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传承优秀文化的DNA——记天津市大港实验中学校长宋玉林

2011-05-28张振起

天津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大港熏陶玉林

■本刊特约记者 张振起

2006年新学年伊始,特级教师宋玉林担任大港实验中学校长,虽说他是多年从事教学及管理的行家里手,也没离开过奋斗十几年的校园,但是,他从管理教学的中层干部变成了学校的主要领导,他接纳的是来自全区各校选派的教师,他即将面对的学生也不再是中考成绩的佼佼者,而是高下不一、参差不齐的“潜力股”。总之,他很清楚自己将于旧环境里迎接新挑战。博学而弘毅的他对大港实验中学的明天从一开始就充满自信与坚定,正如他当年9月21日学校成立庆典仪式的讲话中所说的:“现在,大港实验中学在社会各界的目光注视下,接受了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教育责任。我们深信不疑,一定能克服新事业带来的一切挑战,无论前面是坦途还是险滩,我们都将继往开来、奋勇前行,学校明天会更加美好!”

5年过去了,学校的今天是否如宋校长所预言的那样“更加美好”呢?继2009年取得首届高考“开门红”后,2010年高考再上新台阶。学校板球队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级比赛银牌和铜牌,2009年学校被评为“天津教育十大特色学校”。这所建校时间短、学生学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在宋玉林的引领导航下,经过短短几年的埋头苦干、扎实巧干、锐意敢干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多家媒体对学校进行了多角度的宣传报道,学校立足滨海新区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踏着教育改革创新的激越鼓点,实现着学校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学校发展,一校之长宋玉林功不可没。在与宋校长接触的日子里,我经常听到他说到的一句话就是:“咱们学校的教师来自四面八方,性情思想各自不同,我就是要通过影响、熏陶和教育给教师注入一种精神,形成一种厚重的校园文化,让正确思想和高尚精神于教师心里生根,从而加速学校特色建设和现代化进程。”2008年大港实验中学开始尝试将国学教育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中,旨在提高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理念通过日常的言谈举止外显出来。

国学培师,让学术与思想贴近教师

宋玉林有多年中学历史教学经验,所教的学生是桃李芬芳、栋梁成行。随宋校长开会、学访、招生宣传,常听到有人亲热地叫他“宋老师”。每每听到这样的称呼,宋玉林都很高兴,并且神气十足。我揣摩出来,在他的内心深处,“老师”是最令人亲切、温暖和感怀的称谓,他也的确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教师并以尊重自己而更加理解、善待学校的教师。他曾叮嘱我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为教师写下他的寄语:“让我们以崇高的责任感去工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他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负责、尽责,他自己也履行着培养、培育教师的重任。常年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实践使宋玉林深谙:优质教师是立校之宝,强校之道。经过较长时间审慎思考和充分研讨,他选择了国学培师。

要想快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品格修养和业务能力,这成为校长和教师的共识。首先,学校开始着力打造三支国学教师队伍,即35岁以下青年教师、班主任教师、语文教师。其次,学校采取“国学教学论坛”方式,每学期举办一次,让教师畅所欲言,畅谈自己学习国学的体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语文教师陈俊梅用一个小实验把学生带入到国学学习中,渐渐地,学习国学已成为学生的“规定动作”,有的成了“国学粉丝”,有的成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同时,学校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派一批骨干教师到天津市河西区听取柯兰老师(明德国学馆馆长,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女孔德懋之女)和中国吟诵协会会长徐建顺教授及南开大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院终身客座教授叶嘉莹的古典文化讲座。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儒联对外宣传主任张践和东方道德研究所原所长、国际儒联对外宣传副主任王殿卿教授等来校指导“国学熏陶教育”。活动受到滨海新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以实验中学的做法为依托,在大港教育系统内对广大教师进行了国学普及教育,受到教师广泛欢迎。

在语文学科组和语文教师的影响下,理科教师也对学习国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师办公室和校园内,常常可以看见有教师手捧着《论语》、《孟子》一类的书籍在默读吟诵。很多教师认为,国人学国学,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教师育人先得自己学会做人,学习国学也就是在学习做人。学习的氛围有了,“富脑工程”和“全民阅读”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多名教师于活动中取得读书征文、演讲比赛佳绩,有的教师还获得“书香之家”称号。2010年,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大港实验中学“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称号,一批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学科领军人物、业务尖子和骨干教师。

