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李阳的真实故事
2011-05-30徐梅吴鸣
徐梅 吴鸣
“我最喜欢这张。”9岁的李丽从一堆相册里挑出一张她和父親李阳、母親Kim的合影。Kim为3个孩子都做了家庭相册,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她甚至还保留了襁褓中的李丽第一次回中国时的登机牌。
李丽的成长相册里有许多跟父親的合影,李阳抱着她,满眼爱意柔情。不管每个家庭后来走到什么地步,但肯定都曾有过甜美的时光。作为3个孩子的妈妈,Kim的微博名是“丽娜华的Mom”,就是在这个微博上,她爆出被李阳家暴的照片,随后引起一片哗然。如今,她親口说出了和李阳之间的故事,“不是他在电视里、报纸上讲的那个版本,而是真实地讲出来。”Kim说,这么做是为了女儿,因为李阳在公开场合发表的“实验品论”,使得李丽被同学们称为“白老鼠”,说她爸爸生下她,只是为了做教育实验,这让孩子特别痛苦。“老二和老三还小,不太懂这些,但等她们长大了,也会问我同样的问题:‘你们为什么生我?”Kim说,她想给自己和孩子们一个交代。
故事的两种版本
1999年,Kim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候她在美国迈阿密一个学校当英语老师,并被选派到中国进行调研活动。
到中国的第一天,她遇到了李阳。“他很放松地坐在那儿,很美国式地打着招呼。我看到好多人在他旁边拍照,然后听当地老师说他是非常有名的人,不过,我觉得跟我没关系,当时我对他真没特别的感觉。”
虽然一个在中国教英语,一个在美国教英语,但是共同的兴趣和教授方法,让他们走得更近了。李阳邀请Kim去自己演讲的活动现场看,邀请她一块儿上台。活动结束后,他们一起吃饭,“他说还有一个夏令营在阳朔,让我必须过去。后来他的秘书给我打了3次电话,催我过去。”那年的夏令营,他们“白天一起给学生上课,晚上一起写东西、备课,每天一起工作十五六个小时。”
夏令营结束后,李阳邀请Kim去北京玩,并希望她能留在中国帮助他。直到Kim在中国的最后一天,李阳还在挽留她。“他说我们的公司需要一个外教,你写东西又好又快,你懂语法,可以帮中国的学生写出语法很好的句子,写更好的课本。”但Kim还是回了美国。那时,在Kim心中,李阳还是一个“怪人”——“这个‘怪不是贬义词,就是觉得他对工作太有热情了,令人印象深刻。”
回到美国后,Kim发现自己的教学环境与中国相去甚远,而李阳也一直在执着地向她发出邀请。一个月后,Kim做出了再回中国与李阳合作的决定。1999年10月,Kim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们仍然像初识时那样,天天一起工作,也一起去了好多地方。白天一起上课,晚上坐在电脑前一起讨论写书。再往后,“每天十六七个小时都待在一起。”
他们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活动的现场。李阳对台下的观众说:“Kim老师本来害怕过来的,怕你们不欢迎她。李老师觉得,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只要她是老师,她爱讲英语,你们肯定爱她,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说:“Kim老师我们爱你!”Kim感动得哭了。也就是在那天晚上,他们确定了彼此的心意。
然而,Kim所讲述的这一段相识与相爱,跟李阳所说的却有出入。2009年,李阳在参加《天天向上》时曾透露,和太太之间没有浪漫的爱情,两人“继续下去”只是为了研究家庭教育……对此,Kim说:“我们的确因为工作而相识,但我们之间的感情也是逐渐建立的,他接受采访时说没有爱,我真的不愿意听这些。我问他,你为什么总要那样说?他说,那只是对媒体讲的一个故事,你不用去管。好多事情都是他捏造的,他太夸张,他就喜欢这样。”
