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剖析 警钟常鸣——《我们错了》出台前后

2011-05-29郭学军

中国记者 2011年4期
关键词:官司差错饼干

□ 郭学军

(作者是《南国早报》副总编辑)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早报》2010年编辑了一本名为《我们错了》的书,发给每位记者学习借鉴。在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 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中,通过案例进行教育的做法得到广泛肯定,这种勇于自我解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更是赢得高度赞扬。

出版设想

《我们错了》这本书的编辑想法由来已久,几年前,《南国早报》新闻官司不断。其中不少是由于记者工作不深入,作风不踏实,虚假出错造成的。数额最小的官司索赔一元,最大的索赔1000万。

早报经济部一名记者曾采写过一篇自治区技术监督局在北海抽检葡萄酒的稿件,稿件提到检出了某品牌葡萄酒一些指标不合格。然而文章见报后,该品牌葡萄酒厂立即与报社打起官司,向报社索赔1000万元。这起新闻官司索赔金额之高,引起社会关注。 记者采写的稿件,从技术上来说,没什么问题,检测报告是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具有权威性。但是编辑在处理稿件时,由于版面所限,便将表格中“抽检地”删掉了。这起官司一审我们赢了,在终审时又输了,报社被判赔50万元。早报依法申诉,自治区高院再审,动员双方和解。这起官司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几年,其中的艰辛,可谓一言难尽。

还有一些稿件虽然没有惹官司,但是被报道人找上门来讨说法,总编辑或中心主任不得不用大量时间接待、处理。有的由报社赔钱“消灾”,有的登报更正,赔礼道歉。而且还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张三昨天犯了,李四今天又犯,王五明天再犯。花费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早报的公信力。

我们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办报纸不应该回避自己的过错,错了就改,是一种姿态。《我们错了》既是对过去工作失误的反省,更体现出改正错误的诚恳态度。每个媒体人都应该有一点自我反省精神。

案例解析

《我们错了》一书所收录的57个报道差错案例,每个案例包括差错情况、造成原因、引起后果及报社的处理决定,并以“教训”的形式予以分析和点评。

同时,以“总编辑手记”形式收集了9篇总编辑对于如何避免失实报道和报道差错的心得体会。

从书中收入的案例看,造成差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记者采访作风漂浮,不深入基层。

以 “桔子树上结南瓜”为例。

2003年7月8日,早报头版发了一条消息,标题为《奇!桔子树上结南瓜》,并配有照片。消息说:“7 月5日,记者在玉林农业学校的果场里看到,有一株柑桔树居然长出了一个南瓜,瓜体直径足有10 厘米大,形同葫芦。”消息见报当天一早,广西农科院来电话说,“桔子树上能长南瓜是绝不可能的,简直天方夜谭”。

该消息是一名新招聘来的见习记者与通讯员共同署名的。遭到科研单位质疑后,总编曾认真地问过这名新记者:“到过实地没有?”记者信誓旦旦地说,他亲眼见到过。

早报即派出部门负责人带着记者与广西农业科学院的几位专家一道,亲赴玉林农校果场实地调查。车上,这位记者还说他到过现场,但到一个岔路口时,车子该走哪条路,他却不知怎么走了,这才承认未到过现场,而是在通讯员稿件上署名,谎说是自己采访过。其实这是有人弄出的恶作剧,把柑桔树枝削尖后插上小南瓜,“导演”出这个“奇观”。

LDC1000 的电感检测原理是使用电磁感应原理[7]。向PCB 线圈或自制线圈添加交流电,线圈周围产生交变电磁场,此时,如果金属物体进入电磁场,则在金属物体表面上产生涡流(感应电流)。涡流电流与线圈电流的方向相反,并且由涡电流产生的反向磁场耦合到线圈上以形成变压器。由于变压器的互感,可以在初级线圈中检测次级线圈的参数(金属物体的涡流效应)。检测等效并联电阻以确定金属物体是否接近或远离线圈,因此当金属物体接近时,传感器的值改变,判断这一变化告诉我们小车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

案例后面配发了点评,指出,记者本人未到现场,在通讯员来稿上挂名,导致假新闻出笼,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绝不允许的。各种市民类报纸都有不少猎奇的新闻,稀奇古怪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很是吸引眼球。这类新闻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对于其真假,却少有人去较真,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假科学、伪科学的报道。这个教训值得汲取。

还有的差错是由于对来信、报料没有认真核实造成,报社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枪使。

