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我的11个孩子

2011-05-30庄清湄徐莺

37°女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基尔拉里衣服

庄清湄 徐莺

和其他母亲一样,每次开车出发前,珍·基尔默都要确保每个孩子都在车上。

妈妈:“我们准备好了吗?”

孩子们:“准备好了!”

妈妈:“基尔默一家……”

所有人:“万岁!万岁!万岁!”

接下来开始点名:克里斯蒂娜(“到!”)、乔(“到!”)、米歇尔(“到!”)、朱莉(“到!”)、托米(“到!”)、斯蒂芬(“到!”)、马修(“到!”)、约翰保罗(“到!”)、拉里(“到!”)、露丝玛莉(“到!”)、皮特(哥哥姐姐们帮他喊“到!”)。

没错,珍·基尔默有11个孩子。他们的年龄在1岁~12岁之间,没有双胞胎或3胞胎,但是其中的6个孩子在他们的哥哥或姐姐出生还不到1年后就来到这个世界上。

美国政府2011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平均每个美国家庭拥有孩子的数量不足一个,基尔默一家的现象十分罕见。大多数美国家庭可能会认为,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是平凡而无趣的。

然而,这个家的生活井井有条,还充满了乐趣。珍现在45岁,是全职主妇,她的丈夫拉里现在53岁,是一位高中教师。虽然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琐碎生活,珍的身心有些疲惫,但她的家庭告诉我们,他们过得很快乐。

珍说:“我们家充满了笑声,随时可以来一场足球比赛,这种生活乐趣在其他家庭中很难找到。”

“我们全家出行需要一辆能坐下13个人的面包车,有时候我们一起去餐馆会被误以为是代理照顾孩子的。在我们家,每天要喝掉七八升牛奶、吃掉两大条长面包。”

尽管家庭中出现混乱场面的可能性很高,但基尔默一家的日常生活仍然可以做到井然有序,被子和衣服都折叠得整整齐齐,孩子们平时都帮忙分担家务。珍说他们家的成功没有什么秘诀(除了公公婆婆偶尔来帮忙,这个家几乎得不到别的帮助)。但显然,要耐心地管理规划好这样一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需要超乎常人的精力,也需要一种自我牺牲精神。

珍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在说,你们这样哪里有自己的时间呀?但当你意识到有些东西比你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时候,我想你就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时间这个问题了。”

珍和拉里是在1994年认识的。他们俩都是老师,也都在当地天主教高中当足球教练,他们的球队经常在一起比赛,两人相识3年后结婚。

珍从小生活在波士顿郊外的一个小农场里,有8个兄弟姐妹。她说她从小就梦想将来生好多好多孩子。和拉里结婚9个半月后,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这之后11个半月,第二个孩子也出生了。现在,基尔默家孩子们的年龄分别是12岁、11岁、10岁、10岁、9岁、8岁、7岁、6岁、4岁、3岁和1岁。

制定例行程序以免家庭生活失控

在孩子们需要上学的日子,珍每天的生活从早上5点开始。

她拿出孩子们的校服,准备好每个人的午餐,然后参加6:30在圣裘德教堂的弥撒。弥撒结束后,拉里和几个比较大的男孩子一起出发去学校。其余的孩子穿上衣服,吃完早饭,带上午餐,步行到学校。小一点儿的孩子们和妈妈一起留在家,珍则完成每天早上的例行公事:清理早饭后的餐桌,整理床铺,清洗前一天全家的衣物。今年秋天,3个年幼的孩子要开始上学前班了,这无疑给每天早上的工作增加了一定负担。

早上把每个孩子都送去上学是很混乱的,但她很少觉得每天早上做那么多事令她不堪重负。她说:“也许很多人听到我这么说会觉得很惊讶,但当你做了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些事情会变得很简单。”

巧妙办事对珍而言是每天的必修课,一旦确立了一个例行程序,并努力去实现,这个家就不会失去控制,这对住在小房子里的一大家子人非常重要。打扫卫生每天需要做两次:分别在下午3点前和晚饭后。每当信件送到门口时就立刻处理掉,珍说:“我从来不会让信件接触到桌子,因为一旦放上去它就会留在那里。”孩子们的艺术作品轮流展示,每个星期,冰箱上展出的作品就会更新一次。每当要准备家庭出游时,她都会给每个孩子一个大拉链袋并列出一个详细的打包清单。珍每天要洗4批~5批衣服,衣服折叠好后分别放在游戏室中写有孩子名字的塑料抽屉里。每周两次,孩子们会把自己的衣服带上楼。

基尔默家里的指挥中心是厨房里的一个书桌,信件、票据和笔记本电脑这些触手可及的东西都放在那里。珍说:“我需要经常在指挥中心附近,所以它一定要在楼下。在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我一旦下楼,不到半夜是不会回到楼上去的。”

家里大多数孩子下午3点就放学回家了,他们在吃过零食后开始做功课,而珍则开始准备晚餐。就像别的家庭一样,作业时间是很紧张的。珍说:“每个孩子都会有问题,但我的精力只有这么点儿。5年级的孩子们成了我的最大助手。”当感到事情实在太多时,珍会走到外面,坐在后阳台的秋千上,她说:“有时候,你需要片刻的平静。”

家庭晚餐安排在一个8英尺长的桌子上,周围放着每个人的椅子。这个桌子是朋友最近送的。在这之前,每晚吃饭前,他们需要把另一张桌子搬到厨房里,将它和厨房的餐桌拼在一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位置。

