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巴马胞弟“在路上”

2011-05-30王悦阳刘圣吉

新民周刊 2011年35期
关键词:在路上戴维肯尼亚

王悦阳 刘圣吉

“你好!”伴着咬字清晰的普通话发音,狄马克微笑着和记者握手,一身得体服帖的黑色西装,巧克力色的皮肤上一双褐色的大眼睛透着温和而又迷人的气息。这个带着灿烂笑容的非裔美国人此次带着他的新书《从内罗毕到深圳》来到上海。乍一看,他和他的兄长——现任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有六七分相似,但从举手投足间记者发现,这位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的老外处处透着中国人特有的儒雅和谦逊。

狄马克全名马克·奥巴马·狄善九,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生于肯尼亚的他获得了布朗大学物理学及数学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如今常年居住在深圳,并且娶了一位祖籍河南的美丽姑娘。多年来在中国耳濡目染,如今他觉得叫马克这个外国名字太过普通,反而更喜欢像中国人一样,在名字前冠上姓,叫做狄马克。

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之后,他的这位一直隐居在中国深圳的弟弟也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让他對奥巴马的种种政见发表看法。但是生性淡泊的马克却只醉心于艺术、慈善和文化。《从内罗毕到深圳》是他的一部半自传体处女作,历时十年,浸透了他无数的情感波折和人生阅历。外界从奥巴马那里发现了狄马克,意外地了解到了一个对中国有如此深厚感情的追梦者。从小说深远悠然如落日熔金的笔调中,读者看到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戴维,也读出了字里行间的背后,狄马克从肯尼亚,到美国,再到中国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因这一路闯荡坎坷所沉淀出的深邃哲思。

苦痛与蜕变

“从小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表现我自己,比如说弹钢琴,写东西,画画。我差不多花了十年写这本书,可能是在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的。原本我是打算写一个自传的。”狄马克对记者说。为什么这本始于十年前的作品直到现在才完成?最大的原因来源于狄马克少年时期家庭暴力给他带来的伤痛,让他曾数次不愿触痛那段不愉快的回忆。

在写作中,他遇到一个瓶颈,就是如何去描写对他和他母亲施加家庭暴力的父亲。“我想写关于我的爸爸的东西,但是因为小时候所受的伤害,我不可能记得他的优点在哪里,我只记得他的缺点。”无奈地摇摇头,狄马克目光深邃地望着前方,表情复杂。

一个才华横溢的肯尼亚籍的哈佛留学生,迷倒了无数美国少女,狄马克的母亲更是在恋爱数月后就毅然来到肯尼亚与之结婚。但这位风度翩翩的黑人才子却又为何数次使用家庭暴力?这曾让年幼的马克在苦痛中百思不得其解。

在书里,主人公戴维小时候“由于性格孤傲,每天总是孤零零一个人躲在音乐室里吃午餐,用那台老师的立式钢琴给乐队伴奏,别的同学总是讥讽他”。作为一个混血儿,在当时的肯尼亚的小伙伴中总是受到排挤和歧视,而总是拳脚相加的父亲和流泪的母亲更是让小小的戴维紧闭心门。

“长时间以来,我不敢去爱别人,因为怕别人会伤害我。不知道该怎么相信别人,怕那个人会拒绝我。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一家的问题,对于整个社会它都有很多不利影响。”如今,狄马克终于鼓起勇气,用自己的笔写下记忆中的家庭暴力,希望更多类似的家庭从歧路上回转过来。

“家庭暴力是危害非常大的,尤其不应该打孩子。因为孩子可能会觉得这是正常的事情,长大后可能会对他的孩子也采取这样的手段。有时候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事情。”狄马克非常沉痛地说这起一点。因为马克的父亲小时候也长期遭到其父的家暴,部分导致了马克也遭到相同厄运。

分析父亲的性格经历,是找出家庭暴力的根源所在。但父亲的优点在狄马克的记忆中却晦涩不明。“我开始动用我的想象力:假如我是我的爸爸,我有一本日记,然后我会把我的优缺点和种种想法都写在日记里。”狄马克坦言,通过这种方法,他更多地理解了一生都郁郁不得志的父亲,也了解了自己性格中的缺陷。

“如果看待一件东西能换个角度,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原谅。比如家庭暴力,这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反过来想,家庭暴力也让戴维更多地去理解和思考他自己的性格。”狄马克更多的包容,让他走出了年少的阴影。不一样的童年,让小马克比一般的孩子更早成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他也终于领悟该如何去走属于自己的人生。

执著和探索

小说的故事始于美国“9·11”事件发生之后,戴维离开让他失去信心的美国,只身一人来到中国这片神秘又充满活力的土地。狄马克在书中写道:“一旦步入人生的低谷,你有三种选择,要么做你自己的使徒,要么做他人的使徒,再不然就在原本的废墟上做个心灰意冷的拾荒者。正是在这一时刻,我的内心转向了东方。抱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去过一种自我奋斗的生活——实在找不出比这儿更理想的聚集地了。”

“深圳是一个年轻低调的城市,是我心中很典型的中国城市,非常有活力。”谈起深圳,狄马克赞不绝口。刚开始,这个老外连一个汉字都不会说,但如今的他早已通过了汉语七级考试,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回答记者的问题。努力适应中国的生活,融入深圳的文化,其间的奋斗和坎坷他只是一笑而过:“我的信条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自己选择的路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如今的狄马克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作家和钢琴家,对公益慈善更是一向不遗余力,在书法上也有相当的造诣。

