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没有捷径
2011-05-30相伟
相 伟
甬温线事故、频发的城市内涝,这些热点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触动国人神经,各部门在寻找直接而具体的原因,专家们从体制上寻找这些事件的深层次原因;除此之外,这些事件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共同原因:试图跨越发展产生的后遗症,试图走捷径实现现代化的不良后果。武侠小说中的许多高手内力增强后却无法驾驭自身而“走火入魔”,一个国家会不会存在类似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多年来,年均经济增速接近10%,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多见的增长奇迹,曾经创造了上一次经济增长奇迹的日本,其年均增速在8%左右的年份也仅有20年左右。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走出了一条被国际上称为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特色发展道路。成绩不容否定。但如果因此而沾沾自喜,认为赶超发展下去,就可以很快实现现代化,却是很危险的。现代化,不只要有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只是要跨越各种各样的陷阱,还要有管理和驾驭这种提升的能力,还要有人们素质的同步提高,还要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这些无捷径可走,只能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成长。
经济赶超,并不意味着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9.79万亿,一些发达地区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也开始接近1000亿元,这带来欣喜的同时更提出了挑战,如何管理好日益增大的经济财富?从管理能力来看,中央政府的能力足够,但地方政府尤其是最广大的基层政府,管理能力却是需要再提高的,尤其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少数发达地区政府部门的一些主要干部开始腐败、堕落。
更大的挑战是,是否具有分配好这些经济财富的能力?中国高速发展带来阶层分化,贫困阶层甚至中等收入者获取财富的渠道变窄,而且这种分配机制正在慢慢固化,现在是否具有了分配财富所要求的管理能力?最大的挑战是,该如何处理建构在庞大经济基础上日益高涨的需求同落后的管理能力之间的落差?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就要享受现代化的设备,比如在人均GDP刚刚4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要享受人均1万美元以上才有的高铁,就要享受到人均2万美元才有的综合交通体系,而我们的社会总体上还不具备管理复杂现代系统的能力,危险当然存在。
经济赶超,并不意味着人口素质的同步跨越。国人对痰迹斑斑的城市马路深恶痛绝,甚至有人因此批评国人素质不够高,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文明的西方国家甚至专门制定法律,要求在就餐和开会时不能把痰吐到桌子的另一边去,文明背后是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积累,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精神文明的发达。要提升人口素质,教育是主要途径,我国一向重视教育,但与经济上的成就相比,教育的成就却逊色,从成功赶超的韩国、日本来看,重视教育的程度远远高于我国,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于韩国1980年代末期的发展水平,但中国目前的高中教育及职业培训水平仅相当于韩国1970年代水平,教育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靠城市建设、靠生活水平提高,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人口素质,这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经济赶超,并不意味着资源环境的同步改善。我国每年投入到环境治理的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提高到目前的1.5%,由于国家GDP增长迅猛,环境治理投资的增长也应是迅猛的,但这并没有带来资源环境的改善,相反污染日趋严重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为了赶超发展,往往需要扭曲要素配置,主要是干预资源要素价格、维持城乡二元结构获取低成本优势。我国资源要素价格不完整,并未计入“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成本”,尽管近年来资源价格上涨较快,但大多是资源稀缺程度提高引起的。
在低成本获取资源的推动下,在全世界广阔市场的拉动下,企业迅速扩张,加速掠夺资源,严重损害环境。到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力,流经城市的河流普遍受到污染,大多数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而且,一些新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产生,特别是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电子垃圾等,这不是现代化所能容忍的局面。为了加快发展,各地区热衷于做规划,有条件的地区还热衷于把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但大多数规划尤其是地方政府自行编制的规划并没有开展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更不用说将这种评价落实到具体地块,并用来规范开发秩序,对资源环境的损害更大。
必须适当放慢脚步,做一些利于长远发展的事情,把人的素质提升上去,把人的心态平和下来,把管理能力培养起来,把环境损失降低下来,把累积的社会矛盾慢慢释放出来,这才是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