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达能:从模范夫妻到反目成仇
2011-05-27李翔
李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宗庆后抵御达能在前,马云完全可以让雅虎打落了牙齿还要吞下去
2011年的6月,杭州西湖遭遇罕见的“水漫西湖”。在位于庆泰路上的娃哈哈总部办公室内,事必躬亲的宗庆后,无暇关注窗外的雨景,但他会抽出时间看看报纸,浏览有关同城企业家马云及其面临的支付宝之争的进展情况。
和马云一样,宗庆后是作为娃哈哈的创始人以及灵魂存在的,都同样对于团队拥有几乎宗教领袖般的影响力。
四年前的此时,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忙得不可开交。当时,达能与娃哈哈的商标之争进入白热化,双方在各种场合针锋相对,互相指责对方的种种不是。
外界无法得知宗庆后对此事的想法,经历了那场“达娃之争”的他,是否已经意识到,这起“支付宝股权之争”不正是那年“达娃之争”的升级版吗?
立业到合资
在已经度过的大部分岁月中,宗庆后都是靠自己才赢得了他所有的一切。出生于1945年的宗庆后无法逃避命运强加其身的暴虐之行。他经历了在那些年代理所当然的不幸和正常的不正常。
他早年失学,其后也曾上山下乡;由于其父曾在国民党政府身居要职,他在各次社会运动中会面临何等的境遇并不难想象。但是当命运加诸其身的枷锁开始显现松动的迹象时,他没有丝毫犹豫,一把抓住机会,虽然这个机会来临得稍微有些晚。那是1987年,他已42岁,他被任命为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
宗庆后此后的经历是一部经济的成功史。他创立的营销模式几乎战无不克。在中国大陆饮用品的竞技台上,他能够让最强悍的对手都心生怯意。毫无疑问,经历了建国之后所有社会运动的宗庆后对这个区域市场有超出常人的理解,不仅仅是来自海外的竞争对手无法在庞大的农村市场击败他,即使是本土的乐百氏也无法对娃哈哈形成威胁。
如果说宗庆后在1978年之前中国社会的历次潮流中都仅仅是被裹携前行,那么他在随后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中,则是一个弄潮儿的形象。他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他已经跃上了舞台,成为万众瞩目的表演者。
但对中国商业的理解从来不能仅仅考虑简单的商业谋略或者企业家精神的能力——毫无疑问宗庆后拥有这些。在它后面交织着更多的社会和政治演变线条。
比如产权问题。几乎所有中国企业家头上都悬挂着这把随时会下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能让企业领域的明星身败名裂,比如褚时健;它能让英雄穷途末路,比如顾雏军;也能让老将挥泪解甲,比如李经纬。即使那些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企业家,也要时刻警惕着针对所谓“原罪”的讯问。
宗庆后也不例外。通过让人眼花缭乱的运作,宗庆后试图获得对娃哈哈的部分所有权,并且为他的伙伴们赢得股权激励。这些尝试中最显著的一例是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他几乎把这家公司送到国内资本市场公开上市,但最后关头却功亏一篑。
如果娃哈哈美食城在1995年上市成功,这就一举解决了产权和融资问题。宗庆后或许就不会再考虑引入一个新的投资者,来分享娃哈哈的收益,或者,更重要的是,分享宗庆后的控制权。
对扩张的需求让宗庆后选择了达能作为合作者进入娃哈哈。
宗庆后进入了合资时代,这也是当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公司的最常见路径。达能带来了宗庆后所需的资金,或许,还有宗庆后所不愿承认的技术。
尽管宗庆后在2007年同达能的口水战中表现出了对达能的不屑一顾,称11年前落入了达能的圈套,自己当年并不缺钱,而达能也无技术输出到娃哈哈。但是正如非常熟悉娃哈哈的作家吴晓波所写,达能当年的钱对娃哈哈是救命钱:而达能在技术上也对娃哈哈有助,“宗庆后曾说过一件事,某年,他想投资搞一个饮料研究中心,达能方面请他去参观达能在巴黎近郊新办的一个研究中心,他回来后说,原本对达能的专业能力很怀疑,这是第一次有服气的感觉”。
控制权争夺
随后,和大部分中国公司一样,伴随着合资公司的兴旺,宗庆后和他的合作者开始了一场控制权之争。
像一位建立了自己王国的帝王,宗庆后并不会因为自己接受了外来者的帮助,就认为自己应该将王国的控制权拱手相让。在合资之初,宗庆后就一再强调自己要掌控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权。这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创立者或者实际经营者最珍贵的东西。他们的所有成就感都来自于此。
宗庆后的坚持当然并不是孤例。
马云也在控制权上表现出了少有的强硬。“无论是孙正义还是杨致远,或者别的什么人,投资入股可以,要想控制阿里巴巴绝对不行。如果你真觉得自己很牛,那你自己另外做一个去。”
但是,宗庆后的例子与众不同,因为他在股权结构上已经出让了控制权。51%的绝对控股让达能在合资公司的董事会中能够剥夺宗庆后对娃哈哈的经营权,尽管达能长达11年都没有行使这项权利。
