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竞争的空间在哪里——兼论用思想力量助推广播变革
2011-05-21王晓晖
◎王晓晖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思想是理性的。思想狭义的定位就是要独立思考、承担责任。思想是一个“重”话题。广播近几年的发展是在轻型化道路上走得很快,抓住了市场的规律,但面对思想的挑战,广播媒体却一直没有跳出自己轻型、小型、服务娱乐化的特征。而在转型期的中国,一个媒体无论是喉舌功能还是社会责任、社会影响力,都必须让思想力量打开媒体的大门。
一、思想的力量在哪里?
一些学者认为,未来时代99%的新闻、99%的内容都是免费的,还有1%的内容是收费。收费的内容他们认为是最有力量、最有价值的,有思想的内容就属于1%的内容。那么,1%思想内容源何而来?
回顾历次媒体变革都是由技术掀起,而后产生内容,再拥有用户,继而出现广告等商业模式。1450年印刷术的产生,决定了报纸和所有纸制品传播力的加强,开始有大量阅读的用户,从而产生了广告价值。1895年广播诞生,无线电技术催生了广播商业模式以及整个内容产生模式的转变。而互联网时代,和传统媒体发展规律最不同的是当商业模式和广告内容还没有达到一定极值的时候,技术发展速度、内容海量增长速度、用户增长速度都是90度型的直线,说明了技术发展、用户发展、内容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达到的革命性的变化,意味着商业模式和广告收入会有更大量级爆发增长。所以说没有技术做支撑的变革,一个行业想要有裂变是非常难的。对于广播而言更是如此。要想让广播有强力增长,必须有技术变革。广播本身的技术是成熟技术,不可能再有大的发展,只有和新媒体嫁接,才能诞生一个新型广播形态。
我们看新技术、新媒体的诞生给传统媒体制造了很多麻烦。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四大垄断优势:第一通路优势,第二内容优势,第三品牌优势,第四受众优势,均被新媒体消解。
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竞争空间在哪里?第一就是5小时竞争圈;第二就是72小时竞争圈。5小时竞争圈:人的生活习惯是8小时睡觉,8小时工作,3小时吃饭,剩下5个小时休闲娱乐交友聚会,以及获取信息。上班的时候获取信息基本是互联网,不可能在上班时看电视,所有媒体都在争夺其它5个小时。
72小时竞争圈:广播空间在72小时里面是极有优势的。应急突发状态之下,广播应急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黄金72小时。我们说,报道中3天确定广播的优势,5天确定广播的胜势。突发事件状态下广播威力会极大拉升它的品牌。现在“中国之声”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它过了一个高峰收听率增长之后会趋于平缓,但在这种状态下广告收益会迅猛增长。像湖南卫视也一样,收视率增长不高,广告却不断增长。这说明当品牌形成的时候,高附加值就来临了,因为公众有认可,因为这个品牌在观众印象里有非常强化的专业形象。所以5小时、72小时就是广播竞争的重要时段,发挥我有你无差异化的竞争力。
广播竞争力的品牌在哪里?媒体首要责任在于建设、在于新闻、在于思想,而不在于娱乐。尤其在大家纷纷强调浅层次娱乐安慰自己疲倦心灵时,整个民族思想力量下降的时候,这对我们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独立思考、追问生命的意义,本身就不是我们文化的强项。在近代中国,整个民族思想的时代非常短暂,很多时候处于集体无意识,有些时候甚至还会出现暴民、愚民倾向等等。所以,一个民族十年看政治生态,百年看社会生态,千年要看文明生态,整个民族未来需要一代一代人去追求追问,就像新闻纵横提的口号 “追问新闻”,到底一个真实的中国,到底中国的力量和支撑应该让每个人担负什么样的责任,而这个时候,传统媒体尤其是国家喉舌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真正是新闻媒体的品牌所在。在广播娱乐化泛滥情况下,中广协做的研讨会非常必要。新闻永远是媒体的风骨,思想永远是新闻媒体的腰身。
传播新闻第一个环节就是传播事实。传播事实背后很大程度上新闻传播的是思想,所有媒体都以思想价值观品牌左右媒体的品牌价值。为什么要传播思想?尤其在当下中国,第一,思想容易稀缺,人们通常很难穿过今天的迷雾看到未来;第二,思想容易垄断,一些话语权容易掌握在各种利益集团手里;第三,思想容易懒惰,现世报的世俗观容易令人放弃思考自身与他人,求今生不求来世,容易让自己有一个成就感的满足,使很多人放弃思考自己、思考社会,放弃独立追问民族未来;第四,思想容易极端,单个的思想声音总是靠偏执引起关注;第五,思想容易精英,精英人士总靠小圈自赏。基于以上特点,对当今中国传播思想是极其繁重的任务,也是对我们能力的巨大挑战。正因为稀缺,当你凸显一种作用时就会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
有人说所有媒体将来都在介质上趋同,成为跨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刚才说互联网时代99%的内容将免费,1%的优秀内容永远有价值。易凯资本的王冉说这有三个内容:第一,和时间赛跑的内容有价值,一个新闻的时效性代表着让观众能不能在第一时间迅速了解社会真相,从而迅速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影响自己的生活;第二,和真相较劲的,幕后的东西;第三和眼睛、大脑及心灵调情的,有些是高级文化形象,有些确实是健康的娱乐方式,满足人感官体验。这三类拥有收费的价值。
二、如何传播思想?
