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钙对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2011-05-30李令之
李令之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具体包括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以及梗死后心绞痛等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破裂、凝血系统被激活、血小板聚集以及腔内部分堵塞性血栓形成等是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原因[1]。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缓解症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的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心肌梗死的致死率。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对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对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临床诊断均符合WHO与世界心血管病学会联合制订的心脏病的命名与诊断标准。对于检查出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内脏出血、出血性疾病以及近期手术患者要排除在外。将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8例,包括男20例,女18例,平均57.5岁,38例中又包括初发劳力性心绞痛者16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者18例以及变异性心绞痛者4例;对照组38例,包括男20例,女18例,平均58.3岁,疾病类型包括初发劳力性心绞痛者14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20例以及变异性心绞痛4例,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史以及原发疾病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8例患者入院后依据病情进行卧床休息、吸氧、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服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方法;治疗组3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每次注射5 000 U,2次/d,一周为一个疗程。密切观察临床疗效、凝血指标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 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为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胸闷与气短症状出现好转,心电图的ST段恢复不小于1 mV。有效为患者心绞痛程度下降,胸闷与气短症状开始减轻,心电图的ST段恢复不小于0.5 mV,T波由原来的倒置变浅或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为患者的各种症状与心电图均没有任何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7%(36/38),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7%(28/3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76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大威胁[2]。在全球范围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随之血小板黏附并发生聚集,凝血系统被激活后加速了血栓形成,又进一步引发血管大幅度变窄或出现完全闭塞,从而造成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所以,可以使用常规的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实施辅助治疗,还可以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方法进行治疗。本组对76例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7%,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低分子肝素钙属于一种新型抗凝血酶III依赖性的抗血栓类药物[3],低分子肝素钙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加速释放出纤溶酶原活化物、组织因子以及凝血过程抑制物,对血小板的功能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这同其他的抗凝药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减少治疗禁忌证与出血并发症,使用药更加安全[3,4]。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且很少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具有广阔的临床价值。
[1]回金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7(2):69.
[2]冯泽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2009,2(6):34.
[3]杨雪.联合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96例的近期疗效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3):109.
[4]吕兰淑.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疗效观察.吉林医学,2010,3(3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