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2011-05-23温丽君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美育渗透语文

温丽君

摘要:作为一门负载文化、表达真善美、陶冶情操与宣泄人性及自由等人文精神功能最强的学科,已经为大家所公认。《语文课程标准》也赋予了它这样的功能:“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美育 渗透

美育是以鲜明的蕴藏着人生真理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来感染人和教育人的。美和形象始终是凝结在一道的,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来实施。具体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导之入境,即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境界。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就是作家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这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持、词、绘画中有境界,小说、散文中也有境界。作家描绘的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以及作家的思想感情等几方面的融合,就构成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或称“意境”。“境”是活生生的传神写照,“意”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一般来说,进行美育,首先要引入意境。不入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也就谈不到鉴别和表达了。

怎样导之入境呢?教师可以借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或者凭借自己的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唤起内心视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全身心地进入作品中,深深受到感染和激动;更多的是依靠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描绘的画面和形象。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状难写之景”于学生面前,将“不尽之意”适当发挥。教师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助之以手势、表情,形象地、富有情趣地、绘声绘色地再现出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把学生带进文章的境界中去。

当然“导”的手段还很多,具体运用起来也是很灵活的。北京市有位教师,讲授《荷塘月色》-课,采用了多种手段“导之入境”。一开始,教师范读,要求学生闭目静听,把学生引进课文意境;又配合教材选读了一组有关写月、月色、赏月的古今名家诗词散文作补充教材;还组织了一次静夜赏月的活动。赏月时,让学生欣赏了《春江花月夜》、《月光曲》等中外名曲。试想,此情此景,学生的心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优美的音乐中,得到的是一次多么生动的感情的净化。

二、动之以情。

语文教学必须运用感情的力量。人们常说,语文教学影响学生心灵,应该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这个“润”,靠的就是情感。美感美感,感是关键。美感是对客观事物美的反映,是对一定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情绪体验。人是有感情的,或是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追求;或是对崇高品质坚贞节操的赞叹;或是对悲痛事物的泣不成声;或是对腐朽事物的怒不可遏……教师应抓往时机,在情感的关键处点拨、诱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这一课,连班上最不用功的调皮蛋小费朗士也安静地坐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讲,而且听懂了。原因之~,就是韩麦尔老师倾吐的真情,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可见,老师的情感活动在情感教育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具体说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活动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在熟悉教材时,要潜心体验和品味教材所表达的情感。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有鲜明、深刻的主题,非文学作品也闪耀着美的光辉的思想。《醉翁亭记》与民同乐的思想,《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水浒》官逼民反的现实,《荒岛余生》勇于冒险百折不挠的精神……都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苏州园林》富有魅力的艺术情趣,《春》饱含着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斑羚飞渡》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这些地方都是教师进行美育教学的绝好内容。一定要指点学生用心去领悟、去体察。

老师在备课时,自己应先受到教材的感染。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品反映出的情绪与情景,并把这种最初的感觉和冲动保持下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力量。我讲《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钻研课文时,我就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整个身心沉在作品内的思想感情中,讲课时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生动形象、感情充沛地把自己所得的感受传达给学生。切肤的悲痛,强烈的气愤,犀利的指责,深沉的怀念,如出自己之心,如出自己之口。所以,这节课有一种特殊的感人力量:不但让学生重温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了解了日本政府至今不认错的丑恶嘴脸,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树立了科学爱国的思想。

(二)在阅读文本时,要从语言着手,带领学生“披文以入情”。诱发学生感情的主要手段是教师的语言。演员要“进戏”,教师要“入境”,做到这一步,教师才可能有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和随着感情的变化产生抑扬顿挫的声调。但如果没有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没有感情充沛的朗读、背诵和长于形象化描绘的语言,那么教师钻研教材所得的成果,是很难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美感的。有人说:教师的朗读,形象化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加上教师的感情,声调,要把学生一个不漏的“俘虏”过来,这是教师感染、熏陶学生的有效手段。优秀教师都是很注意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的。请读一读于漪老师为教《茶花赋》设计的一段“开场白”吧:“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著称于世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每当提起这一切,心中就会激荡热爱祖国的情感,……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多少画家泼墨挥彩描绘她,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而且能够写出新意呢?杨朔同志的《茶花赋》在这方面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多么动人、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这是教者经过精心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锤炼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充当了“激发感情,引入课文”的桥梁。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通过语文教育,不仅是语文本身的教学质量得到迅速提高,而且与此相关的教育如德育、智育、美育等都会得到相应的强化与促进,起到一举多得的功能效应。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

猜你喜欢

美育渗透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