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控制状况的横断面调查
2011-05-25郭爱红赵掌权王丙聚慕廷民高润林薛长虎
郭爱红,赵掌权,王丙聚,慕廷民,王 涛,高润林,薛长虎
(1.咸阳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2.咸阳215医院;3.咸阳市中心医院,陕西咸阳712000)
咸阳市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控制状况的横断面调查
郭爱红1,赵掌权1,王丙聚1,慕廷民1,王 涛2,高润林3,薛长虎3
(1.咸阳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2.咸阳215医院;3.咸阳市中心医院,陕西咸阳712000)
目的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评估咸阳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降压药物的使用现况。方法本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咸阳市区具有代表性的3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且诊断明确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近期的血压控制情况及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咸阳市区三家三级医院在规定的时间段2010-04~2010-07参加调查,总计82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血压者612例(74.1%),控制达标率[按收缩压(SBP)<140 mm H g和舒张压(DBP)<90 mmHg]为36.8%(225/612)。伴高血压者612例中,437例患者使用各种降血压药物,根据临床应用情况分为:1、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180(41.2%);2、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117(26.8%);3、β-受体阻滞剂112(25.7%);4、复方制剂212(48.6%);5、利尿剂48(11.0%);6、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 n g i o t e n s in II r e c e p t o r antagonist,ARB)24(5.6%);7、α-受体阻滞剂5(1.2%)。关于未服用药的情况分为:49.8%(87/175)患者认为血压已控制因而停药,其次32.6%(57/175)的患者回答是医生未建议。结论参照临床指南标准要求,咸阳市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控制水平达标率明显偏低,因此,建议应该从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入手,急需加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的控制,进一步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率以及治疗控制率。
缺血性卒中;高血压;二级预防
根据最近卫生部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卒中死亡率在城市居民中已上升至第一位,在农村地区列第二位,能否有效控制卒中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整体水平。高血压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及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血压高低直接关系着卒中的病灶性质及类型、病情的进展或好转等紧密相关,血压增高的程度与脑卒中危险的增加呈正比关系,高血压也是脑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之一[1]。所以血压的控制是脑卒中一级及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我们根据三家参研医院临床观察分析,咸阳地区的卒中发病率近年来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卒中人群在扩大,卒中二级预防亟待加强,但目前还缺乏缺血性卒中者血压控制方面的资料,因此有必要进行此方面的调查。
我们采取分层抽样及自愿参加原则选取咸阳市3家具有代表性那个的三级医院参加调查,以门诊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这些卒中患者高血压控制水平及降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等为改进咸阳地区卒中二级预防中血压控制水平提供基础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咸阳地区客观因素限制,不能满足随机抽样条件,因此参研医院的选择主要依据分层抽样及自愿参加相结合原则进行选取。本研究由咸阳市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主持,咸阳市中心医院和咸阳215医院协作,3家医院均为三级医院分布在咸阳市的不同方位,能够代表咸阳市区医疗技术整体水平。这3家医院均设有独立的神经内科,并且开设了神经内科独立的门诊,本调查是以在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所有参加研究的单位调查均开始于2010年4月1日,结束于2010年7月1日,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连续录入。
1.2 入选标准
(1)、年龄≥18岁,调查时其缺血性卒中的病史在1个月以上3年以下;(2)、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①由各种原因所致突发局灶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②神经功能缺损>24 h;③需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 r aphy,CT)或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除外脑出血或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
1.3 排除标准
患者年龄<18岁,无症状和局灶体征的缺血性卒中,偏头痛先兆症状,癫癫及其他非缺血性卒中或TIA等。
1.4 高血压分级标准
1.4.1 高血压分级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按标准进行作如下分级:(1)正常血压,收缩压(systolicblood pressure,SBP)<120 mm Hg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80 mm Hg;(2)正常高值,SBP<140 mm Hg和DBP<90 mm Hg;(3)1级高血压,140 mm Hg≤SBP<160 mm Hg或9 0 m m H g≤D B P<1 0 0 m m H g;(4)2级高血压,160 mm Hg≤SBP<180 mm Hg或100 mm Hg≤DBP<110 mm Hg。(5)3级高血压,SBP≥180 mm Hg或DBP≥110 mm Hg。
1.4.2 血压达标定义(1)血压达标:SBP<140 mm Hg和DBP<90 mm Hg;(2)血压未达标:SBP≥140 mm Hg或DBP≥90 mm Hg。
1.4.3 血压的测量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选择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测量方法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安排固定的医护人员专职负责。
1.5 降血压药物的选择
本调查中分析时应用了7中降血压药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antagonist,ARB)、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复方制剂(北京降压0号或复方降压片)。本研究要求必须在距离调查前2周内使用,使用时间超过7 d以上的某种药物方可入组分析。
1.6 统计分析
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和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在各中心间进行比较。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病例数据“背靠背”双录入审核后形成数据库。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咸阳地区3家医院共计826例门诊患者的资料纳入分析。本试验入选男性66.5%(550/826),女性33.5%(277/826)。患者平均年龄(67±11)岁,其中男性(68±11)岁,女性(63±10)岁。
