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发展十亮点
2011-05-24周励张伦
◎ 文/本刊记者 周励 张伦
吴忠市新月广场
宁夏,西部一个地小物博而山河壮丽的省区,一个被称为最精致的民族自治区。尽管只有6.64万平方公里土地,却拥有最神秘的西夏历史、最独特的回乡风情、最神奇的塞上美景,还有最甘甜的西瓜、最醇香的牛奶、最鲜嫩的羊肉……
“小省也要有大作为”。西部大开发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交出了一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环境大为改善,特色产业初步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漂亮成绩单,为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强大基石。主要展现出十大亮点——
亮点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10年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速连续9年超过10%,年均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 9 9 9-2 0 1 0年间,宁夏G D P从164.58亿元增加到1643.41亿元,按可比价增长3.37倍,年均增长11.6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900元增加到26160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8.8亿元增加到153.6亿元。
宁夏煤炭人均占有量和人均发电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人均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五位。全国第一个实现村村通互联网的省区,也在西部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居第一位。
亮点二:民族团结、民生改善展笑颜
“吃水渠里挑、行路沙里挪、夜里靠油灯、电视没图像”。十几年前,这样的景象在宁夏不难看到。如今人们看到的是:自来水入户,柏油路过村,家电下了乡,信息上了网,电视全覆盖,手机已换代,沼气入了户,太阳能上了楼。
2007年以来,宁夏先后实施了人饮解困、教育均衡、卫生惠民、促进就业、城乡安居、支农惠农、生命安全、扶弱助困、提高保障、文体下乡、一个鸡蛋工程等一系列民生计划,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效。
实施了“生态移民”“塞上农民新居”“山区危房危窑改造”等工程,累计搬迁安置生态移民14.22万人。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扶贫移民开发区。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全国第28位提高到第20位。创业行动扎实推进,年平均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70万人(次)。提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步伐加快,5年消除绝对贫困人口15万人。
亮点三: 粮食连续7年稳产增产
根据宁夏农业厅提供的数据,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宁夏粮食连年增产,保持了7年的增产势头。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266.1万亩,总产350万吨以上,再创历史新高!全区人均占有粮食预计达到550公斤,位居全国第五,西北之首。
宁夏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宁夏百万亩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规划》等政策。提出大力发展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枸杞、清真牛羊肉、牛奶、马铃薯、瓜菜)、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和两个地方性特色产业(苹果、道地中药材)等,均得到了稳定发展, 基本形成了13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
在北部引黄灌区,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高端、精品、高效设施农业;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集中发展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截至2010年底,宁夏设施农业已达105.78万亩。
亮点四:特色优势工业形成规模
宁夏实行项目带动战略,强调争取、嫁接、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带动长远发展。目前以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五优一新”产业已占到工业比重的七成以上。
集中力量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宁东基地是以煤、电、化、油为一体的大型区域工业园区,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集中了宁夏88%的煤炭探明储量。已上升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要求“把宁东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积极培育大企业集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上大项目、兼并重组、产业整合超常规发展,打造了神华宁煤、宁夏电力、中石油宁夏石化、中电投宁夏能源铝业、国电英力特等5艘产业“旗舰”。培育宁夏发电、中色东方、天地奔牛、新瑞长城、共享集团等10户行业“小巨人”。
截至2010年12月,全区纳入统计范围的20个重点工业园区,共有入园企业2173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6户。
亮点五:改革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宁夏开拓创新,使一些重要领域改革走在了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粮食管理改革取得突破进展,建立了粮食垂直管理新体制,在全国率先稳妥解决“老粮、老人、老账”问题,建立了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探索推进药招“三统一”改革,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贵的难题。投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出台了6个配套文件,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实施了重大项目稽查、招投标管理、项目代建制等办法,依法加强对政府投资活动的监管。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区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所有乡镇经费纳入县级部门预算,建立“上下联动、分类处置、以奖代补、签订责任”的乡镇债务化解工作机制,在全国以省为单位率先甩掉了乡镇债务包袱。水权转换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从2003年率先开展了水权转换试点工作,编制了《宁夏黄河水权转换总体规划》,探索建立水利工程运行经费补贴新机制。
亮点六:中阿博览会将成中阿经贸合作“支点”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中阿经贸论坛。64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4个部委和31个省市区的代表参会。仅阿拉伯国家,就来了20位部长,18位副部长,1000多位政界、企业界、商界的精英。应该说这次会议是宁夏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效益也是最好的一次会议。
今年,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宁夏政府已经给国务院写报告,想把中阿经贸论坛更名为中阿博览会,最近等待批复。并且阿拉伯国家联盟来信,想联合举办中阿博览会。说明这个举措不仅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也受到阿拉伯国家的支持。
宁夏的目的就是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开放平台,使沿黄经济区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亮点七: 全国唯一的沙化逆转省区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也是风沙进入祖国腹地和京津唐地区的通道,治沙难度相当大。然而,就是这寸草难生的沙滩,被英雄的宁夏人民用各种植被制服了。2003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全面封山禁牧。原来依赖放牧过活的羊只,就此全部过起了“饭来张口”的日子,由过度放牧带来的草场沙化也因此“销声匿迹”了。
10年来,中央和宁夏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74.39亿元,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7.79%提高到现在的11.4%,有1.9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每年向黄河排放的泥沙因此减少4000万吨。成为全国最早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生态环境改善程度名列全国第二。银川市环境空气质量在西北地区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
治沙形成的沙产业,也成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枸杞、苹果、葡萄、红枣等很多就诞生在荒滩、沙丘上。
亮点八: 小省区做出大文化
宁夏是“塞上江南、回族之乡”,有独特的西夏历史、贺兰山岩画、水洞沟遗址、沙漠治理等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是西北地区民族民间歌唱艺术“花儿”的发源地之一……还有全国最大的“中华回乡文化园”,大六盘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区域,独具塞上风情的华夏西部影视城……
经过艰苦奋斗,宁夏人硬是把大文化事业做了起来,做得风声水起、活色生香。近几年,仅文博事业,重点加强了西夏王陵等19个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建设,建成23座行业主题博物馆,33座博物馆、14座陈列馆艺术馆纪念馆正在建设中。尤其是中华黄河坛项目建设举世瞩目。
创作的我国首部回族原创舞剧《月上贺兰》、话剧《农机站长》、现代京剧《海上生明月》、首部回族花儿剧《大山的女儿》等等都在全国获得大奖。
盛大举办了“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全面启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立了15个传承保护基地,11个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亮点九:基础设施发生巨变
全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万公里,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所有市县在1小时内可上高速。
随着盐中、中孟、孟营高速公路建成,第二条欧亚大陆运输走廊即将形成。太中银铁路正抓紧建设,包兰揽线惠农至银川段已开工建设,银川河东机场扩建完成,中卫香山支线机场建成通航,固原支线机场正在建设,已开通民用航空线28条。全区行政村全部建立了互联网,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村村通互联网的省区。目前已形成以银川为中心,联结宁夏城乡和全国各地的邮电通讯网络。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10个市县污水处理厂和6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全区城市化率达到45%。
亮点十:沿黄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12月,宁夏“沿黄经济区”作为国家级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写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将宁夏“沿黄经济区”正式列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
宁夏发挥沿黄城市集群优势、依托黄河农业优势、利用能源优势、发展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立足穆斯林人文优势,努力将沿黄经济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内陆开放试验区、民族团结和谐区”。将其打造成“三带一洼地:即城市带、产业带、开放带,和一个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免税区等政策洼地,形成全国重要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