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脂肪肝背景下小肝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

2011-05-22章万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年3期
关键词:门脉低密度高密度

章万强

近年来研究表明,脂肪肝与肝癌的发生和病死密切相关,脂肪肝合并肝癌的早期诊断亦即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的诊断并及时治疗,是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影像学检查是临床发现脂肪肝和肝癌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肝脏脂肪形成的背景差异变化,使得SHCC的CT表现不符合常规特征,给影像学诊断带来一定困难[1]。本文搜集我院2003年3月—2009年6月间23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脂肪肝合并SHCC的CT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肝内单一病灶,直径≤3cm,且有脂肪肝基础者共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38~71岁,平均48.7岁。无症状19例,肝区不适4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AFP阳性3例。检查根据平扫血管影与肝脏的相对密度,将脂肪肝分度:血管影低于肝脏者为轻度脂肪肝(n=7),等于肝脏者为中度脂肪肝(n=12),高于肝脏者为重度脂肪肝(n=4)。选取同期同等标准下正常肝实质密度的小肝癌25例作为对照组。

1.2 检查方法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 CT机和Philips TOMOSCAN CT机,均行肝脏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条件:120 kV,250 mA,层厚5mm,螺距自行匹配。先行全肝平扫后再做肝脏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碘海醇(300mgI/mL)80~100mL,速率3~4mL/s,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自注药开始25~30 s,60~70 s,180~300 s。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统计结果的比较运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例均为单一病灶,共23个病灶,位于肝左叶7例,右叶16例。肿块直径1.2~2.8cm,平均2.3cm。轻度脂肪肝合并小肝癌7例,CT平扫多为界清或不清的低、等密度灶,增强后动脉期呈高密度6例,低密度1例。门脉期、延迟期均为低密度灶(如图1A~1D)。中度脂肪肝合并小肝癌12例,确诊9例,1例误诊为肝岛,漏诊2例。平扫病灶呈界清的等或略高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呈高密度,门脉期、延迟期等密度(如图2A~2C)。重度脂肪肝合并小肝癌4例,漏诊1例。平扫、增强均为等、高密度灶(如图3A~3C)。与肝岛明显不同(如图4)。两组病灶密度比较详见表1,表2。

图1A~1D 轻度脂肪肝合并小肝癌;平扫右肝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低密度影;左肝小囊肿

图2A~2C 中度脂肪肝合并SHCC;平扫示右肝后段等密度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延迟期呈等密度

图3A~3C 重度脂肪肝合并SHCC;CT平扫,右叶前段等密度结节,直径约1cm;CT增强动脉期,等密度结节增强;门脉期,结节变为等密度

图4 肝门区斑片状相对高密度影(肝岛),边缘较清,无明显占位效应

表1 脂肪肝组与正常肝密度组小肝癌的平扫病灶密度比较(n,%)

表2 不同程度脂肪肝合并小肝癌的肿块密度比较(n,%)

3 讨论

3.1 脂肪肝的病理基础及与SHCC的关系 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的病变,是指甘油三酯在肝细胞浆内沉积,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时形成的一类疾病。诱发因素有肥胖、饮酒、糖尿病、药物性损伤、病毒性肝炎、高血脂、肝代谢异常及先天性代谢异常等[2]。虽然发病因素不同,但它们的病理学改变基本一致,即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本组病例脂肪肝病因未明。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人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的肝癌(即SHCC)80%以上发生在慢性肝疾患基础上,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相应的肝功能损害。脂肪肝曾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但目前许多研究表明,脂肪肝可进一步发展成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甚至HCC,HCC可视为脂肪肝的晚期并发症。然而,脂肪肝导致HCC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研究显示,随着脂肪肝病变的进展,肝脏发生脂质过氧化和损伤的细胞因子释放,使肝细胞反复脂肪变性、坏死,代之以反应性增生,逐步发展成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继之,在相关因子、糖尿病及DNA突变等因素作用下,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和克隆增殖,形成肝癌[3]。尽管如此,在脂肪肝向肝细胞癌变进展的过程中,仍不清楚肝硬化的形成是肝癌发生的先决条件,还是不经过肝硬化而通过其他方式导致肝癌。况且,目前绝大多数临床报道均证实,肝癌发生于脂肪肝伴有肝硬化的背景上,而脂肪肝已被认为是隐源性肝硬化的前期病变之一。

