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统帅”卢志文
2011-05-28朱永新
■朱永新
“新教育”真的不是朱老师的,真的不是哪几个人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是大家的,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甚至是我们全人类的!
最早认识志文,大概是15年前,在江苏省召开的一次教育会议上。组织者让我为会议作一场报告,我以“教育理想”为题谈了一点感受。在对话阶段,两个年轻的校长出场了,思想敏锐,斗志昂扬。一个是许新海,另一个就是卢志文。一个要与我商榷,另一个对我的观点发表评论。记得会后卢志文还送了一本他的“教育箴言录”给我。因缘际会,当时无法想象的是,后来一个成为我的博士生,另一个成为我的莫逆之交,而且他们两位现在都已成为“新教育”事业的干将、我的左膀右臂。
2002年,“教育在线”网站开张,我邀请卢志文主持其中的“校长论坛”栏目。于是,“卢志文在线——教育管理论坛”便粉墨登场。毫无疑问,版主就是卢志文。当时,在“教育在线”,只有他享受了与李镇西同样的待遇——用自己的名字为论坛命名。多年来,志文一直在这里深耕细作,与比他更加年轻的校长们交流对话,一群“螺丝”(卢志文的“粉丝”)也应运而生。
2003年5月,志文请我为学校的老师们作一个报告。我欣然同意了。其实,我来学校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想探讨一下名校改制的问题。因为通过媒体得知,江苏省宝应县的三所重点学校——宝应中学、宝应实验小学和宝应实验初中,已经被卢志文所在的淮安外国语学校“蛇吞象”般收入囊中。本来我对于公办学校的改革心存疑虑,我最关心改革过程中的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教育事业有没有得到发展,二是老百姓的利益有没有受到影响,三是国家的资产有没有流失。在宝应期间,通过明察暗访,通过与政府领导、学校教师、附近居民及卢志文、王玉芬等人的接触,对于这些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答案,于是写下了《翔宇教育行》一文,肯定了他们的探索。我一直在想,中国如此之大,千万不能够想当然、“一刀切”,扼杀民间的教育改革智慧,应该允许民间进行各种尝试与探索。
2003年暑假,“新教育实验”第三次全国大会在志文的学校召开,他举重若轻,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会议的任务,也让教育界的朋友们第一次走进宝应,走进“翔宇”,走进志文。而卢志文,从此也与“新教育”真正结缘。
2006年7月,“新教育”专业团队正式组建。卢志文领导的宝应实验小学成立了“校中校”的“新教育”实验基地小学,干干、皮鼓、马玲等一群“新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正式进驻宝应,在这里探索“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探索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模式,探索理想课堂的构建,“新教育开放周”等也在这里起航。
现在,志文已经是“新教育”的“三军统帅”,兼任了“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新教育”理事会理事长和“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志文是忙碌的,因为他最主要的工作是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他说,他必须首先把“翔宇”的工作做好,他是“职业经理人”,必须具有起码的职业操守。但是,出于对“新教育”事业的感情和对于朋友的支持,他还是挑起了“新教育”的重担。
“新教育”的担子不好挑。作为一个民间的教育实验,除了理想和激情,我们没有其他的资源,而28个实验区、852所实验学校需要专业的指导,研究院日常的开支需要筹措,“教育在线”网站、“新教育”刊物需要维持,一个个担子,压在他的肩上。他只好牺牲本来属于他自己的休息时间。记得就在不久前,我们约好在北京商量“新教育”的事宜,他晚上10点乘飞机来北京,在我家开会到凌晨三点,第二天一早,他又飞回江苏,上午就回到了学校,继续他的工作。
2010年7月,第十届“新教育”大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志文代表研究院作工作报告。在结束的时候,他停顿了一下说:“最后,我们特别要感谢一个人(在写这句话的时候,我在犹豫……),大家说我会感谢哪个人?(台下喊:朱老师!)我们真的,最要感谢的这个人,就是朱老师。本来我想最后这句可以不写,因为我自己心里也有很多委屈。我说,朱老师应该感谢我……但是,我再一想,‘新教育’真的不是朱老师的,真的不是哪几个人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是大家的,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甚至是我们全人类的!他付出的努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我们也是被朱老师感动得走进‘新教育’,不离不弃‘新教育’,永远在‘新教育’的路上走下去,走下去。”
这样的一个场景,让我热泪长流。在我的脑海里,经常出现这个场景,仿佛电影画面一样,在眼前浮现。
是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志文是知我的。为此,他也饱受委屈,饱受误会。他又一次对我说:“朱老师,我最好的办法是给‘新教育’捐钱,这样可以落一个好名声。但是,这几个摊子,明摆着是要得罪人的。”我笑着说:“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说志文是“三军统帅”,还是因为他统帅着另外三支“部队”。
