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何妨重弹
2011-05-30马莅骊
马莅骊
前些日子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这固然是叫人把握当下的励志之语,然而很多人或和我类似,在心里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曾经,一个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像所有在英国文学里长大的人一样,我对于维多利亚时代(从维多利亚女王即位的1837年到1914年一战之前)的老英国总有种莫名的偏爱;这种文学性的偏爱在经过那制作精良的英剧催化后,一发不可收。
这些年,BBC一直不紧不慢地推出各种优雅的年代戏,ITV也偶有叫板之作。2010年开播的《唐顿庄园》被称为史上最贵英剧(据说每小时耗资100万英镑),吸引了将近1200万的观众,是自1981年《故园风雨后》ITV最为成功的作品。
《唐顿庄园》的开篇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尾声,金牌编剧Julian Fellowes巧妙地以1912年的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作为序幕,庄园继承人、大女儿玛丽的未婚夫在船上的失踪,使得一家人不得不为玛丽寻找合适的丈夫、为庄园找到顺位继承人而伤起了脑筋。
第一季是风和日丽的庄园生活,玛丽和马修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颇有几分《傲慢与偏见》的味道;到了2011年的第二季,则是《乱世佳人》的风格,不过时代在进步,唐顿的三千金比起斯佳丽三姐妹来,要积极入世得多,挽起袖管救死扶伤。
然而,这样的类比并不完整,Julian Fellowes最厉害的地方是写群戏——与当年为他赢得奥斯卡的《高斯福德庄园》相似,《唐顿庄园》也描述了楼上(主人)楼下(仆人)两个不同阶级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的故事。十来个主要角色,个个立体丰富,实属难得;而且要在每集不足一小时的剧情里尽情表现,分到每个人物,可能不过两三个场景、三五句对白,其间细节张力以及对编剧、演员功力的考验可以推想。(或许正因如此,《唐顿庄园》里,不论楼上还是楼下,每集都有围着餐桌的镜头,至少可以保证每个主要角色都能有几个特写。)尽管叫好又叫座,倒霉的Julian Fellowes还是面临抄袭的丑闻——部分桥段被指抄袭了《小妇人》和1942年的电影《忠勇之家》。
其实这样的故事被讲了上百次后,难免都会老调重弹。对我而言,只要弹得优雅有趣,就已足够。譬如几乎所有的年代戏里都会有像伯爵的母亲紫罗兰那样的贵妇,自私现实,却又善良、识大体,有着洞悉一切、直言不讳的幽默风趣。由玛姬·斯密斯来饰演这样的老妇人最合适不过。我也很喜欢大小姐玛丽这个角色,出场时显得冷酷自私,再一想也是情非得已:毕竟为英国的继承制度所害,虽然贵为伯爵千金,婚配却一样身不由己。爱上马修之后,更是判若两人,从小被教育不能轻易露出感情的玛丽,实在也是性情中人。
《唐顿庄园》的主仆互动值得一记。情谊深厚只是一方面:我可以理解,为什么玛丽发现土耳其大使暴毙在自己的床上后,她第一个想要找来帮忙的对象是贴身侍女安娜而不是自己的妹妹——毕竟,中国也有莺莺红娘。但是,“楼上”对“楼下”表现出来的普遍性尊重,却是中国文化里所没有的。比如,伯爵的贴身男仆贝茨气场可以大得压过主人,管家卡森的规矩和坚持则比伯爵本人还要多;伯爵夫人临时要改菜单,要屈尊到厨房低声下气地问厨娘意见,结果还被拒绝——这完全是外企的现代管理风格。虽然《红楼梦》里,贾琏夫妇也会陪笑着叫鸳鸯姐姐,但动机却大不一样。在英国,主人家会以“family”(家人)一词来称呼家中的仆人,虽不意味着主仆关系就一定真的亲密得像家人,但至少是把对方看作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而不是中国封建家庭里买来的财产。
或者是因为《唐顿庄园》的成功,BBC也翻拍了ITV的一部旧戏《楼上楼下》,口碑亦是不错。对像我这样的英国古装剧迷来说,又是赏心乐事一件。其实,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贫富悬殊,国家虽然强盛,对外的掠夺也厉害,岁月并非真的静好。只是隔了一百多年往回看,硝烟不再,只叫人钟意那满目风情的田园风光,谈话与求爱的节奏,和兴盛一时的英式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