3.2 脂肪肝背景下SHCC的特点 SHCC大小的判定,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现国内多采用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制定的标准,即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最大直径之和≤3cm。本组选择病例均为单个癌结节。众所周知,肝脏主要由门脉供血(75%~80%),而绝大多数HC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94%)。文献报道,门脉血流是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因素,大量脂肪或毒性物质流经门脉,可导致脂肪肝。据此分析,由于脂肪肝时门脉供血压力阻碍大、流量减少,肿瘤血管与其周围门静脉小分支和肝窦相交通,此时高压力肝动脉的灌注阻断了门静脉的灌注,使门静脉成为回流血管,从而使肿瘤主要表现为动脉供血为主。有文献报道,小肝癌血供可达97%。脂肪肝基础上门静脉血管又呈可逆性,当动脉被阻断后,门静脉又恢复血管,这也解释了高分化小肝癌对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不理想,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的原因。本组19例行局部切除术,术后生存期良好。

在小肝癌患者,由于瘤体较小,分泌甲胎蛋白(AFP)的癌细胞数量较少,AFP阴性率较高是其特点。本组14例AFP检查,阳性者仅3例。尽管如此,AFP是目前诊断肝癌最好的标志物。此外,SHCC多处于较早期阶段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如本组病例多数是在体检或脂肪肝引起的不适B超常规检查偶然发现。B超检查可认为是肝癌影像学检查中的首选的方法,但它的缺陷是定性诊断率低。

3.3 脂肪肝背景下SHCC的影像学表现 以往影像学检查的目的,主要是发现瘤灶与定位及明确侵犯范围,定性诊断而在其次。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应用,使得对脂肪肝背景下SHCC的敏感性和定位准确性均以显著提高。

有作者认为,CT平扫对SHCC诊断价值有限而忽略平扫检查。笔者不认同这一做法。虽然脂肪肝背景下,其特殊的肝实质密度与SHCC的密度差异有所改变而易漏、误诊,但平扫的目的除了发现有无异常密度灶及其位置和大小外,更重要的是可与增强后密度的变化作对比,而这一扫描方式对SHCC的影像定性诊断尤为重要。本组有8例平扫出现结节状高密度影,提示肝脏异常病灶,经病理证实均为SHCC。Itai等[4]提出,CT平扫发现脂肪肝合并环形或弧形高密度影时,应当警惕合并肝占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肿瘤周围受压的肝细胞门脉血供减少,脂肪浸润随之减少而形成的。近年多数作者也把平扫列为常规,尤其对造成肝脏密度改变的弥漫型病变如脂肪肝、血色素沉着症以及肝硬化等基础上的SHCC的诊断[5]。

