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想走“俏” 须会讨“巧”——做活国际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

2011-06-02李秀琴

中国记者 2011年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观点策划

◇/ 李秀琴

(作者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国际部签稿人)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国际新闻以及对国际新闻的评论从未像今天这样被重视和广泛参与。同时,无论是国家大局需要,还是市场竞争使然,抑或大众新闻需求,都对国际新闻报道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国际新闻报道能力,使其在服务受众、国家建设等方面有更大作为,请看四位国际新闻编辑、记者的思考。

和多年前相比,现在媒体和受众对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笔者涉足国际新闻领域十年有余,我认为国际新闻报道有两个变化趋势最明显:一是报道面不断拓宽,报道方式更加贴近受众;二是报道时效“时差”缩小,报道方式立体化。但是,国际新闻报道要走向成熟,还需要在新闻内容创作和新闻来源开拓方面多下些功夫。

巧选角度 “硬新闻软写”

国际新闻报道要贴近受众,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做到完美的命题。现在的新闻人,受过去写作方式的影响,在国际新闻报道的写作上,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习惯“硬新闻”硬写,“软新闻”软写。也就是说,记者往往从政府层面观察、思考、报道问题。比如,对于国际争端,国内媒体更多倾向于报道两国政府的动向(政治表态或军事动向),而很少关注当地市民的内心感受。其实,普通民众的故事既容易打动受众,也能提高传播效果。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编者注:下称国际台)前驻耶路撒冷记者刘素云曾经采写的《巴以儿童的节日期盼》《绿茵草上的和平梦想》,都是这类“硬新闻软写”的典范。记者从“儿童”和“学生”的角度,以儿童节和一场足球赛为切入点,深入采访、挖掘到人们内心对和平的期盼。

再比如,伊拉克的国内局势之所以迟迟不稳,主要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派冲突一直没有停息。如果单纯地表现这种宗派冲突,写出来的新闻大家未必爱看。且看国际台驻卡塔尔记者申旭发回的《一场足球赛使伊拉克两派泯恩仇》,记者通过足球赛场上和赛场下,球员与球迷的对话传达出人们对于民族和解的梦想。

因此,如果以一个小角度切入,类似地区局势、宗教冲突这样的大题材,也能变得通俗易懂,易为受众接受。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意识和创新意识,并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善于和采访对象沟通,深入挖掘,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新闻。

巧用资源 避免被“设置议程”

再来谈谈国际新闻报道的“时差”和“距离”。诚然,随着中国外派记者增多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第一时间获得国际信息已变成常态。但不能否认,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记者要比西方记者少很多,再加上西方媒体的话语权一直呈强势态势,很多时候国内记者的国际报道还是西方记者的“二传手”,这就直接导致我们的国际新闻被西方媒体“设置议程”,难免出现导向上的偏差。

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有一些难度,最根本最完美的办法就是增加外派记者,如果“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那我们就拥有了国际话语权,就可以使国际新闻报道实现和真实事件的“零时差”“零距离”。当然,目前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依据我国媒体的发展情况还很难实现。

那么,在不能增加外派记者的情况下,如何使国际新闻报道“不受制于人”呢?整合信息,增加海外报道员。比如,现在的利比亚局势,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国际台在那里没有记者,不能直接在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的解决方法有三个:第一,充分利用驻埃及记者语言上的优势,获得阿语媒体对利局势相对客观的报道;第二,积极联系中国在利人员(有一定的学历和报道能力的人),请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将利比亚局势的最新动态讲给受众;第三,综合利用全球多家记者站的优势,综合报道,全方位解读,力求报道平衡、全面、真实。

巧妙布局 融观点于事实中

新闻都是有观点的,国际新闻也如此。如何呈现国际新闻报道的观点,是目前大家正在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最好的体现观点的方式,是在信息选择和新闻写作技巧上下功夫,融观点于事实。这一点,西方媒体的做法已经很成熟。西方媒体较少用评论来表达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是融观点于内容中,通过对事件的巧妙选择,并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受众。

比如,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上,美国媒体竭力塑造一场正义的战争,即表现为是为了把伊拉克人民从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中解放出来。获得2004年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安东尼·谢迪德,在报道美军进入巴格达时描述了下面这个场景:“美国陆军占领底格里斯河西岸,海军陆战队挺进巴格达城西,一路上他们只遇到了零星的抵抗。成千上万的巴格达市民涌到街头,欢庆萨达姆政府倒台,他们口中说着‘感谢’的话语,心中充满喜悦,欢迎美军进入巴格达”。

□ 2010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3000多名国内外记者云集北京采访。这是大会开幕前,一位外国记者跟拍一位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全国政协委员。(陈树根/摄)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国的国际新闻报道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做法。比如,国际台驻卡塔尔站记者发回的《一场足球赛使伊拉克两派泯恩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原本就是一家人,是美国人放大了我们的分歧。”阿扎米亚的一位居民说,“我们只有团结,才能战胜极端分子。”这是一位普通伊拉克居民的话,虽然它也代表了媒体的观点,但以这种方式呈现,显然更易为受众接受。

另外,请专家解析国际新闻背后的原因和政治背景,也不失为一个巧妙的做法。目前,广播、电视等媒体已广泛采用这种做法,这不仅解决了国际新闻采访难度大的问题,也使得受众更能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并能巧妙地传达出本媒体对于某个国际新闻的观点。

巧妙策划 打造国际新闻精品

在新闻竞争激烈的今天,新闻策划日益受到重视,只有加强策划,才能创造出独家新闻、精品新闻。新闻策划可以是有组织的行为,也可以是记者的个体行为。作为组织行为,是指编辑部根据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策划一组报道,前后联动,纵横结合,然后统筹安排发稿时机。

比如,2009年的经济危机蔓延至全球,由此,国际台在圣诞节前策划了一组稿件——“经济危机下的圣诞节”,约请国际台驻多国记者同时撰写稿件,然后在一周内每天连续发出,这样的宣传效果比只发一篇稿子要好很多。

作为个体性的策划,是指记者不要在家坐等新闻事件的发生,而是主动进行策划性采访,寻找新闻源。比如,国际台驻埃及记者郑磊曾策划写作了一组深受好评的系列报道《走进苏丹》,根据这一系列报道改编的广播节目“苏丹离我们有多远”获得2009年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对外广播大奖。这,就是策划的力量。

再比如,2006年7月,黎巴嫩和以色列爆发冲突。随着冲突的步步升级,每天关于战争的报道铺天盖地。即使记者天天跟踪战事的进展,报道也难免和其他记者雷同,难以出彩。国际台驻以色列记者廖吉波和贺金哲没有局限在把眼光放到黎以战况和无辜百姓遭受战争痛苦的报道中,而是独辟蹊径,找到了“黎以这两个敌对国家的青年在博客上进行对话”这个角度,写出了录音报道《博客——穿越黎以战火的沟通桥梁》,通过两个在网上相爱的年轻人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共同企盼和平的愿望。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观点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观点
本期策划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