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求实与探索的求是
2011-05-30梁桂全
梁桂全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社会主义艰难跨入改革开放、涅槃再生的历史转折时刻,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重要时刻,青年学者于幼军等推出了以章回小说体例撰写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四百年》。从第一卷到第三卷,历时20多年,作者也由青年变成中年。其间,作者和读者都在短短历史瞬间经历了多少世事风云:苏东剧变、信息革命、中国崛起、反恐战争、颜色革命、金融危机、阿拉伯之春,等等。这一切都在检验着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考验着共产党人的理性思考。我们一方面要把握历史机遇,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复兴之路;一方面需要冷眼向洋、宁静致远、观照历史、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洞悟历史真谛,把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推向新的时代高地。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五百年》就不是一般的历史著作。作者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忠诚,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探索真理的巨大勇气,在写作本书的同时,深入参与了中国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伟大变革,并从一个普通学者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历时30年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索,使这本书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的求实
写社会主义500年历史不好写,写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更难写。难在求实。刘少奇同志在深陷历史冤案、蒙受奇耻大辱之时,既无奈又充满信心地说:“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刘少奇同志相信什么?相信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千秋功罪的最后评判者,公道正义自在人民心中;相信历史终究会冲破迷雾,显露她的真实面目,并开辟人间正义的大路。一切事件,一切历史人物,最后都要接受历史实践的检验、历史规律的裁判。写史,也就有特殊的要求,即必须求真、求实;写史,也就有特殊责任,拨开历史迷尘,揭示历史规律。一个严肃的学者,一个严肃的政党,必须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历史,而不能像某个时期那样,根据某些人的政治需要随意篡改、歪曲、捏造历史。
因此,写历史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摆脱一切偏见、一切既定认识和路径依赖,以及既得利益的束缚,目的就是实现实事求是,按照历史本来面目展现历史。这既需要作者的理论勇气,也需要作者的求实能力和水平。作为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首先就严格遵循了“求实”这一治史的根本原则。该书采取章回文学体裁,不仅仅具有文学形式意义,实际上也具有借此方法尽量还原历史事实真相的形式意义。这种形式不仅表现在开头的“话说”和结尾的“下回分解”这种纯形式表达,而且贯穿在内容表述的始终。其特征是利于史实性的表述,这既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又增强表述内容的事实性,而非虚构。这正是本书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也是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即不要因该书的章回表述方式而怀疑其所表述事件的真实性。
因此,该书的一项最具价值的大量工作,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65年“文革”前夕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思想观点进行了相对全面、客观、中肯的考察和分析。可以说,书中表述的各种事件、事实及作者的评述,都是经过作者严密、严格考证的。特别是对一些在政界、学术界看法有分歧、或曾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歪曲的人事、史事和观点等进行了真实性的历史还原。例如,从第一回到第五回,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八七”会议,这是党的初创时期。作者对这一时期党的活动一反过去某些人的片面、教条、偏激、非白即黑的处理办法,尽量回归历史的真相、历史的真实。包括早期的中共领导人对中国革命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是如何认识、选择并作出决策的,特别是里边的“主角”不会“黑”“白”分明,没有谁一贯正确,没有谁一贯错误,也并不是如过去一些教科书和宣传书籍所说的那样,始终贯穿着两条路线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党作为一个政治集团的学习、探索、实践过程,从中逐步认识中国国情,把握规律,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该书中,读者看的历史主角都是可理解的真实的人。如对陈独秀早期活动的阐述,他的是非功过,作者都作了尽量客观真实的反映,并且对党内和学术界长期以来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错误”的指责,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还原了历史真面目。使读者看到一个处于婴儿、儿童期的党如何蹒跚学步,在异常艰难、困苦、复杂的环境下逐渐成长为真实的党,一个真实、可信的革命者形象,而不是天然正确的真理化身。又如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很多仍健在,看着这段历史的陈述,既感觉亲切,又有拨开历史迷雾,看到历史真相之喜悦。这于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无疑,作者为了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不仅需要有勇气,而且做了大量扎实的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细致的思考阅读及研判工作。作者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还“行万里路”,亲身到全国十数个省的革命老区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实地察看、收集资料、访问请教当地的老前辈和专家学者,对前人著述和历史资料独立思考,读出新意,从而为写作该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因此,这本书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努力还原历史的真相,恢复历史的公信力。其学术意义、政治意义都是重大的。
能否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不仅是一个学风和治学态度的问题,也是一个政党的政治品格问题、生命力问题。特别是对于当前进一步推动党坚持、弘扬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更是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如果不能实事求是,那将是党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祸根。只要我们能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永远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奋斗,永远遵循历史规律行动,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我阅读《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后一个最重要的感想。