矛盾的激发是因为宗庆后设置的非合资公司收益越来越丰厚——这也证明了宗庆后的商业天赋和远见;另一个原因则是,达能的全球CFO范易谋成为达能的亚太区总裁,当这个法国人发现娃哈哈大量存在非合资公司时,大为震怒。这个事实本来一直为达能中国总裁秦鹏所容忍,因为娃哈哈中国合资公司为达能全球贡献了8%的销售额。
同样大为震怒的还有宗庆后。在他的理解中,法国人在开始时不愿意承担风险——因为这些非合资公司都是达能本来不看好、也无意入股的公司,在看到收益时又迫不及待想要来争夺。更为关键的是,达能竟然想要染指他的帝国,对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指手画脚。更加过分的是,他们竟然想要惩罚他,而他在过去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此事随后演变为,达能和一些商业观察家对宗庆后缺乏契约精神进行指责,而宗庆后则以诉诸民族主义的激烈言辞进行反驳——数位采访过他的记者都提到,他对人们批评自己缺乏契约精神最为在意,最终达能和宗庆后法庭相见。
阴谋与手段
1995年合资之前的宗庆后,曾这样评论国内外的差距:国内最好的封罐机,一分钟只能封130罐,而国外先进的设备一分钟封1000罐以上;美国的大公司日产千吨罐头,操作工人约40名,而我们日产百吨罐头,要600人以上……娃哈哈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巩固国内市场行业领先地位,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已成当务之急。
宗庆后从未将他和达能之间的冲突想象成一桩单纯的商业事件,因为,他从未经历过一桩单纯的商业事件。在他营建自己商业王国的过程中,可以想象,他必定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要巧妙地在政府、大众情绪和媒体之间周旋。当他遇到困难时,他也當然要动员这些力量来进行反击。
要用很多东西才能解释他的举动:那个神秘无比的词语“关系”;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要维护它的尊严;一个公司王国的恺撒在捍卫自己的统治。
在2007年7月3日杭州第一世界酒店的大宴会厅中,宗庆后摆了近40桌酒席;招待前来参加他对达能反击大会的记者和经销商。他端着酒杯一桌一桌敬酒。碰杯时,他只说两个字:“谢谢!”
在他激愤的言辞中包括:“中国人现在已经站起来了,已不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代了,中国人有自己的国格、人格,你老是用威胁、恐吓的口气跟我们说话,只能增加我们的愤慨……”
他的经销商和下属对他表现出无比的忠诚,而对达能甚至脱口而出“什么全球500强,你就是个屁”的粗俗攻击。
祖先的阴影
但是几乎所有被他邀请的记者都承认,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他。“没有人真正了解他在想什么。我们只是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崇拜者。”《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两位记者后来在《出轨》一书中说,宗庆后能够熟练引用毛泽东语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本书中还提到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有天早晨,等待宗庆后签字报销的人在宗的办公室门口排起长队,他们听到宗在办公室内训斥说:“什么,买了8把扫帚还不去批发?”
宗庆后对他一手建立的企业王国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他的成功强化了他对这种控制欲的喜好和对自己判断能力的自信。他对西方的管理学深恶痛绝。凭借自己的策略和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一较高下,他难免不会认为所有这些“列强”都是“纸老虎”。
他在控制权上强硬无比,“宗先生可能有一种错觉,以为他才是合资公司的大股东”,达能的人说。风波开始时,他能迅速捕捉到舆论的风向,主动到新浪做公开访谈,掀起了对达能的进攻。两会期间,娃哈哈和宗庆后选择在几个媒体上发表一望而知的宣传稿,却不愿安排对他坦率的访问。
他也不喜交际。他很少和企业家走动,也并不像有人推测的那样,和政府官员非常熟络。他是民族英雄的后人,听过评书《岳飞传》的人都应当知道他的先人宗泽。他能够和普通员工一起工作,也能够和经销商一起辛苦铺货,他们说,“我们不能没有宗总”。
“他的情绪含而不露,他是孤独的。他的个性能激起人毫不掺假的忠心。他是冷峻果敢与无限宽容的结合;眼光远大与学究似的注意细节的结合;坚定的意志与极端的敏感;外在的超凡魅力与内在谋略的结合。”
这一段话,摘自菲利普·肖的《毛泽东传》。按照公开资料对宗庆后的描述,他同这个形象非常吻合。(原载《经济观察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