睡觉时间从晚上7:30开始,孩子们轮流在楼上共用的浴室洗澡,先洗好的准备睡觉,没轮到的在楼下帮忙打扫。晚上9点,所有孩子都上床了,这是在早上的弥撒过后,家里第一次安静下来的时刻。

珍说:“当最后一个孩子上床后,我有时才会坐下休息会儿。”有几个晚上,她会先花20分钟小睡,养足精神再处理剩下的家务:打扫厨房,洗衣服,并确保第二天每个孩子要穿的校服都准备好了。

珍认为,她的生活就是给这11个孩子做准备的,她说:“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琐事,我一直在训练自己努力工作,上帝让我提前做好了准备。”

邻里之间的珍贵友谊

珍和拉里在他们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换了4次房子(现在是5次)。现在,对这个家而言,搬到一个更大的房子里在经济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们对家里做了一定调整。

他们增加了一个主卧室套房、一间浴室和一个书房;孩子们的房间里都是上下铺。他们把游戏室转移到了家里更大的房间,以容纳所有的玩具。在楼下的房间里增加了一堵墙,从而防止电视的声音传到楼上。但是,这个空间有限的房子仍是基尔默一家的难题。每当家里有人生病,病毒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才会离开这个家,它会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或者孩子们之间传染。

然而这个家最大的难题,还是缺钱。

一家13口的花费是巨大的,基尔默家每周的杂费是300美元。加上住房按揭、车贷、医疗费、家庭和汽车修理费,还有天主教学校的学费,这些数额加起来是巨大的。因此,一年中有几个月家里入不敷出并不奇怪。珍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对孩子们未来是否上大学做计划,因为我们现在要努力支付日常开销。”

为了弥补暑假期间的收入,拉里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体育训练,他还帮别的家庭粉刷房子。珍在花钱时总是精打细算,剪下各种优惠券,想办法把它们都派上用场。她说:“最近我学会了做汤,孩子们可以多吃蔬菜,我也可以借此机会减轻体重。”

这对夫妇说,他人的慷慨解囊也帮助了他们不少。“我们会在门口台阶上拿到很多袋衣服,我连这些衣服是哪里来的都不知道。”除了衣服以外,还有家具、食物、杂货礼品卡等许多生活必需品。拉里说:“每年这些事情都会发生很多次,他们的大方之举让我们也对其他人很慷慨。”最近,基尔默一家刚把他们不再需要的衣服送给别的家庭,给孩子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有一次,大部分家庭成员都生病了,这个消息马上在邻里之间传播开来。短短几个小时,家人、朋友、邻居还有同事们都出现在家门口。他们帮忙做饭、打扫、照顾小孩儿,整整两个星期,家门前总是有为他们准备好的食物。

手足情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一个下着雨的周一下午,珍到足球场接8个较大的孩子,拉里、露丝玛莉还有皮特和她一起去。当他们来到足球场时,大孩子们钻进面包车,一边抚摸着弟弟的头发,一边跟妈妈讲述这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在他们的车座上,3岁的露丝玛莉和1岁的皮特手拉着手,这个场景十分温馨。

这天晚些时候,珍开始准备晚餐。与此同时,年龄在4岁~11岁的6个较大的男孩儿在打电视游戏;厨房桌子边上,10岁的朱莉在帮助小妹妹露丝玛丽练习写名字;剩下几个大点儿的女孩儿在和1岁的皮特一起玩。当感觉皮特在房子里玩腻了,11岁的乔就用童车载着他到家周围散步。

提到拥有这么多兄弟姐妹的好处,10岁的米歇尔说:“永远会有人陪你玩。”12岁的克里斯蒂娜说:“你永远不会觉得无聊,当你和另一个人年龄很接近时,你们会成为最好的朋友。”

珍说,拥有这么多兄弟姐妹也有助于锻炼孩子们的领导和团队协作能力,平时做事有条不紊不争不抢,并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她说:“你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给他一个兄弟姐妹。”

珍回忆起当初家里只有7个不到7岁的孩子的日子。“每件事情我都必须帮他们做好,从给每个人系鞋带,到把每个人放到他们各自的汽车座位上并扣好安全带。那段时间我真的觉得很沮丧。”她承认曾经因为不堪重负而哭过,但好在这些“不幸的部分”很快就过去了。她说:“这么久以来我一直觉得对不起自己,因为有太多事情需要我去做了。”

在压力和混乱中,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妈妈”的叫声和繁重的步伐中,珍始终保持着平静和开朗。是她的天主教信仰给了她平和的心态,让她对完成所有事情充满了信心。她经常说:“不知为何,神会用你所不知道的方式告诉你一些事情。”

这份信仰也引导了她的孩子们。9岁的托米说他长大后想要成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以及一个神父”。他说:“如果我是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我会做好这个角色,退休之后我会转行去做神父。”

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孩子时,珍提到了自己的年龄:“应该不会再有了,但如果孩子来到了,我们会欣然接受。”

(摘自《外滩画报》)

猜你喜欢

基尔拉里衣服
基尔科努米Fyyri图书馆
早起的衣服有舞跳
丹尼·麦卡斯基尔:从网红到MAGURA形象大使的淬炼之路
小衣服
基尔根尼:爱尔兰东部的古老传说
拉里不走 唐宁街10号“捕鼠官”续任
放生衣服
强取人衣服
拉里·金正式与CNN分手
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