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系移民 情暖丹江
——淅川县电业局员工服务南水北调移民特写

2011-05-28/_全

河南电力 2011年9期
关键词:国政农电工西岭

/_全 帅

1.工人先锋号成员为移民水路搬迁夜间保电

丹江岸边,在即将搬迁和正在搬迁的移民村庄,几乎都能看到“橙、蓝、青”三种绚丽的色彩,每一种色彩都代表着一支队伍。

为全力做好移民迁安保电工作,淅川县电业局成立了100名党员组成的共产党员突击队、100名员工组成的工人先锋号和100名青年组成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他们分别身穿印有国家电网标志的“橙、蓝、青”色工作服,活跃在移民搬迁一线,为移民保电、保平安,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无怨无悔的行动感动着每一位搬迁的父老乡亲。

镜头一:我们什么苦都不怕

8月9日,老城镇、滔河乡、盛湾镇共计716户3018人同时搬迁,又是一个单日移民总数之最。

当日,进入3个乡镇的客、货车有400余辆,因公路运力有限,当晚,滔河乡白亭村80多辆货车未能按时进村,造成近百户移民的装车任务延缓,滔河供电所立即启动夜间临时照明应急方案。

白亭村共分两个批次搬迁,8月10日搬迁一部分,剩余的8月19日搬迁。这样的情况下,会出现“东家亮堂堂,西家心慌慌”的情形。天没擦黑,7台应急高杆泛光灯、两桶备用汽油准备完毕。“白亭村坐落在丹江河上游的滩涂上,用来提供夜间照明的设备没有在山地或丘陵的村庄照射面积广。”滔河乡供电所所长柴建新盘算着村里谁家没拆的楼房高,在哪个位置架设照明设备最合理,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夜间装车情况。像这样的“交叉”搬迁用电隐患较多,加之天气炎热,降温负荷高,没有农网改造的线路故障多之又多,需要24小时安全巡视不间断。

这一夜,柴建新没有接到移民指挥部和村民的一个电话。23时睡下,次日凌晨4时醒来,柴建新总算睡了个囫囵觉。

今年滔河乡是移民最多的乡镇,搬迁16个村4046户,占全县移民人数的21.5%,保电任务繁重。8月10日,白亭村第一批移民走后,柴建新他们的任务是进村拆除低压线路。柴建新很高兴,前一天当众让自己难堪的农电工这一天干活挺积极。事情是这样的,在白亭村集镇的一个巷口,有一基10千伏高低压同杆架设的电杆,所在的线路保证着滔河乡和盛湾镇的供电,迁移或被撞断都将加重移民保电工作。为防止进出货车撞倒电杆,必须派人24小时坚守。8月9日,一个在毒辣辣的阳光下暴晒多时的农电工擅自离岗,当众产生抵触情绪。事后,柴建新说:“我理解弟兄们的苦,在这么炎热的条件下干活,难免烦躁,但是移民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必须尽好自己的责任,什么苦都不能怕。”

镜头二:65名农电工做和谐移民带头人

“老王,3号临时停车场需要架设4盏临时照明灯,今晚149辆客、货车要在这里停车过夜,现在能不能赶紧来?”8月15日12时35分,在盛湾镇兴化寺村的移民电力服务点,农电工王振宇接到电话后,顾不上喝口水,立刻带上工具钻出了帐篷,赶往3号临时停车场。一个多月来,为移民村户断电、拆除低压线路、架设临时用电、安装漏电保护器、24小时巡视,排除电力设备隐患……王振宇始终坚守移民保电服务一线,履职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

“从8月9日起,盛湾镇兴化寺有2083人要分3个批次搬迁,最后一个批次计划要持续到8月19日,这里的供电线路、地理环境、用电村户姓啥名谁我最清楚,不会耽误大家干活……虽然今天我家要随第二个批次的大部队一起搬迁,但我仍然要坚守岗位,和供电所的同志们一起把移民的活儿干完、干好!”8月11日,在盛湾镇兴化寺村搬迁现场,王振宇这样告诉笔者。

据悉,在2009年1.08万试点移民和2010年首批6.5万移民保电工作中,淅川县各乡(镇)供电所共有32名农电工在本村搬迁过程中,担负起责任,坚持自己家最后一个装车,完成最后一个月的抄表收费任务,做好本村村民扒房前的断电、架设临时用电线路及安全巡视工作,确保未发生一起涉电伤亡和用电投诉事件,服务工作非常到位,受到社会各界和移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2.共产党员突击队渡河为移民保供电

在今年的移民搬迁中,又将有33名农电工脱离工作岗位,奔赴新家园,开辟新生活,但他们依然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身为移民却全力服务移民。

镜头三:暴雨中的“电杆”