狄马克一直在为梦想而活。“我的梦想包括很多东西。我喜欢大的文化挑战;我想让更多的中国孩子喜欢音乐,喜欢钢琴;想帮助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关于写作,我想写更多自己的故事和人生的感悟。”从肯尼亚到美国再到中国,他一路走来,将盛年留在了深圳。也是在深圳,他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但当记者问及他将来是否会一直在深圳发展时,他的眼中又亮起了倔强的光芒:“就像古人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不会停止脚步,故事也还会继续。”梦想无垠,行者无疆,这个旅者正在创造属于他的梦想国度。

兼容并包的中国

小说中的戴维是一个混血儿,他的妈妈告诉他:“你不只是代表一种文化,一个人,你代表了两种文化,所以你是非常幸福的。”但是漂泊坎坷的旅居生活让他一度不能理解这句话,直到很多年以后,戴维才终于明白其中的深意。

恰如狄马克对记者说的那样:“A global citizen means taking the best th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不同国家和文化,要看它们的优点在哪里,并把这些优点吸收进自己的体内。这非常重要。混血的家庭可以做比其他家庭更多的事情。”童年的他因为自己是混血儿而遭到相当一部分人的白眼,但也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和冲劲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我有一个肯尼亚爸爸和美国妈妈,所以,我就比较熟悉这两国的文化,中国对于我是非常新奇的一个国家。我已经开始在一点点地吸收合并三国的文化了。”狄马克笑着说。马克在《从内罗毕到深圳》一书中以观察者的角度对文化做一番调整,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非常醉心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狄马克,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言谈间不时蹦出一些成语俗谚,是个十足的中国迷。“我觉得写书法就好像在跳舞,像在弹钢琴,我也非常喜欢书法的黑白两色,”关于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马克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因为有了电脑,很多人开始不喜欢写字了。学习书法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理解书法。”

“中国古典文化是‘学无止境的。这么丰富的内容和道理,教会我处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是一双‘眼睛,可以帮助我更多地了解审查自己。”现在每天晚上,马克睡觉前都会看几页《红楼梦》。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中国文学作品。“看完后我感觉非常轻松。中国的古文有很多的意义,字形也非常好看,我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看这一个个的字。每次我欣赏它们,我就会发现新的意义。”

几年前,狄马克已经在中国成婚。当记者问及如果将来有孩子,会采取一种怎样的教育方式时,他却没有打算较多倾向于哪一国的文化和教育:“重要的是孩子做真实的自己。我觉得一个人的身份不应该由所来自的国家确定,而是来自你的热情,你的兴趣。一旦找到你的兴趣所在,你就会不知不觉被某个国家和文化吸引,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份,这样的结果是非常好的。如果有孩子,我会对他说:我希望你开心,知道自己的兴趣和梦想是什么,将来你就会发现你的身份是什么。”

爱的传递

在小说正文前,有一幅狄马克的书法作品。“难得糊涂”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遒劲有力,象征着他对生活的豁达。在狄马克眼中,他的哥哥贝拉克·奥巴马是一个脾气非常好的人,非常绅士。“他即使面对很多压力也一直坚持,哥哥有这样的成就我非常为他骄傲。”当记者问道如何看待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后身份转变的问题时,狄马克依然波澜不惊:“我们的关系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还是非常好。不过他有他的生活,我也有我的生活。”

对于自己被冠以“总统弟弟”头衔,狄克既不因此自恃也不刻意回避,“对于我来说,报纸、电视媒体的种种宣传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我还是做我喜欢做的事。比如说我喜欢教孩子弹钢琴,一直教了八九年并且还会继续做下去。我喜欢写书法,我支持我的家庭。无论我是famous(出名)还是没有famous,都不会改变。”马克一直在中国做慈善,在孤儿院里教孩子们音乐。孤儿院里,当一个婴儿床上的孩子嫩嫩的小肉手一下子抓住狄马克的大手指,看着那一双清澈的小眼睛,马克就知道他再也不能放手,不能离开这些孩子。相比于学校里的孩子,孤儿院和赤贫的孩子们更需要他,他向他们奉献的,是孩子们最应得到的艺术天赋。2009年,他带着孩子们在深圳音乐厅举行演出,带着自己的钢琴曲,为孩子们的梦想弹奏,为爱高歌。

在新书的封面上,印着一个绛红色的汉字:爱。据说这是在排版时狄马克先生特别要求加上去的。他爱亲人,爱中国,爱孩子,更爱妻子。在访谈中,马克并没有详谈有关他和妻子相知相爱的过程,但通过小说中对戴维的中国女朋友傅春的描写,读者可以依稀窥见这位河南姑娘的一颦一笑:“春是个很有深度的人,最让人着迷的是她的微笑有如玛雅人的头巾,你掀开一层,里面总是还有一层。”

许多读者在阅读完此书后表示,这一部半自传体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励志作品,还透着深刻的人性的反思,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当记者询问狄马克对于这种评价的看法,他笑着轻轻摇头:“关于忧伤,我不能完全同意这一点。反思是有的,但是生活中有辛苦有快乐。它们一直是交互出现的。就像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乐极生悲还有一句叫做‘苦尽甘来。这个就像阴阳学说,它们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不管经历了多少,生活还在继续,人生永远会有希望。狄马克的行程还在继续,他的梦想没有边界,即使历经千山万水,此心归处,便是吾鄉。就像小说中的戴维,不在乎别人会怎么看,他都要寻找他爱过的那个女人,为此,不惜走遍天涯海角。

猜你喜欢

在路上戴维肯尼亚
肯尼亚的奇妙探险
走进肯尼亚,拥抱大自然
大选登记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生态主义解读
《在路上》中的父亲形象解读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