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继发感染的泛发型湿疹122例皮肤菌群的测定和药敏分析
2011-05-28陈敬董霞吕锦
陈敬,董霞,吕锦
(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 300042)
湿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病程常反复。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作为诱发或加重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原因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2],我科对住院的临床无继发感染的泛发型湿疹患者皮损处进行了皮肤菌群的测定和药敏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湿疹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3],临床凡瘙痒明显,急性期具有明显渗出倾向,而慢性期则具有浸润及肥厚倾向的多形性皮疹,均诊为湿疹。还有一部分患者不能归为上述任何一类湿疹,但临床符合湿疹诊断,将这一类湿疹拟诊为未分类湿疹。根据发病部位,选择皮损发生于多个部位的泛发型湿疹。
1.1.2 病例入选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2008年1月—2009年8月的住院患者,并剔除在搔抓或其他因素下导致原有的湿疹皮损及其周围出现脓疱及脓性渗出物的病例。所有入选患者2周内均未口服或外用抗生素。共入选122例患者,其中男87人,女35人,平均年龄为(62.69±11.73)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64.32±10.93)岁,女性(58.63±12.62)岁。
1.2 方法
1.2.1 取材 用棉签在患者皮损部位反复擦拭后取分泌物和/或皮屑。
1.2.2 仪器及试剂 采用VITEKⅡ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菌种鉴定卡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H琼脂购自天津金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替考拉宁、复方磺胺甲唑、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红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头孢哌酮、环丙沙星、克林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利福平等药敏纸片购自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所,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氨曲南等药敏纸片购自英国OXOID公司。质控菌株均购自卫生部临检中心。
1.2.3 方法 各类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相应要求处理,接到标本后立即划线接种于皿平板、麦康凯平板和沙保罗培基做需氧培养,另取一苯乙醇平板放入5%CO2烛缸中培养。经35℃培养18~24h后分离纯菌落,做外部实验后,用VITEKⅡ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并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根据CLSI标准判断结果。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葡菌ATCC25923。
2 结果
2.1 培养结果 临床无继发感染的湿疹患者(122例)皮损总的金葡菌检出33例,检出率为27.05%,细菌检出52例,总检出率为42.62%。除金葡菌以外的细菌中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3.93%。见表1。
2.2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其中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为42.6%,金葡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性高均达到100%,其次为利福平(96.9%),四环素(78.8%),庆大霉素(75.7%),复方新诺明(66.6%),氯霉素(63.6%),环丙沙星(60.6%),但对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的敏感性均低于40%。见表2。
表1 临床无继发感染的湿疹皮损区分离菌的菌谱分布(n=52)
表2 临床无继发感染的湿疹皮损区葡萄球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皮损区细菌总检出率为42.62%,其中金葡菌为最多,检出率为27.05%,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国内外文献报道[1,4,5],湿疹患者 60%~80%培养阳性。本试验较报道培养阳性率低,因为排除了临床继发感染的湿疹病例,且不同地区菌群分布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金葡菌是体表正常菌群之一,但其检出的阳性率和密度甚低,Breuer等报告健康人皮肤中的金葡菌检出率仅为5%~30%,主要存在于鼻前庭、腋窝、会阴、足趾擦烂区等。因此临床完全清除金葡菌较困难,人体存在金葡菌的储藏处,可通过搔抓引起细菌再感染。
湿疹的治疗既往多以外用糖皮质激素为主,但停药后易复发,且可引起皮肤萎缩、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研究表明:皮肤炎症可增加对金葡菌的黏附性,糖皮质激素不能直接抑制金葡菌的生长,但可通过减轻皮损炎症减少金葡菌的黏附。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金葡菌的定植与湿疹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湿疹的重要性,通过本次药敏实验显示,金葡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敏感性不高,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敏感性较高,所以,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已变得十分重要,强调应严格遵守抗生素治疗的基本原则,特别要注意长期应用抗生素而产生的耐药性问题。本实验药敏结果和以往我国学者[6]报道的结果差异较大,考虑和近年来不同地区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关系密切。所以地域差异也已经成为抗生素敏感性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综上,笔者认为,对于临床考虑有必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例,在有条件的前提下,都应该提前做药物敏感及耐药实验,以便更合理地应用。因此,临床上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糖皮质类激素和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湿疹。
[1] 郝飞.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1):73-75.
[2] Breuer K,Kapp A,Werfel T.Bacterial infections and atopic dermatitis[J].Allergy,2001,56:1034-1041.
[3]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607.
[4] EI-Zimaity D,KearnsAM,Dawson SJ,etal.Survey,characterization andsusceptibility to fusidicacidofStaphylococcusaureusin the Carmarthen area[J].JAntimicrob Chemother,2004,54:441-446.
[5] Thestrup-Pedersen K.Bacteria and the skin:Clinical practice and therapyupdate[J].Br JDermatol,1998,139:1-3.
[6] 林麟,陈晓,陈敏,等.湿疹皮炎中葡萄球菌及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状况与硝酸益康唑/曲安奈德霜治疗的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2):76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