通常情况下,SHCC的CT表现多为平扫低密度,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低密度,反映对比剂“快进快出”的特点。然而,发生于脂肪肝背景下或肝硬化伴脂肪浸润基础上的SHCC,由于肝实质密度下降,与病灶间密度差异变小,其影像学特征具有较多的不典型性,且容易与多种局灶性病变发生混淆。本组中呈低密度者5例,占21.7%。仔细观察,脂肪肝多为轻、中度表现,表明轻度脂肪肝合并SHCC时平扫表现仍以低或稍低密度影为主,只是瘤灶发现或定性相对困难。当肝脏脂肪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肝实质本身的密度明显减低,此时SHCC呈等密度或相对高密度,境界多不清,平扫一般无特征性表现,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本组就有3例。如果脂肪肝特别显著,病灶反而成为高密度,当病灶中心发生坏死、出血、钙化或脂肪变性时,密度又变得不均。临床实践中,有时易误认为正常肝岛残留而漏诊。本组此类病灶占34.8%。CT多期增强扫描对于SHCC的发现和诊断有决定性意义,一是螺旋CT增强后多时相扫描可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二是突出了SHCC增强后的表现特点,有利于正确鉴别许多肝脏小病变,如肝血管瘤、转移瘤、再生结节等。本组CT平扫及在增强后强化方式,首先是平扫低密度,动脉期呈高密度或环状强化,门静脉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这和正常肝实质密度SHCC的典型表现一致,较易检出和定性,多见于轻、中度脂肪肝合并SHCC。笔者认为,由于肝脏的血供及脂肪肝因素的影响,导致循环时间延长,肝脏SCT多期扫描应根据具体情况增加5~10 s的延长时间为宜,以有利病灶的检测。其次为平扫等或高密度,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等或低密度。此种影像表现主要差别在平扫上,原因为脂肪肝的产生使肝脏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门静脉内的部分血流转流入側支静脉内,使肝内血供减少,经门静脉到达肝内的对比剂也相应减少,肝实质强化受到影响而呈等密度。大多发生于中、重度脂肪肝病例,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曲线仍显示为“快进快出”的典型表现。另外,本组还出现一种不典型影像表现,即平扫高密度外,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也呈高密度。此类病灶除了肝实质背景引起的密度差异因素外,也可能提示病灶血供丰富,存在肝动脉和门脉双重供血,或者肿瘤的细胞外间隙较大,对比剂滞留时间长,病灶持续强化。还有可能血管扩张型HCC有异常丰富的血管,门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强化[6]。此外,SHCC还有其他的不典型表现:动脉期、延迟期和延迟期均为低密度。这类病灶由于肿块内坏死、出血和囊性变、脂肪变等原因致病灶内血供减少。CT平扫病灶一般边界模糊,增强后变清晰且轻度不规则,内部密度不均及出现多个小点状密度更低区。包膜是SHCC的另一特征性表现,通常在病灶直径达1~2cm时出现。CT表现为平扫和动脉期低密度,门脉期、延迟期病灶周边环形强化。本组还显示,当肝实质脂肪变性CT值低于或等于肝内小肝癌病变时,常规等密度病灶则显示为高或等密度影,而CT增强扫描发现,这些病灶仍具有原来各自的特征表现。由此可见,CT增强检查对脂肪肝背景下SH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SHCC一般应与海绵状血管瘤、转移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囊肿等鉴别,而脂肪肝背景下的SHCC除此之外,特别还要与正常肝岛残留、肝腺瘤相鉴别。中重度脂肪肝内残存的正常肝岛组织有时易误诊为肝内占位[7]。肝岛为脂肪肝中的局灶性未受累区,为残存的正常肝组织,表现为整个肝脏低密度背景下的局灶性高密度影。一般多见于肝包膜下、胆囊床周围、廉状韧带旁及肝门前缘区,其形成主要与肝内门静脉血供异常有关[8]。CT增强方式与正常肝组织一致,即门静脉期以均匀强化为主。肝腺瘤常见于育龄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多为单发,CT平扫为界清低密度灶,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门脉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有包膜。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一般具有典型表现,诊断不难。局灶性结节增生虽不易与SHCC鉴别,但其强化均匀一致,有时可见中心疤痕组织无强化呈低密度,可提示诊断。

[1]Konno K,Ishida H.Liver Tumors in Fatty Liver:Difficulty in Ultraso⁃nographic Interpretation[J].Abdominal Imaging,2001,26:487.

[2]Hamer OW,Aguirre DA,Casola G,etal.Fatty liver:imaging patterns and pitfalls[J].Radio Graphics,2006,26:1637.

[3]Caldwell SH,Crespo DM,Kang HS,etal.Obesity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Gastroenrology,2004,127(5 Suppl 1):S97.

[4]Itai Y,Maeda M Echigo.Hyperattenuating Rim on Noncontrast CT of the Liver Probable Peritumoral Sparing of Fatty Infiltration[J].Clinical Radiology,1996,51:406.

[5]Kobayashi S,Matsui O,Gabata T,etal.Hemodynamics of small scle⁃ros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out fibrous capsule:evaluation with single-level dynamic CT during hepatic arteriography[J].Ab⁃dom Imaing,2007,27:302.

[6]叶维法,杨秉辉,万德森,等.肝胆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8-121.

[7]Valls C,Iannacconne R,Alba E,etal.Fat in the liver:diagnosis and characterization[J].Eur Radiol,2006,16:2292.

[8]Tom WW,Yeh BM,Cheng JC,etal.Hepatic pseudotumor due to nodu⁃lar fatty sparing:the diagnostic role of opposed MRI[J].AJR,2004,183:721.

猜你喜欢

门脉低密度高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探讨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特利加压素联合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型上消化道出血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