探索的求是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或贡献在于,在如实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逻辑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思辨,努力探索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的基本经验。作者在各章回中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均作了画龙点睛的评说。这种评述,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更是对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启迪和概括。这对于如何实事求是认识历史,如何从历史中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总结汲取经验教训,都是极有意义的。例如,从第十四回到二十三回,叙述的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由理想到现实的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社会主义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发生、发展,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在这样一个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大不相同的国度里,如何走向和建设社会主义,难免要经历艰辛曲折的探索过程,难免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对此,作者在书中作出了客观中肯的叙述和精辟深刻的评说。亲历这一历史时期的人读之,必然会感悟良多。我们至少可以悟出三个重要的经验教训:一是一个政党、一个领导人,不能仅仅靠激情和理想,必须一刻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什么时候背离了这条思想路线,什么时候就脱离实际,违背规律犯重大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倾机会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等,今天回头看是如此狂热荒唐,完全违背客观规律、违反科学常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家重建的伟大成就,让个别领导人头脑发热,逐渐形成脱离实际、违背规律的思路,作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招致刚刚起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就遭受了重大挫折。二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作风,同时必须从制度上给予保障。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决策失误,直到祸国殃民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皆因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被严重破坏,民主精神和作风的丧失,使党失去了纠正错误的机会和可能。三是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政治品质的修养。必须要立党为公,必须要公道正派、光明磊落,必须要民主宽厚、谦虚谨慎,必须要有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不文过饰非的政治品格。良好的党风必须要以各级党的领导人良好的政治品格滋养。
作者在第十八至二十二回的历史叙述,读了令人扼腕叹息,感触良多。无疑,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艰难的历史探索过程,失误挫折免不了,但怎样才能减少失误、减少代价,更快地找到建设社会主义之路呢?《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给了我们很多启迪,读者用心阅读,当会有所收益。值得强调的是,作者每一回标题的两句话,都是对历史感悟的点睛之作,具有很强的警句意义。
不懈的追求
作者在书中虽然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历史,但是可以通过叙述的逻辑和求实的评述看出作者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进程规律及其命运的积极探索,特别是作者要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和人类科学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结合之上,更是表达了作者的赤子之心和拳拳真情,读来颇为感人,正所谓书如其人。
以史炼志,总结经验,揭示规律,发掘价值,坚定理想,这是研究、学习历史的一大功能。毋庸讳言,时下一些共产党人在回顾我们的社会主义运动史,回顾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训时,特别是面对时代巨变的冲击,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怀疑、动摇、甚至背弃。这是对人类本质与历史规律的浅薄,对人类文明终极关怀崇高追求的毁贬。无视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和生气勃勃的改革实践,固守传统教条,站在古老的岸边哀号,这是历史的悲哀。但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丢却信仰,则是更大的悲哀。我们透过《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可以清晰看到和深切感受到作者在历史沉思和感悟中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忠诚与升华,对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这一切给读者予心志锤炼、思想启迪和精神感染。
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主体的凤凰涅槃、超越再生的过程,需要冲破一切偏见和狭隘的利益障碍。无疑,社会主义运动还在进行着,社会主义思想还在发展中。写这样一本书,是在写历史,探求真理,需要一种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同时,是在写人们的美好追求,历史的终极关怀;写信仰,写理想。因此首先需要作者的一种忠诚,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忠诚不渝。写这样一本书,书中内容涉及许多敏感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涉及现实社会各种政治团体和利益群体,触及当下社会各种思潮,等等,因此需要作者具有很大的勇气以及智慧。此外,社会主义的命运也就是千百万人民的命运,写这样一本书,需要作者具有对人民命运终极关怀的丰富情怀。社会主义运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写这样一本书,需要有很多的广泛实践带来的深刻思考和人生炼历。我们高兴地看到,《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的作者努力这样去做,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社会主义发展未有穷途,我们的思考、探索也未有穷途。但我们坚信社会主义一定会在中国越过激流险滩,走向成功的彼岸。
(责任编辑: 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