8月1日21时02分,大雨滂沱。南阳市市长穆为民来到淅川县盛湾镇马沟村,冒雨走访慰问第二天即将启程搬迁的移民乡亲。在紧随穆市长的队伍当中,农电工李庆伟把应急灯高高擎起,手举酸了用头顶着,被雨水湿透了衣服也全然不顾。

泥泞里,暴雨中,穆市长与日夜坚守在移民一线的供电员工亲切握手,并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决战决胜移民搬迁。在泛光灯的照射下,市长的音容笑貌真切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各路媒体也纷纷聚焦,从容地全程记录报道。“我照个亮,也能把大家工作的劲头鼓得足足的……”21时38分,直到市长上车挥手告别,李庆伟始终像电线杆似的坚守、坚守、再坚守。

夏天淋湿了可能是种“享受”,但暴晒绝对是“炼狱”。在移民村,笔者体会最深的除了感动就是炎热。不怕天气热,怕的是在太阳最毒辣的时候无处躲藏。移民搬迁,砍树扒房,灰突突的房屋裸露出来,灼人的眼,听不到几声蝉鸣。看家护院的狗懒洋洋的,见了生人也不叫。笔者有一次目睹正午的热浪翻滚中,乱坟岗的柳树下竟躺着一群纳凉的人。

8月8日,立秋,暑气却难消。“让我们去,保证在移民扒房前安全拆除兴化寺村第二批次的所有下户线。”在“电杆精神”的感召下,盛湾镇供电所西片区电工班10余人举起了共产党员突击队的旗帜,全力服务兴化寺村最后两个批次的移民搬迁。

“这两天,丹江河涨水,有好几个电工家的玉米地被淹,愣是没一个人请假回去抢收庄稼。”西片区电工班班长李庆伟没有听到大家一丁点儿抱怨。

3.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帮助移民搬运家电

镜头四:“赖”着不走的农电工

“这个‘花脸’是‘赖’着不想移民啊!”一开始,乡亲们都嘀咕着。

乡亲们说的“花脸”叫徐国政,是西岭村的农电工。脸上猩红的胎记遮盖大半个面部,似一朵花,这几乎成了徐国政的个人招牌,“花脸电工”的美名因此而来。然而,体现在他身上更多的是一股子韧劲儿。

这个在5月5日西岭村第一个批次搬迁时已经搬走的移民,又回来了!在西岭村4个批次、长达68天的移民搬迁过程中,老徐一直没有脱下印有“国家电网河南电力”字样的工作服,扮演着那个一直以来扮演的角色。跟着一个批次到新村后,乡亲们用电的事情还会想到他、用到他。忙完,他又自掏腰包坐车回来,跟着大家伙儿在移民搬迁现场,头顶烈日,忙忙碌碌,一天搬不完,一天不松劲儿。

自打今年南水北调库区移民搬迁的启动仪式在西岭村举行后,从他家的几间砖房推平了用做临时停车场,到后来他家搬迁装车,徐国政都没顾上管。那些日子,村里准备搬迁的乡亲一茬儿接着一茬儿,他就带头忙着给乡亲们搞用电服务。临到他家搬迁那天,天气炎热异常,朝夕相处的电工兄弟们抽出午休时间,齐心协力把他家的家什一件不落地抬上了车,这让徐国政非常感激。

23年来,徐国政用心服务着西岭村3300多个用电户。23年的风雨无阻,23年的动人故事,可笔者想深入挖掘时,这个“花脸”竟然红着脸无话可说。他觉得,抄表、收费、抢修,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即使顶风冒雨也不值得一提。

6月30日,西岭村最后一个批次233户村民顺利移民到邓州市高集镇,“花脸电工”算是“赖”到头了。在孩子们一声声“花脸、花脸”的喊声中,农电工徐国政脸上的“花儿”也更加灿烂起来……

8月底,16万移民乡亲全部平平安安地搬迁到新家,开始享受更加安全、方便的电能。点亮他们新生活的,不仅仅是电力,还有像“花脸”徐国政一样的移民农电工,和他们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的那颗责任心。

伏牛山无语,丹江水有声。奋战在淅川县移民搬迁一线的淅电员工,在服务移民“双千双百”工程中,是付出最多、贡献最大的群体之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电力员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价值观,向社会和广大移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时代赞歌。

猜你喜欢

国政农电工西岭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传统音乐类】 西岭山歌
UNIQUENESS OF THE INVERSE TRANSMISSION SCATTERING WITH A CONDUCTIVE BOUNDARY CONDITION∗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新形势背景下农电工管理工作现状及解决策略
关于农电工管理工作的探讨
窗“含”西岭千秋雪——画面石的构图与石形的关系
窗含西岭
从单兵作战到整合布阵——获嘉县供电公司农电工职业化管理侧记
排水沟引发的争议
光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