2006年1月13日,《南国早报》34版“市民之声”刊登一封读者来信《这家粉店“亏本”经营?》,署名为“南宁市民黄先生”。

该文说,在南宁南铁北四区有间粉店(无字号),生意特别兴旺,无论肉粉、杂粉、老友粉、叉烧粉、干捞粉、牛腩粉等,一律2元一碗。不管你吃二两、三两甚至四两,同样是2 元一碗。按正常的成本计算,像他这样经营只有一个“亏”字。该文在计算了各项成本之后,指出该店用的是私宰肉,每个消毒碗,都反复使用三四次,“我估计他们将用过的碗拿到厨房里趁人少,或没有人的时候,再用抹布抹一下,然后马上装粉摆好。这个老板的心真够黑的,每天少用200 多个消毒碗,少开支30 多元钱,连水费都节约,只此一项,每月赚取的黑心钱就有上千元”。

该文见报后,粉店老板说这是同行诬陷他,报社没有派记者去调查就刊登出来,对他的生意、名誉造成了影响。他多次到报社讨说法,由于这封来信未经编辑核实,报社没有证据,无以反驳,遂以编辑的名义刊登致歉。但该老板并未罢休,他认为这封读者来信影响了他的生意,难以经营,以致4月份不得不将粉店以7000元价格转让出去。他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店铺经营,于是又多次来报社索赔。相关编辑多次接待,未能化解。7月3日,老板挂着个大牌子到广西日报社门口,以极端方式索赔,惊动了广西日报社领导。早报分管副总编出面接待。7月28日经向编前会汇报,编前会同意给予一定赔偿。后经过多次磋商,老板终于同意报社的赔偿方案。

□ 2011年1月7日,广西发生冰冻灾害,《南国早报》记者邓振福(左)在广西全州县东山瑶族乡拍摄电力工人抢险的现场。

这一差错的教训:

读者来信内容写得很细,编辑未经核实就刊登,潜藏着极大的风险。

都市类报纸要反映民声,不管是读者来信还是来电记录,大多是反映问题的,具有投诉性质,编辑若不加核实、不加辨别地“直播”,可能就会伤害到被投诉的当事人,失去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书上列举的差错类型还有很多,有的是编辑想当然,有的是记者工作马虎,有的则是记者知识面狭窄造成。

近日一则面条能燃烧并由此怀疑面条有毒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结果食品专家都认为,面条燃烧属于正常。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

其实十年前,早报就刊登过饼干燃烧的图片,这个差错就被收入书中。怀疑面条燃烧有问题的记者其实重蹈了饼干燃烧的覆辙。

2000年12月6日,早报在头版刊登了图片新闻,题为《“熊熊燃烧”的饼干》,说人们食用的奶盐苏打饼干用打火机一点,便很快着火。火焰越烧越旺,并冒出浓浓的黑烟。记者怀疑饼干有问题,后来有关部门化验后结论是饼干是合格的。

教训部分指出:饼干是面粉做的,干燥的东西肯定可以点燃;饼干内含油脂,冒黑烟也就不稀奇了。当场试验果真如此。记者少见多怪,怀疑是“毒饼”,更是耸人听闻。不能将点火冒烟等同于“问题饼干”。那饼干有没有问题,是不是“有毒”,应当经过专业部门检测。单凭“着火冒烟”就定性为“有毒”,不仅不严谨,也没有科学依据。

后来还有一篇《花生泡水呈现红色》的稿件,记者认为这种能泡出“红水”的花生是“毒花生”。事实上,红衣花生米泡水一段时间,水会呈红色。这些本是常识,而一些记者社会阅历少,农科知识有限,将之当成了“新闻”。幸好这篇关于毒花生的稿件在编前会上就被堵住了,没有见报。

近几年,新闻热线还接到一些读者类似反映。老百姓关心食品安全是好事,但报料所描述的情况未必就是食品有问题。处置这些题材,一定要与相关部门沟通,要有科学的结论。

……

早报中80后记者占绝大多数,这样的案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有的就是自己出的错。每个差错都给我们一个教训,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用自己的过错教育自己,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防微杜渐 警钟常鸣

1.我们的做法得到广泛好评。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已将《我们错了》一书印发全区所有新闻单位,作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必读教材。由于这本书只是内部资料,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正对这本书进行修订,补充了《广西日报》和其他子报的一些差错,公开出版。而我们认为改正错误,不做虚假、失实报道,只是起点,我们正以此为契机,在全体采编人员中开展大讨论,论题就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如何守住这条生命线,增强社会责任。

2.请全社会监督早报,为早报纠错。对于重大差错一律公开见报,公开向读者认错。对于一般性文字差错,在市民之声版面上开设“早报纠错台”栏目,将读者纠错的内容刊登出来,还给纠错读者付稿酬。

3.用正面案例教育记者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和操守,维护新闻客观公正。

开展“三项教育”活动以来,《南国早报》的差错有所减少,2010年只打了一起官司,而且胜诉。全年没有出现政治性差错。

“杜绝虚假报道 增强社会责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新闻人的永恒主题。我们将继续为此努力。

猜你喜欢

官司差错饼干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挤眉弄眼吃饼干
送饼干
标点官司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见义勇为踹伤他人引发的官司
高速护栏引发离奇官司
饼干喂鸟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