1%的内容是有价值的,1%的价值从何而来呢?对广播而言,尤其是新闻广播而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新闻的速度,这是广播的强项;二是思想的高度,这是广播的弱项,但必须是具备的特点,所以要弥补短板。
好新闻是什么?有四个特点:一是不能有政治风险,二是不能有法律风险,不能有纠纷,三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四是有经济效益。
好新闻诞生,记者采编环节应该把思想高度提升在哪些方面呢?一个新闻的构成对记者而言是四个环节,一是现场拿到事实,现场发生的东西。二是幕后,这个事件发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三是潜规则,时代潜规则、文化的潜规则,某个单一地域群体的潜规则。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潜规则。在当今社会很多时候是潜规则来左右的,我们没有足够重视。四是立场。在四个环节里必须把前三个环节做到极值,才能影响第四个环节。既然你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你的立场是坚决站在党和政府这边的,立场已经是给定的,但只有思想才能提高你的舆论引导能力。否则,即使有立场表达出来,由于选择权是交给公众的,公众信服不信服又是一回事。前三个环节里,目前我们在幕后、潜规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在思想上做得不是很多,我们经常在现场靠记者,在幕后也是动用记者去调查。第三在潜规则环节,有些记者了解,有些不了解,能做到的就是一个很好的记者,说明他具有平衡观念,和对社会生态很了解的记者,但现在很多记者很年轻,要想他了解社会潜规则基本上是很难的事情。第四个立场。这是靠记者囫囵吞枣,硬加取得。这四个环节,也是“中国之声”一直在力求突破的。
首先,专家能不能出现在重大事件现场。记者和专家要并行在现场出现,这样才能在事实面前,通过哪几个角度看现场事实。第二个幕后,不用说了专家已经介入到幕后逻辑追问里面,记者专家在幕后并举。第三潜规则更需要专家以及需要专家型的记者。我们经常看到,当一个批评的棒子打在官员身上的时候,我们忘了有时他也是很无奈、不得已的,可能他是替组织受过、替人情受过。我们很多时候过度强调了媒体语言的暴力,忽视了一个人的复杂性和官场生态包括社会生态的复杂性。不了解这个生态就无法了解社会实践的本身,让媒体失去公正平衡的能力。立场不用说,记者是单向的,传输一个喉舌立场,但有时也会狭义理解,简单传播,这是以后要不断地加入专家。当四个环节都有专家或专家性思维、社会性思维介入的时候,思想高度就能很快地提升起来,因为任何一个记者不可能是一个专家。我们媒体的传统观念就是缺人就赶快加新人,迅速让他扑上现场。记者前面十年都是交学费,让他自己磨炼实践。学费交完的时候,当了领导时去把关了,第一现场新闻的能力又落到更年轻人的身上。所以说我们永远是在付学费。从这个角度而言,专家或专家型记者介入到新闻生产任何一个环节都能更快地锤炼我们的队伍。最主要的是媒体要集社会之力来办,不是单单让自己办。社会来办媒体才能让广播撞开思想的大门。
刚才提到了一些原则性的概念,具体而言,在采编技巧上,新闻纵横做了一些小尝试。新闻纵横原来做舆论监督性报道与现在做社会评论性节目相比较而言,面更宽,但有一些原则不能丢掉。第一个原则就是原来的 “十记”原则,比如一记,严谨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工作准则。在节目中出现问题,会影响节目的权威性,你个人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害。与当事双方保持必要的距离,从任何一方获得利益的行为不仅会影响立场,也是职业准则所不允许。二记,各类纠纷尽量不要涉足,如的确要做,节目要体现均衡,各方的声音、意见都要有,特别是不能回避时间的重要当事人,要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三记,报道的基本原则是对事不对人,更不准将矛头指向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和重要部门。四记,要注意甄别专家观点的政治正确性,他们谈话有时看似很精彩,其实有失可观。五记,在报道没有经过查处的事件和人物时,不能使用定型的、下结论的词语,要用事实说话。六记,每一个写进稿件的事实都必须经过认真核实,避免合理想象,你的推理和判断往往站不住脚。七记,避免情绪化偏激的判断和言词,无论事实还是评论都要注意留有余地。八记,如何对采访者提问,做一个冷静的提问者和清醒者。九记,采访时若未及时播放,再发时要了解最近进展。十记,会自我保护,采访中的重要证据要注意保留。