他们家的书架上立着好几本“Kim档案”,她随手取下一本,“这些都是李阳做的,里面收集的是我们的书信。”在一本封面印着“Happy every day”的相册里,收入了他们最初交往时那些闪亮的日子:Kim坐着写教案,李阳在椅子后给她按摩;两人一起在海边散步,在沙滩上拿着纸笔讨论工作……
争吵和暴力
家暴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在Kim的微博上留言,对她表示同情。不过,Kim最不喜欢别人称她为“可怜的妈妈”,“我不是什么绝望的主妇,我有自己的世界。”
事实上,她并非全职主妇,直到今年7月,她还在上课,“疯狂英语”旗下的家庭教育、親子沟通课程便由她主导。她相信,即便是靠自己一个人工作,也可以给孩子们有品质的生活。Kim反对流泪式的感恩教育,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多曝光,因为这些,她跟李阳有过剧烈的争吵。
她跟李阳之间不是第一次发生肢体冲突,但她一直隐忍着,在孩子面前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过。这一次之所以没有忍下去,是觉得不能再忍了,“因为会误导、伤害我的女儿,让她们以为,男人打女人是应该的,是需要忍受的。”
李阳第一次打她时,他们还没结婚,当时办公室有好多人都看到了。自那以后好多年都没动过手,直到Kim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当时,Kim还在写《突破发音》那本书。有一天,李阳说好要回来陪她去医院,但结果又是Kim一个人去。因为这条导火线,他们在电话里大吵一架。“他说你别着急,着急对孩子不好。”但Kim还是很生气,“我要给他一个教训,让他知道违背诺言的代价。我告诉他,那本书的最后4章没有了。他坐飞机赶回来时,我跟老大在做蛋糕。他看了我一眼,招呼也没打,就去开电脑。他发现我真的把写好的4个章节全部删掉了,过来就揪住我的头发,打我。当时我怀孕7个多月了,老大在旁边看着特别害怕。他打了我之后马上说抱歉,而且还哭了,抱着我去了医院……”
那次家暴让Kim特别后悔的是,之后没有对看到这一切的大女儿做任何解释。Kim认为正因为如此,大女儿才会对最近这次被广为人知的家暴“反应特别强烈,跪在地上哭”。Kim知道这么多年来,孩子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些可怕的事情,这让她十分难过。
这次的事发生后,在Kim的要求下,她和李阳一起给孩子们开了会,告诉她们父母无论是否在一起,都会永远爱她们。男人不能打女人,如果她们将来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勇敢地站出来说“No”。
虽然这次的事情闹得有些大,但一开始Kim还是抱有希望的。她曾给李阳发过短信,希望跟他一起带着孩子们出去玩,但李阳忙于开会和采访,都没来。
再后来,Kim看到了李阳接受的一些采访,她有些心痛。她曾建议过,给彼此一周的时间,没有采访,也不出差,双方坐下来好好交谈,认真地解决问题,但李阳没同意。
此后的一天晚上,李阳打来电话,说想见见孩子们。Kim给孩子们开了会,给她们每人发了一张纸条,问题是同不同意给爸爸最后一次机会。结果,老大不同意,老二同意,老三不会写字,画了一个笑脸,2:1。Kim的答案是“可以给他一个机会”。
对于这最后的一次机会,Kim的条件是,李阳要单独赴约,不带秘书,也不要有记者,李阳答应了。他们约在中午12点,Kim12点10分带孩子们过去,李阳不在,她和孩子们等了一会儿,然后开始吃饭。过了一个小时,李阳还是没到。饭已经吃完了,她问孩子们要做什么。她们说回家,给小乌龟喂吃的。她给李阳发了短信说,12点就是12点,不是1点或1点半。李阳打电话过来,是大女儿李丽接的。丽丽说:“爸爸你在哪里,我们等了你好长时间。”