现在,宋玉林不仅是“栋梁成行”,而且带出了一批“地域名师”。

国学育人,让阅读和思考成为习惯

在大港实验中学,教师中间流传这样一句话:“爱有多深,要求就有多严。”师恩师爱既是发自该校教师群体本心,也跟宋校长曾多次在全体教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不无关系:“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就是把他们全家未来的希望都托付给了我们。看到他们在寒风烈日、风霜雨雪中接送孩子的身影,我们在慨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更要把这些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

正是基于这样朴素的感情,全员育人、“五心”育人、文化育人在学校蔚然成风。学校遵循着“语文教育不是文人教育,而是人文教育”的理念,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作为校本教材之一,语文教师利用晨读和课堂前5到15分钟时间对《论语》、《道德经》中的1至2条进行诠释,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对经典重新解读,使学生开始了解国学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逐步达到“道”与“德”和谐统一。教师也注意让学生读、背、默、思,还通过考查来检验学习效果。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收益明显。

在一次有家长参与的国学心得讨论会上,一个平时不爱学古文的男生深有感触地说:“每天学习国学,每天接触文言文,使我的古文阅读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以前我最怕学习古文,现在不怕了。学习国学还拓宽了我的阅读范围,以前我只看国外的小说、散文等,现在通过阅读中华文化经典,真正感觉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也觉得其中蕴含着很多哲学思想,为学习哲学打下了基础。”

有一个顽皮的学生也现身说法:“以前,我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生活更是无厘头,每一天都庸庸碌碌地度过。现在,国学开启了我的人生之门,每天都与古代圣贤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接受他们对我人生的教导。国学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家长也对国学熏陶教育发表他们的看法并提出希望。有一个家长总结了孩子学习国学后的可喜变化,她说:“上国学课后,孩子说话、写作文和为人处事都比原来有了很大进步;国学也陶冶了孩子的性情,孩子越来越懂事理,特别孝敬师长、父母,人也变得沉静许多,没有了浮躁气。真心希望国学课能坚持办下去,希望学生用国学净化身心,用科学武装头脑,为社会发展尽力。”

在“国学熏陶教育”影响下,学生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从根本上提升了身心气质。学校军乐团在大港第三届学校文化艺术展示节上展演,得到好评;学校板球队的队员有的入选国家青年队,赴新加坡参加国际比赛;2010年12月,学校荣获大港第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团体第一名。三年的“国学熏陶教育”,立足于学校实际,大见成效,学生不仅合格而且有特色。

国学兴校,让学校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高人一筹,才能领先一步;只有领先一步,才能领跑一路。”宋玉林校长秉承着这样的发展理念,带领实验中学“实验”出一条新路来!

新路是从“心路”开始的。学校将“国学熏陶教育”所包含的育德树人之道与教育本质紧密结合起来,即先从学生言行规范入手,之后是道德教育,其次是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

推行“国学熏陶教育”与学校“循天道人道教育之道,铸至诚至能至美之人”的办学理念相契合,即依循自然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国学熏陶教育”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改变了学生和教师的人生宽度和厚度。

“国学熏陶教育”让教育人的教师首先受到教育,继而通过全体教师的耳提面命使学生受到国学精髓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爱校报国志向。

“国学熏陶教育”提高了大港实验中学学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诸多方面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国学熏陶教育”过程就是培师、育人、兴校的历程,让优秀传统文化于师生心中生根发芽,于教育实践中开花结果,于生机校园中绽放绚丽光彩。

“国学”是文化之根,是民族之魂。作为从事教育多年的知识分子,宋校长努力站在学术前沿和道德高地上,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赢得一个书生校长的尊严。他最真诚的感言就是“为人求上善,治学贵沉潜,忧道不忧贫”。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宋玉林带领着他的一支优秀教师团队,秉承国学文化优良传统,谱写办人民满意教育新的更加华美的篇章。

猜你喜欢

大港熏陶玉林
王玉林作品
用艺术熏陶家风
《大港连云》
艺术熏陶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如此熏陶
邱玉林艺术作品欣赏
“10亿吨”超级大港的“重量”——《世界首个“10亿吨”超级大港诞生》采写体会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赵玉林藏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