采编技巧二:选题上,1.领导重视、百姓关心,普遍存在。2.冲突感不足的不做。3.叙述复杂的不做等。重要的就是十分材料七分做,不要一棍子打死人。当你拿到十足的爆料,如果按照一些小报小刊的判断,他会拿到9分说10分,但对主流媒体而言,要拿10分说7分,一定要留有余地。我们曾经研讨过,当监督一个犯错的官员时,我们在想这个东西报出去以后,他说错一句话,老百姓就把矛头指向他了,在公众渠道进行放大以后,就会让他为这句话付出过高代价,关键是这是不是我们初衷?是不是他必须付出如此的代价?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家人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舆论包围当中。我们有时候也在想媒体语言和媒体选择的东西怎么样去不放大它,因为出去以后的放大性你控制不了,最后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力量你根本不能左右。我们在反思,无论做什么报道的时候,你有10分材料7分做,一定要把要点的东西留下。起初我们是想,万一有事打官司用,现在看来你要很大程度上来保护、降低对当事人的损害。如果一个主流媒体总是坚持这种原则去做的时候,尽可能让他关注制度性的缺陷,而不是关注这个人是恶还是好,这也是主流媒体建设性立场、思想立场的具体体现。
现在新闻纵横编辑部门又强化了四大特点:就是做新闻时要讲究独家意识。独家意识在哪里体现?第一个就是独家线索;第二个没有独立线索要有独特的视角,要换一个角度;第三要有独到的观点,要找到人家未发的评论;第四个就是独有语态,前三项都没有找到,就一定要改变语态,把以前人云亦云的方式进行改变,就是常说的新闻结构重新打断,新闻元素重新调整,形成自己独家意识体现,要显示出自己与别人报道的独特性在哪里。从这四个方面对独家的东西有一些提高和改进的空间。
讲到评论,对中国之声而言,在做“快速”的同时追求做思想,强调追问到底,仅仅靠编辑和记者是做不到的。编辑和记者天天是运动化的状态,很辛苦,让他的思考状态短时间提升很困难,所以我们要依靠上百海内外媒体,以及1856名专家、50名观察员,让他们给我们带来价值,告诉老百姓真正理解事实背后的逻辑关系,告诉他们真实的真相应该怎么样去看待等等,这都是大众传媒对老百姓、对党和政府应该负的责任。
今天对于广播新闻研讨非常有价值,因为我们感觉到在当今时代,只有思想才能让中国真正走向和谐,只有传播才能让思想拥有思想的能力,我把落脚点落在这里。我刚才提到年轻记者编辑做新闻能力很差,但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短时间的熏陶和历练,我们认为缺乏责任感的80后、90后完全可以担当新闻媒体思想力量的重任,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文化建设得当,新闻采编工作可以给他感染力,他就会成为充满理想、承前启后的接班人。我们有一个刚入台的年轻人写了几句话,她在一个部门工作,然后调到另外一个部门去了。她走的时候很感慨,发了一封邮件给大家。她说“这是一群不计付出为新闻理想而战的勇士,每个人都才华横溢,每个人都无比真诚。能在这样的团队,能与这样的同事共事一生,是一种荣誉。用心感谢这里所有的老师和同事,谢谢上天给我机会,能让我们共事一生。在这里我学到了怎么做人。这是一群只做事的人,却无形中让我理解了做人就是不计付出、真诚待人,就是为了共同努力团结一致,就是彼此温暖。谢谢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课,令我受用终生。我想以此为起点,我们一定是在第一时间冲到新闻一线,也一定是在第一朗声播报,一定在第一时间告诉你和所有人中国在经历什么,有什么重要人和事要被历史铭记,有什么面孔正为改变世界而尽心竭力,有什么心灵正为追求目标而慷慨激昂!”20多岁的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东西,确实是被深深地感染。做新闻很艰苦,但你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你的力量也是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媒体形态所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