志文的第一支“部队”是灯谜。他喜欢灯谜,看到什么词语都会不自觉地去用“灯谜思维”加工一下。每一次聚会,他总会带上几个灯谜,让大家苦思冥想。据内行的人说,他的灯谜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专家的级别了。现在,在志文的学校,灯谜已经成为选修课程,他还主持着全国灯谜爱好者的许多活动。
志文的第二支“部队”是石头与纸张。书法与篆刻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个学化学的理科教师,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艺术细胞,一方石头,在他的摆弄下,会成为精美的工艺品!一张宣纸,他三下五除二,就在其上写出了苍劲的书法,楷行草篆,无不在行。在“翔宇”的报刊中,在他自己制作的贺年卡上,我们都领略过他书法、篆刻的艺术风采。记得南怀瑾先生九十寿辰的时候,我请志文写了一幅书法祝贺,南老称赞了半天。
志文的第三支“部队”当然是他的学校。他是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麾下拥有10余所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从普教到职教,师生超过了5万人。一般的校长,管理一所学校就会忙得团团转了,但是他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他善于管理,善于挤时间。他要求学校中层干部做“法家”,落实“制度第一”的管理理念;要求副校长级干部做“儒家”,协调好学校人际关系,处理好学校各种矛盾;而他自己,则做“道家”,掌握大方向,把握大原则,放眼光,拿策略。这样,不仅校长解脱了,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把教职工例会分为五大板块:一是“艺术鉴赏”,二是“道德建设”,三是“科研论坛”,四是“时政速递”,五是“校务工作”。他这样解释其中的奥妙:对于一个人来说,品位第一,然后是道德,然后是方法,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做不好的事。关于卢志文管理学校的故事,大概可以写成好几本书。举几个精彩的小片段吧。
之一:一名教师从外地学校调进“翔宇”,人事关系还没有办完,就发现患了胃癌。“翔宇”完全可以因此放弃进人的计划,但卢志文在一个星期内让这位教师在上海最好的肿瘤医院接受了成功的手术,并且在教工会上宣布这名教师为集团第一位终身员工,数万元手术费由学校承担。
之二:一名花工工作勤恳,兢兢业业,卢志文把他推上“翔宇”讲坛,号召全体教职员工向他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学校还为这位花工每月固定涨一百元工资。后来,还把他的妻子请到学校工作。
之三:一名负责后勤采购的员工为学校采购10只灯泡,批发价是6角钱一只,零售价是1元2角钱一只,这名员工在开票报销的时候,弄了个9角钱一只,私吞3元钱进了自己的口袋。卢志文知道后,非常生气,毫不犹豫地开除了这名员工。他在教工会上解释原因:那不是3元钱,那是50%的回扣!
之四:卢志文亲姐姐的孩子要求插班读书,管教学的副校长问收不收,他说,和别的学生一起参加考试,通不过就别进来。结果考试通过了,涉及6000元收费,他告诉姐姐要交3000元,姐姐交完钱,他自己从银行卡上取出3000元补上,并且关照别人别和他姐姐说,更不要和他外甥女说。
之五:志文在集团近万名师生员工中曾经掷地有声地宣称,他的教育理想是“翔宇人不随地吐痰”。他清醒地认识到,让学生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教职员工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让大部分“翔宇人”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所有的“翔宇人”都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让“翔宇人”在校园里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翔宇人”在社会上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让“翔宇人”在一段时间做到不随地吐痰容易,让“翔宇人”在任何时候做到不随地吐痰困难!他说:“我们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体制创新、文化管理、人本理念、环境育人……我们有严谨的育人目标:德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我们有严明的执业规范:不接受家长宴请、不收受家长礼物、不利用家长办事……我们更要有值得自豪的‘小节’:所有‘翔宇人’在任何地方永远不随地吐痰。”卢志文把消灭随地吐痰“小题大做”——建立随地吐痰者档案,长期陈列随地吐痰者名单!随地吐痰者档案还没有建成,情况就有了变化:校园内已基本看不到有人吐痰,原来的痰迹,也有人自发地把它清洗掉。
我特别喜欢志文写的教育小语,那里蕴含着他的教育智慧与主张。他在最近写就的几则凡人箴言中,有这样几段小语。
“有可能就多做一些能感动别人的事,没有可能至少要学会被别人感动。”
“有舞台就好好地演一个角色,没有舞台就静静地做一名观众。很多人的失败在于——处于舞台的中央,却做起了观众;或者人在观众席上,却把自己当成主角。”
“聪明人会把弯路走直,因为他总在努力寻找捷径;豁达者不后悔把直路走弯,因为他着实多看了几道风景;成功者会把窄路走宽,因为他心中装着远大的前途;失败者常把宽路走窄,因为他眼里只有足尖前面的分寸空间。”
从容,淡定,坚韧,讲大局,识大体,明大理,这就是我眼中的卢志文。
“聪明人会把弯路走直,因为他总在努力寻找捷径;豁达者不后悔把直路走弯,因为他着实多看了几道风景;成功者会把窄路走宽,因为他心中装着远大的前途;失败者常把宽路走窄,因为他眼里只有足尖前面的分寸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