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罪犯的脸

2011-05-30林东林

新民周刊 2011年46期
关键词:张君药家希曼

林东林

我一向不喜欢孔庆东,但是药家鑫案时,他因为说了句:“药家鑫长得就像杀人犯!”一时成了“领骂人”。

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展了一套阅读面部技术,通过实验、尝试、失误和总结,在先后分析了6000万个罪犯面部后,得出一种面部阅读方法,即通过分析面孔的某一个部位,阅读成分包括面部表皮、肌肉和骨骼轮廓线,以期解读罪犯的面部特征。

11年前,曾纵横数省8年,犯案十余起,杀死、杀伤近50人的张君被抓获,临死之前,张君曾经放言他“是全国个人素质最高的匪徒”。用FBI的面部解读技术审视张君的脸,你几乎立刻能看出这是个极其乖张的怪物。一旦注意观察张君这张脸,你就不得不认识到他是个危险人物。在他整个犯罪生涯中,流窜的生活习性在其面容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凶残、冷酷和挑衅的印记。这张面孔隐藏了情感,因为他没有情感,也许说他试图隐藏杀气更合适。

有张君的例子在前,孔庆东说药家鑫“长得就像杀人犯”,并非毫无意义。问题是,你总不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就像杀人犯”而把他关起来吧?

“长得就像杀人犯”的人,真的存在么?在这本《剖析恶魔》中,斯通给出了一个概念:“天生邪恶”,他以600多个绝大部分发生在美国的邪恶案例为证,对邪恶做出由轻到重的22个分级,以此分辨怎样的邪恶家伙是能痛改前非的,怎樣的该一辈子关着。

斯通是想为邪恶找到一个广谱定义,他认为童年对罪犯非常重要,却非唯一,为此他反复提到“天生邪恶”:糟糕的基因、母亲怀孕时糟糕的环境都能在十年左右将纯洁婴孩改造成恶魔。这与龙布罗梭的“犯罪人”有相通之处,但后者比斯通更极端的是,只把犯罪归结于“人类的隔代遗传”,与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条件无关,具有必然性,不得不陷入犯罪。

这虽然有导致人种优劣论的危险,但是非如此也确实难以说明为什么一些和睦家庭出身、教育良好的人能莫名其妙地变成一个专事虐杀的邪恶人,譬如刚刚过去的挪威大杀戮。

面对这个相貌堂堂的凶手和他厚达一千五百页的“宣言”,举世不解:布雷维克并没有重大的犯罪记录;在血案发生前身边的人都认为他彬彬有礼;尽管他宣称对穆斯林文化侵蚀欧洲和文化多元主义充满敌意,但他个人其实并未经历过与穆斯林等少数族裔的冲突,刻骨之恨完全是他封闭头脑中滋生的,所以他能够毫无愧意地举枪指人,即使是柔弱少年。

然而斯通接下来把恶社会化的说法,我却难以认同。在他看来,邪恶不仅仅存在于个人行为之中,在集体行为的大屠杀和种族灭绝中也不乏其例,唯有承认这一点,才能反过来理解某些群体活动中的倒行逆施,其实就是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邪恶集体爆发的过程。

斯通所言,让我想起近半个世纪之前那场著名的审判。1961年2月11日,纳粹德国前高官、也是在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阿道夫·艾希曼于耶路撒冷受审,被以人道罪等15条罪名起诉。艾希曼面对对其犯罪的控诉,一嘴的陈词滥调,所有问题都以 “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来回答。1962年6月1日艾希曼被处以绞刑。

其时其地,《纽约客》派出记者汉娜·阿伦特聆听审判,并发回一系列采访报告,之后成书为经典之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篇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艾希曼就是这样一个“好人”,服从命令,尽职尽责,是好丈夫、好父亲,阿伦特自问:为什么纳粹政权恰恰是靠这样既肤浅又平庸的“好人”维持的呢?她的解释是“平庸的恶”:“恶一向都是激进的,但从来不是极端的,它没有深度,也没有魔力,它可能毁灭整个世界,恰恰就因为它的平庸。”

在她看来,艾希曼完全不像一个想象中的恶魔,一个没有心肝的人。她望着站在玻璃盒子里的艾希曼,觉得他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小丑”。《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译者孙传钊先生之前谈起阿伦特“平庸的恶”,即言之“精准描述了纳粹一人作乱的本质”。

说起大屠杀和种族灭绝,我更倾向于邪恶是“一人之恶”,众人只是被绑架了,成为“恶的从犯”。从社会学意义上,那些帮助希特勒实施屠杀的人只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患者而已,而这藏于芸芸众生中的“一人之恶”才是群害之首,浑身都隐匿着龙布罗梭和斯通念兹在兹的“天生邪恶”,他们与艾希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根本的恶”与“平庸的恶”。▲

猜你喜欢

张君药家希曼
药家鑫案:大学城外的血案
家暴的代价
家暴的代价:拘役兼婚内赔偿
今天我们需要重读赫希曼
了解条件反射
为什么需要重读赫希曼
艾伯特·赫希曼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述评
怕接电话
图志
个案裁判的论证和接受——对药家鑫案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