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爱
2011-05-30林添福
1987年秋,在一次台湾原住民部落的采访中,一对年纪超过80岁的老夫妇向我讲述了老婆婆当年被其他部族抢走,如何坚决不从并设法逃走,最后与现在的老伴儿结合的动人故事。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随着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大陆拍摄,我深深地被这里吸引,尤其是当地传奇的婚恋故事。
从1992年开始,我在中国内地所有民族中寻找不同民族、族群中结婚超过50年的金婚老夫妇。从云南的独龙族、纳西族、摩梭人,贵州水族、屯堡人,新疆塔吉克族、哈萨克族,东北的鄂温克族、赫哲族,海南的黎族,到台湾的高山族。
云南怒族先塞、戴罗夫妇
夫:先塞,生于1928年,怒族
妻:戴罗,生于1926年,怒族
洞房花烛夜:1951年某日
居住地: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母登月亮田村
在少数民族里,怒族的先塞和戴罗结婚算是很晚了。先塞23岁、戴罗25岁那年,青梅竹马的两人在双方老人的安排下结了婚。
1957年,作为少数民族参观团的成员,先塞到过一次省城昆明,此后就没有出过远门,后来夫妻俩顶多就是偶尔去一下州府六库。先塞和戴罗都很美,尤其在那苍茫大峡谷的衬托下。我不由自主的赞叹声刚落,戴罗黑红的脸膛就飞上了一片红霞。
1978年,夫妇俩和其他一些怒族人家从面临大滑坡危险的老母登搬到海拔低一些的月亮田,形成了一个新的怒族村落,开垦出一点儿水稻田。除了粮食收成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好在养了两头牛、两头猪和7只鸡,蔬菜也是自己种植,吃饱穿暖不成问题了。在他们看来,现在的生活已经很不错了。
由于“文革”期间不让信教,这让信仰基督教的他们终止了一切公开的宗教活动。20世纪80年代,正常的宗教生活恢复了,他们的子女也信了教,每周到教堂做3次礼拜。搬迁到月亮田后,他们自己凑钱搭盖了一间简易的教堂,这样就不用爬山到老母登去做礼拜了。
先塞、戴罗夫妇一共生育了3男3女,但有3个很小就夭折了。现在两个老人跟小儿子切里一起生活。直到现在,夫妇俩的感情都很好,他们两人也从未吵过嘴,上帝创造他们就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在一起,从人生的起始,直到永远。
台湾布农族白圣贺、胡春兰夫妇
夫:白圣贺,生于1925年7月10日,排湾族
妻:胡春兰,生于1926年3月15日,布农族
洞房花烛夜:1953年2月24日
居住地:台湾台东县延平乡布农部落
年过八旬的胡春兰仍十分可爱,作为保育员的她在这一带很受欢迎,据说她婚前男友众多,但没一个真正让她心动。后来,她对一无所有的外族人(排湾族)白圣贺一见钟情。那时白圣贺在台东一家农业改良场工作,家境贫寒,但胡春兰不管这些,主动追求白圣贺。
在3年多时间里,胡春兰每个礼拜都去台东看望白圣贺,还不断地写信给他,却得不到一点儿反应。忍无可忍的她写了一封信,表示要打开自己的心给他看,“让你知道我的爱!”然而白圣贺还是不相信这么优秀的女人会爱自己,所以只是冷冷地回了几个字:谢谢你的来信。
虽然部落里很多人反对,但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并育有两个儿子。
年老以后,一向开放的阿婆要求跟阿公牵手散步,阿公还觉得不好意思。他们倒有一个共识:以前没有电视,所以才有牢固深厚的爱情和家庭,现在的家庭婚姻因为有了电视而变得乱七八糟。
他们说,如果能够选择的话,他们还是愿意回到最传统的原始部落时代。他们担心原住民的文化会随着社会发展而消失。几年前,他们乘直升机,只用了9分钟就回到山上的老家——这段路以前要走6天。他们在山上住了一个多月,最终还是得下山。他们也知道,再也回不去了。
台湾排湾族沙瓦棱、查巴丽丝夫妇
夫:沙瓦棱,生于1934年11月22日,排湾族
妻:查巴丽丝,生于1930年5月15日,排湾族
洞房花烛夜:1958年8月22日
居住地:台湾屏东县三地门乡三地村
沙瓦棱终身都在为自己无意中的一次串门而感恩。当时他在老家三地门一带做木工,有一晚,朋友带他到同村的查巴丽丝家去玩,沙瓦棱对美丽、矜持的查巴丽丝一见钟情。虽然查巴丽丝比他大4岁多,而且还结过一次婚,带着3个孩子。
在沙瓦棱的记忆里,两人从认识到结婚不到一个礼拜,话都没说几句。查巴丽丝的说法则是,沙瓦棱追求她的时候,很多人反对,拖了半年才结婚。不管怎样,沙瓦棱还是入赘到女家,同属一个教会的他们,就在村里的教堂举办了婚礼。
结婚后,沙瓦棱和查巴丽丝又生养了3男2女。他们一直住在三地村,在山上务农,种植小米、芋头和水稻,以及各种水果。沙瓦棱还成为当地基督教长老教会的长老,现在是顾问长老,当过8年村长,连任了两届。
