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能修修补补
2011-05-30杨军
杨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统计数据,这次已历时一年多的房地产调控终于初见成效,在限购政策之下,一线城市成交量下跌,供应也在萎缩,但是二三线城市却涨势突出,几十个城市同比上涨高达5%以上,主要原因是原来聚集在一线城市的炒房资金因为受政策阻碍,转向二三线城市寻找机会。少数二三线城市也已经出台了限购政策,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明确表示,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这意味着,可能二三线城市都会推出限购政策阻止房价的进一步上涨。
早在去年4月出台“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之时,有识之士便已疾呼要关注二三线城市房价。而在一线城市限购之始,媒体更是开始呼吁警惕炒房资金流向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被限,资金转向二三线城市是必然的。但是,直到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真的被快速推高,政策层面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若能在调控之初便进行通盘考虑,后面的难题便不会有。
一些政策常常急功近利,只看当下,不管长远,等可预料的问题出现之后,才对当初的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或出台些补充性质的政策。这不是房地产调控领域独有的现象。现在通胀久治不愈,一个正在被普遍接受的根本原因是,货币发得过多。在决定投入4万亿的时候,这其实已经是个可预料的结局。最明显的是城市建设,道路的设计、线路的规划、公共设施的建设等等,都是想一步做一步,缺少一个通盘的考虑,于是大城市堵车成了顽症,城市的路面也不断修修补补,地铁换乘更是极度不方便。
很多政策的实施在当时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比如4万亿的投入,当时确实挽救了中国经济跌入泥沼的命运。但如果一些政策只是饮鸩止渴,不过是推迟面对真正问题的时间,最后导致更难收拾的局面,实在是没有必要,问题早晚都要解决,越拖越复杂,越拖越严重。
良医治未病。等已病入膏肓,再下虎狼之药,虽也能做到药到病除,但肯定会伤了元气,若非万不得已,还是不要用吧。中国的经济体虽然庞大,但也比较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