2.2 高血压控制
患者826例,在其余可获得血压信息中血压≤正常高值有304例(36.8%),其中≤正常血压43例(5.2%),正常高值351例(42.5%));血压未达标477例(57.8%),其中1级高血压339例(41%)、2级高血压218例(26.4%)和3级高血压278例(33.6%)(表1)。
表1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控制达标情况
2.5 降压药物使用情况
确诊高血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612例,患者中未用药比例为28.6%(175/612),降压药物的服药率为65.4%(401/612)(表2)。根据临床用药方面资料分析,612例患者中,用药者437例,从具体用药情况分析,使用率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分别为复方制剂、CCB、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RB、α-受体阻滞剂(表3)。
伴高血压患者未使用降血压药物175例患者分析发现。关于患者未用药的原因:49.8%(87/175)患者主要认为血压已控制因而停药,其次32.6%(57/175)的患者回答是医生未建议(表4)。
表2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降血压药物使用数量情况*
表3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降血压药物使用类别
表4 缺血性卒中患者未服用降血压药物的原因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门诊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压达标(SBP<140 mm Hg和DBP<90 mm Hg)者的比例达36.8%,根据国外文献报道卒中人群血压未控制比例为27%~63%[3-6],总体来说咸阳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并不令人满意,对此种情况我们临床医护人员应予以关注。总结分析卒中患者血压达标率低的原因,我们分析认为:一方面可能与患者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有关,有调查显示卒中患者中77%的人虽然了解高血压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但只有30%的患者知道高血压可增加卒中再发复发风险[7],可见患者对卒中风险知晓可能是进一步提高血压达标率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对卒中后患者血压的控制也不重视,忽视了院外治疗和护理。
本调查中确诊高血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降压药物的服药率为71.4%,与德国Sappok等[8]报道收入卒中单元的伴高血压的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和TIA)出院1年后仍有90.8%使用降血压药物的情况相似。虽然两个试验调查方式不同,本调查是横断面调查,德国的调查是前瞻性队列研究,但结果显示此类患者降血压药物的使用比例是比较高的,对于药物使用与血压控制效果的关系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且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故本研究未作深入研究。患者用药比例较高而血压控制达标率低,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关于患者未用药的最主要原因是 “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时患者常常自行停药”,这不仅在咸阳的地区而且在全国各地的医院门诊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因此应加强健康宣教,搞好院外治疗,强调高血压的控制需“长期监测、终身治疗”是十分有必要的;未用药的其次原因为“医生未建议”,这就说明除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外,也应同时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故制定有针对性的本地区的二级预防指南的“知、信、行”干预策略是应该且十分必要的。
缺血性卒中患者预防卒中复发应用哪种降压药物最为安全、有效,目前这方面的证据仍不足。但在各类降血压药物中,分析发现复方制剂的使用率为48.6%。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复方制剂为我国目前应用很广的一类降血压药物,其成分主要包括硫酸双肼屈嗪、利血平、氢氯噻嗪、氨苯蝶啶或氯氮卓等,其不良反应较多且部分产品副作用不明,如血小板减少、肌酐升高、抑郁等,服药后血压下降过快、血压容易反弹等这些都是此药的缺点,因此目前国际和国内临床指南及权威专家均未推荐应用此类药物,本研究显示复方制剂的使用率仍偏高,这一现象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临床医生使用此类药物时需慎重,同时也应该做好对患者的宣教。
由于某些客观因素,本调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参加本卒中研究的各中心主要以咸阳的三级医院为主,存在选择偏倚,很可能高估了咸阳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控制现状。另外病例选择中,本调查以各中心门诊就诊的连续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从这些患者获得的调查结果存在信息偏倚,因而仅能反应部分卒中人群的血压控制情况,这一点在阅读本文时应予注意。
通过本调查分析发现,咸阳地区部分医院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控制状况不佳,达标比例偏低,用药存在不合理,提醒临床医生应更加关注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参照指南要求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尽可能降低卒中复发。
[1]Sacco RL,Adams R,Albers G,et al.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troke:co-sponsored by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guideline[J]. Stroke,2006,37:577-617.
[2]荆珊,孙宁玲.北京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804-806.
[3]Filippi A,Bignamini AA,Sessa E,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Italy: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family practice[J]. Stroke,2003,34:1010-1014.
[4]Kernan WN,ViscoliCM,Brass LM,et al.Blood pressure exceeding national guidelines amongwomen after stroke[J].Stroke,2000,31:415-149.
[5]Paul SL,Thrift AG.Control of hypertension 5 yearsafter stroke in the North East Melbourne Stroke Incidence Study[J].Hypertension,2006,48:260-265.
[6]Joseph LN,Babikian VL,Allen NC,et al.Risk factormodification in stroke prevention:the experience of a stroke clinic[J].Stroke,1999,30:16-20.
[7]Samal D,Greisenegger S,Auff E,etal.The 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about hypertension and educatio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vienna[J].Stroke,2007,38:1304-1308.
[8]Sappok T,Faulstich A,Stuckert E,etal.Compliance with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aprospective evaluation[J].Stroke,2001,32:1884-1889
R54
A
1672-2639(2011)01-0023-03
2011-02-01;责任编辑 王景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