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交钥匙”工程乱象政务信息化建设仍需明确定位
2011-05-30云晴
特约撰稿人 | 云晴
对我国运营商而言,下一步如果能够将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进一步协同整合,就可以在政务信息化的三个层次中设计出更为深入的应用。
近年来,“无线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设在全国各地进行得如火如荼,运营商们也纷纷将政务信息化作为工作重点,加强拓展力度。然而,要实现好用、好管的电子政务应用,首先必须深入理解电子政务的内涵和建设层次、步骤,随后才是系统性的推进。
非一步到位工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信息化的概念不断演化,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
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是政务信息化中最早出现的概念,随后,专业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概念将政务信息化的重点转向了支持决策和满足管理者对适时、准确、相关信息的需求。而电子政府(EG,Electronic Government)的出现,则将政务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旨在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适时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
当前看来,下一个阶段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将进入智能政务阶段,智能政务能够提高企业对事务处理的协调性与有效性,以及对重大决策的科学性与延续性。可以说,智能政务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用于政务部门之间协同业务与协同决策的信息系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运营商可按照应用方式、应用深度以及功能整合程度等要素,勾画出政务信息化应用类型的分布,如图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政府信息化开展项目的定位及价值所在。同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政务信息化不是一步到位工程,而是一个分阶段建设的系统工程。
三个层次的建立
在信息系统建设中,由于内外部环境、资源条件的不同,系统发挥的作用受到软件、机构组织目标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用户对信息系统建设有一个科学的预期,建设应针对不同层次进行。在笔者看来,建设政务信息化不能急功近利,也不是“交钥匙”工程,运营商应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不断改善的系统工程来组织开展。
举例来说,在第一层次中,OA属于较低层次的应用,其应用深度和功能整合度都比较低,面向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内部所有人员;在第二层次中,信息发布、在线行政等应用面向对象为公众,应用深度也随行政场景难度而逐渐加深;第三个层次即智能政务等,这些应用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为深入、科学、多维度的决策支持。但在目前现实状况下,由于第三层次定位很高,一是会导致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二是会造成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巨大障碍,三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大部制改革对组织机构重组及业务流程调整的要求。
总体而言,设定这三个层次的主要任务是对流程和应用进行整合,但由于不同政府机构在基础条件、配套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其政务信息化建设可能处在不同的层次中。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层次划分模型分析其现状、目标和差距,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构架合理的政务信息化蓝图。
信息协同整合是关键
从近年来政务信息化的开展情况看,其重点从服务内部转向服务外部;目标从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思路从复制先进典型转向自主创新应用;模式从分散自发建设转向统筹集约建设。面对这一趋势,运营商在开展政务信息化工作时,可以围绕“两个对象”(政府、政府公众服务)、“三个层次”(内部政务及业务系统、公众政务服务、智能政务),并注重本地落地的原则。
事实上,“两个对象”正是顺应了重点从服务内部转向服务外部、目标从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样的发展趋势。而三个层次的提出,则有利于政府充分思考本地情况,针对实际情况开展自主创新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典型。此外,统筹集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打造完全以公众为中心的新一代公共服务门户,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二是通过统一平台支撑跨部门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与公共服务请求与提供的高效互动。
在笔者看来,德国柏林的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一交通查询系统可提供两点间车次连接查询、各车次路线等功能。但最为特别的是,所有信息都与时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实时系统。具体而言,乘客可以在出行之前,通过网页查询系统查询所需路线及车辆到达的准确时间,大致预估出所需总时长及最晚出行时间。到了车站以后,公交系统又提供给乘客两种车辆实时查询的手段,即在大型或重要车站安装液晶显示屏,在屏幕上显示最近到达车辆及预计时间等信息,除此之外,乘客还可利用手机的SMS、WAP等功能在没有安装液晶显示屏的车站获取上述信息。
对我国运营商而言,下一步如果能够将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进一步协同整合,也就可以在政务信息化的三个层次中设计出更为深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