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西部大开发
2011-05-24卫思宇,张义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让温家宝总理等国家决策者开始思考我国现代教育机制上所存在的问题。
钱学森提出的“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之思想,是否能破解中国农村发展难题?
又将给从事西部大开发的决策者提供哪些启迪呢?
编者按:
今年是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过去的十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少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尤其钱老生前关心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等区域,20%左右的GDP年增长率连年保持。
这些骄人的数字,却没有让更广大的西部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如何让GDP大幅增长与广大农民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同步增长?经济发展模式如何转型与转变?这些问题摆在了区域决策者的案头。西部如何进一步开发,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给我们指明方向。三十年前钱学森教授的一些思路,恰好与国家规划要求不谋而合。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让温家宝总理等国家决策者开始思考我国现代教育机制上所存在的问题。而钱老提出的“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否会再能为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给西部开发决策者提供某些启迪呢?
新华社原社长、现任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田聪明同志,一贯推崇钱老的西部开发思想。钱老生前指导过的内蒙古、甘肃、宁夏等西部省区的“沙产业”、“草产业”,他一直关注着。内蒙古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郝诚之同志,更是钱学森西部开发思想的实践者,三十年中,他时刻关注着内蒙古的“沙”和“草”,并用钱老的思想来指导一些公司开发“沙产业”、“草产业”,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本刊为此专门向田聪明、郝诚之约稿,特别推出封面报道《钱学森与西部大开发》,试图为读者朋友梳理出一条清晰的“钱学森西部开发思想”。
策划:卫思宇 执行:张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