为100分(各50分)。
配比优化评分标准:70~80分为一般(含70);80~90分为较好(含80);90~100分为优(含90)。在3个评价等级中,每个等级细划为10级,每级1分。每组配比优化试验请5位专家进行打分评价,取5个分数的平均值作为配比优化的评价指标。
表3 黑木耳、蓝莓果果羹配比优化及评价结果L9(34)
见表3,极差分析结果为A>C>B>D,最佳配方组合为 A2C3B2D2,即黑木耳粉2.0g,蓝莓果原汁10mL,琼脂1.8g,糖28g。经验证实验证明,采用该配方生产的黑木耳蓝莓果果羹具有蓝莓特有的风味,色泽自然、质地细腻、酸甜适口。
4 结论
4.1 黑木耳蓝莓果果羹的最佳配方组合为A2C3B2D2,即黑木耳粉2.0g,蓝莓果原汁10mL,琼脂1.8g,糖28g。
4.2 本研究以黑木耳粉、蓝莓果原汁和红小豆为主要原料,经熬制等工艺制成黑木耳、蓝莓果羹,黑木耳经粉碎后其营养价值更利于人体吸收,既具有食用价值又具有清洗肠胃等药用功效,成为集营养、保健、休闲于一身的食品。
[1]王慧杰.食用菌的药用保健价值[J].2001,23(3):41-42.
[2]李丹,林琳.越橘食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0,26(4):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