让Kim有些生气的是,李阳没对孩子说一句抱歉,只是说把手机给你妈妈,“丽丽当时就哭起来。他在电话里骂我,说他迟到是因为跑去买花了。我告诉他,这不是表演的时间。你要看孩子,我给你最后的机会,为什么你不按约定的时间来呢?”Kim随即挂了电话,“我不想让孩子们天天哭,这真的是最后的机会。”
未来会怎样
和Kim交谈的时候,老大李丽上学去了,老二李娜在幼儿园,刚满3岁的李华在家里。小家伙非常乖,自己跳舞、画画、玩玩具。
交谈快结束时,大女儿李丽放学回家,朴实有礼。她刚转学到一所国际学校。这是Kim坚持的,她解释说并不是迷信国际学校,因为那里学费贵得离谱。她只是觉得孩子上中国学校负担太重,“我不想她们为了写不完的作业躲在被窝里哭。”Kim说。老二李娜上的是普通幼儿园,妈妈忙不过来时,9岁的姐姐会去接她放学。
很多人不理解Kim为何不快刀斩乱麻地跟李阳离婚,带着孩子回美国。Kim认为这不是容易的事,“在中国我们搬了好多次家,孩子们一直没有稳定感。如果回美国,将是个更彻底的变化,而且孩子们在中国长大,她们的世界在这里。”
Kim知道,领着女儿回美国,她将面临很大压力。在美国,教师证需要每年有30小时的课时,因为忙于公司的工作,Kim两年多没回去了,要重新考教师证。她的驾照也作废了。这么多年在中国生活,她在美国没有纳税证明,没有银行账户的信用记录,如果要回去买房子的话,银行不会给她贷款。她说:“我今年40岁了,一个人带着3个孩子,生活肯定会非常艰难……但不管怎样我都不会再忍受家庭暴力,我们已经互相伤害得很深了。”
家暴事件发生后,李阳不避媒体,他频繁地接受采访,并做出反思,称自己是因为事业心太强而忽略了家庭,称父母没有给予自己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Kim看过一些采访李阳的节目后,给他发了条短信:“你正在伤害你自己,你不应该再上电视了。”但李阳表现得很超脱,他说当着孩子的面打她们的妈妈,“没有什么伤害不伤害,伤害就是成长。”他和从前一样宣称“结婚就是为了家庭教育实验”,他说,要做家暴的主持人和代言人,还要把它出书,并拿去宣讲。
有人说,李阳这种表现是有原因的。家暴事件发生后,仍有学生认为“他是个伟大的神”;有家长宽慰说“人没有万能的”;他的员工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还不离?别在一起闹了”。当然,这个疯狂的男人招来更多的是无数非议,有网友批评他的表态“触及人的底线”。
对于他们的未来,Kim已经放弃了。“我们之间的问题太大了,这份12年的感情,我只能放弃了。”
Kim说现在需要把目光放在孩子和自己身上,“我想让我的女儿们知道,她们的妈妈很强大,并且深爱着她们。我站出来说这些,是想告诉孩子们,她们的父母为什么走在一起,为什么生她们,又为什么分手。”她说,这是她在重新出发前,最想送给孩子们的一份爱的证明和礼物。4个多小时的交谈中,她几度落泪,但她用手指着额头说:“我的情绪很不平静,但这里是冷静的。”
Kim说:“我觉得中国人也罢,美国人也罢,所有人的相似之处远多于不同之处,我们都爱孩子,都需要快乐的家庭,也都希望能生活得更好。如果他的梦想是让中国更国际化,我希望他能从自己做起。”
也许,除了当事人,我们很难清楚地了解一个家庭的个中曲折。一个和美的家庭和一份成功的事业一样,需要太多的心力去经营,而打破它,一个拳头就已经足矣。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成功”的诸多定义里,必然包含着一条,那就是做好一个丈夫、一个父親该做的事,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很难相信,一个不能让自己孩子幸福的家长,能教好别人的孩子。”
(据《南方人物周刊》《看天下》
等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