如今儿女们已成家立业,一个能干的儿媳妇还开了座“蜻蜓雅筑”,加工出售排湾族擅长的琉璃珠等工艺品。两位老人退休后,一起上了4年的“松年大学”,还戴上学士帽留了影。
两位老人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吵过架。因为,入赘的男人是不能跟女人吵架的,要随时让着女人。这是原住民的风俗习惯。最根本的是,他们深深相爱。
海南黎族王家会、王兰香夫妇
夫:王家会,生于1923年,黎族
妻:王兰香,生于1927年,黎族
洞房花烛夜:1945年农历十二月某日
居住地: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什妇村
父母去世得早,王家会从小就开始种地,没有读过一天书。成年后,抚养他的叔叔就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在结婚之前,王家会和王兰香从未谋面。
他们家所在的水满,属于五指山的中心地带,以前这里生活非常艰苦,走山路到最近的城镇琼中都得走20多公里。
结婚后的生活十分艰苦,王家会帮大户人家做工,换点儿盐吃。但邻里都说,婚后两人一直很恩爱。美中不足的是,夫妻俩只生育了一个女儿,而且嫁到了比较远的万宁县。2004年以后,政府给予他们一些生活补助,两位老人一年650元。一般看病吃药靠合作医疗,有什么大病就毫无办法了。平时老两口住在一间小屋里,年已80的王兰香每天还到田野里找一些野菜,挑到乡政府所在的小街市上卖掉,换点儿生活费用。多年的劳累使她的腰背都佝偻成了直角。在海口打工的外孙有时会回来看看两位老人,给他们一点儿钱。
两位老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海南,甚至都没到过海边。他们就在山上种植稻谷、木薯和番薯,解放后政府号召种橡胶什么的,他们都不会种,也没有力气种了。他们的生活很久以前就已经隔绝在另一个世界和时代。那是一个只有两个人的世界,那是一种只有他们自己才能领会的时间。
新疆塔吉克族阿吉贝克、纳娜依克夫妇
夫:阿吉贝克,生于1930年,塔吉克族
妻:纳娜依克,生于1942年,塔吉克族
洞房花烛夜:1957年某日
居住地:新疆塔什库尔干县提孜那甫乡栏杆村
塔吉克族的阿吉贝克在27岁那年,用15只羊和4套衣服,就将15岁的纳娜依克娶进家门。婚后,纳娜依克为阿吉贝克生育了12个孩子,其中5儿4女健康地活了下来。如今女儿都已出嫁,儿子也都成家立业了,不用再上山放牧的老人和两个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土地、高山牧场和自己动手修建的土垒房。
现在阿吉贝克家有30只羊、4头牛、1头毛驴和20亩地,种植麦子、豌豆,但这里地处高寒,粮食产量很低,自己种的麦子还不够口粮,小儿子有时还得出去打工。
在一起生活的50年里,阿吉贝克和纳娜依克相亲相爱,很少吵架。上了年纪后,两位老人形影不离,既不用上山放牧,也不用下地干活,只在家里帮着做一点儿家务。每天出门一抬头,塔吉克尊崇的雪峰就在眼前,这样生活也就很踏实了。
甘肃裕固族安立邦、苏桂花夫妇
夫:安立邦,生于1926年,裕固族
妻:苏桂花,生于1933年,裕固族
洞房花烛夜:1949年7月某日
居住地:甘肃省肃南县康乐乡康丰村
安立邦和苏桂花从小就在一个村子长大,相互都认识。安立邦长大成人后,母亲带着一条哈达和一瓶酒,到苏家问,你家的女儿嫁不嫁,苏家一答应,他们就成了一家人。那时家里穷,没有土地,只有几只羊。之前安立邦的母亲为他找过另一个姑娘,没成,人家不答应。所以人们常说姻缘是注定的。
结婚以后,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不论是在夏牧场放牧还是在冬窝子接生羊羔,两人都没有分开过,唯一一次分离是在1956年,安立邦被推选为裕固族青年先进分子,成为少数民族青年参观团的成员,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走访了3个多月,还见到了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那时的安立邦啥也不懂,汉语也不会,只是害怕和惊异,上海给了他难忘的印象。现在安立邦说的汉话我也几乎听不懂,但我听懂了他们没有吵过架,也没有相互生过气,我也看得出,这两位老人的生活平凡而又满足。
注:林添福,台湾台北县人,曾获台湾自立报系第三届“台湾地区新闻摄影比赛”图片故事一等奖,获两届金鼎奖、最佳杂志摄影奖、台湾地区国际摄影艺术大观《映射与时代》大会奖等。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林添福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