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不同海拔高度野生香菇的成分及分布研究*
2011-05-30潘高潮何云松龙汉武邹方伦
潘高潮,何云松,李 峰,龙汉武,邹方伦**
(1.贵州省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9)
1 贵州野生香菇的分布特征
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属美味食用菌,在自然界中野生香菇在贵州的分布非常广泛,从贵州东部最低海拔高度200 m左右的黎平、锦屏,到1 000 m左右的贵州中部贵阳、贵定盘江、龙里、黔南的平塘,直至贵州黔西北的毕节林口、大方马干山;贵州黔北绥阳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海拔高度从200 m~2 200 m都有野生香菇的分布。贵州野生香菇在海拔1 000 m以下多生长在枫香、青冈、化香等树种的枯枝或倒木上,在海拔1 000 m~2 200 m之间的高海拔区域,野生香菇多生长在毛栗和马桑树的枯枝或倒木上 (图1~图4)。生长在马桑树上的香菇鲜味和香味异常,当地群众除作调味外,还用作预防热天饭菜变馊。本项目分别对贵州野生香菇的分布特征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和描述,同时对高海拔的野生香菇 (1 800 m~2 000 m)和中海拔野生香菇 (900 m~1 100 m)的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保存贵州野生香菇的性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野生香菇和宿主生长习性
2.1 野生香菇的生长习性
香菇一般生长在海拔500 m~1 000 m的温暖亚热带地区[1-3],生长在马桑树上的香菇则生长在海拔1 000 m~2 200 m的高山温暖地区,它的生长季节为3月~5月[4]。低于800 m或超过2 300 m,很少有这种香菇分布。多数香菇以粗大阔叶树乔木的倒木为生长基物,而马桑树上生长的香菇主要以灌木林中的马桑树枯枝为生长基物,直径1 cm以上的枯枝都能生长[4],少数生长在另一灌木毛栗的枯枝上或树桩上,该地其它树种则很少有香菇生长。
2.2 宿主马桑树的生长习性
马桑树 (Coriaria sinica Maxinm)属马桑科落叶灌木,高1 m~5 m,分布于温带或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北、西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均有分布,生于海拔400 m~2 200 m山坡灌木丛中。茎叶含单宁,全株含马桑碱,可能是由于该树含有大量单宁的原因,它的枯枝腐木上很少有其它杂菌生长,当香菇孢子飘落在枯枝或受伤处之后,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很快萌发长成菌丝。将一些枯枝用刀破开,许多木材布满了香菇菌丝,使木质呈淡黄色,有一股很浓的菌香味。同时,当地的马桑树由于受气候、病虫害的影响,3年~5年树龄的树枝非常容易枯死,从一旁萌发出新芽,形成有规律的自然更新,给香菇繁殖提供了大量的生长基物。
3 不同高海拔高度马桑树长的野生香菇成分对照
主要测定氨基酸成分。主要仪器为氨基酸分析仪。环境条件为温度20℃,相对湿度70%。野生香菇的氨基酸含量见表1。
4 结果与讨论
4.1 结果
通过贵州野生香菇的分布调查和形态特征描述以及氨基酸分析结果,在900 m~2 200 m的中、高海拔区域,野生香菇多生长在马桑树的枯枝上,直径1 cm以上的枯枝都能生长 (图3),该区域的其它树种则很少有香菇生长。在海拔300 m~900 m的温暖区域,多数野生香菇侧以粗大阔叶树乔木的倒木为生长基物。
根据野生香菇的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结果,生长在高海拔区域的野生香菇,除丙氨酸和组氨酸含量略低于中海拔区域的野生香菇外,其他的13种氨基酸含量都高于中海拔区域的野生香菇。高海拔地区生长在马桑树上的野生香菇,尤以谷氨酸含量特别高,每百克干品含3 688 mg谷氨酸,这就是这种野生香菇味道特鲜的原因所在。
4.2 讨论
马桑树上生长的野生香菇为黔西北边远山区群众的主要食用菌。马桑树如果不长香菇,在经济上是毫无价值的,它既不能做建筑用材,也不能做燃料。但是由于它能长香菇,它的经济重要性就非常明显了,因此,保护马桑树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自然生态条件下,野生香菇多数是生长在枯枝上,不伤树干。枯枝死后再长香菇,旧的枯枝被分解利用以后,转变成碳水化合物、腐殖酸,促进了马桑树的更新,长出新枝,新枝死后长香菇,如此周而复始,这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人类只要善于保护它,野生香菇资源就成为一个永不枯竭的成本极低的重要经济来源。
表1 野生香菇的氨基酸含量
香菇已是食用菌栽培的成熟品种,然而香菇在漫长的栽培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性状退化,如人工栽培香菇香味成分太低等,根据以上的资源调查和分析结果,认为利用野生香菇的生长基物、海拔高度、气候条件来保存野生香菇原有的性状是完全可行的。
[1]邓叔群.中国的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2]邹方伦,宋培浪,王波,等.中国·贵州高等真菌原色图鉴[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
[3]邹方伦,宋培浪,王波,等.贵州特色菌物和珍稀菌类的栽培与驯化研究[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4]邹方伦,吴兴亮,潘高潮,等.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利用评价[J].中国食用菌, 2009, 28(1):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