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生资源行业特点与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2011-05-20郎庆成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8期
关键词:高值加工资源

郎庆成

(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天津 300191)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2003年,中国将循环经济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2004年起,政府提出从不同层面全面开始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7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崭新时期。再生资源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此大好形势下,再生资源行业抓住机遇,有了很好的发展,然而真正算得上成功的企业并不多。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些成功的企业,又是哪些因素阻碍着企业的发展进步,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再生资源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显得至为迫切。

1 再生资源行业本质与特点

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必须对所从事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对行业本质有清晰的认识。再生资源行业的本质归纳起来就是:服务+资源,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再生资源行业在产业结构上既涉及第三产业,也涉及第一产业,而进一步开展生产利用就同时具有了第二产业的特征。因此,再生资源是一个可以实现3个产业融合的朝阳产业,其潜在优势是其他单一产业难以比拟的。下面就再生资源行业本质与特点进行解读。

1.1 服务

作为再生资源行业本质之一,服务贯穿整个再生资源产业链条的首尾。上下游的服务内容、服务重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便同样的上游服务,因服务对象的不同,企业的发展模式也会有显著的差异。

面向上游的服务,其主要目的(撇开其社会责任)在于获取资源,这是再生资源行业上游服务工作的突出重点。上游服务的主要形式分为社会单元服务和企业单元服务,见图2。目前进入人们视野的主要是国家大力扶持的社会单元服务方式——回收体系建设。其显著优势众所皆知,也符合物资回收系统传统工作习惯,在此不予赘述。而面向上游服务的另一重要领域——企业单元服务,还没有受到行业企业(特别是供销总社回收系统企业)的足够重视。它以企业为服务对象,参与到企业生产中,提供回收、分类、清洁、备料等系统性解决方案,属嵌入式生产过程服务。它与服务对象是融合而非接触,这是其典型特征。对于企业单元服务有三种进入方式:回收企业介入型、清洁公司介入型和供应商介入型。在行业内外都可找到相应的代表性企业,3种进入方式特点不同,优势也不相同,以供应商介入最具优势。

企业单元服务与社会单元服务构成了再生资源行业完整的上游服务覆盖面,并且因其很强的服务针对性和专业结合性,其资源掌控能力与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超过社会单元服务方式。上游服务属典型的第三产业,上游服务对象关注的是服务本身而非资源,这一点值得特别注意。

劳动创造价值,但要实现价值则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达成这一目的,因此也可以说,交换实现价值。对于再生资源企业,面向下游的服务是实现交换、解决成果通路的问题,是劳动价值实现的必然。价值实现方式见图3。

图3 价值(利润)实现方式

对上游的服务,虽然带有浓重的获取资源的目的,但工作的重点还在于服务本身。而对下游的服务则不然,服务对象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属性而非服务本身,这一点同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下游服务包括资源性产品服务与功能性产品服务。所谓资源性产品服务就是行业企业为下游客户提供的是经资源化加工处理的资源性产品;而功能性产品服务则是企业通过先进的再制造技术或产品技术对再生资源进行高值利用来开辟细分市场,为下游客户提供功能性的产品。资源性产品服务带有典型的第二产业特征,是通过劳动和合理的资源、能源消耗(熵增过程)实现劳动对象的熵减,实现循环,创造价值。其经济性可以用多种指标予以衡量。特别指出的是,先进的产品技术是再生资源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是利润(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它影响着整个产业链。

服务作为行业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延伸,其侧重点与内涵有很大区别。

1.2 资源

再生资源的资源属性,作为行业本质没有人产生异议。然而此处所指更多是从企业层面上考虑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和争夺将愈演愈烈。未来的资源短缺时代,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资源将起重要作用——资源创造价值!因此,企业拥有了资源,也就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然而,对再生资源的控制能力与控制程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游服务的嵌入深度、下游服务的产品技术(属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与企业的运营。下游企业向上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回收企业对再生资源的控制。目前的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对社会再生资源的控制有很大作用,但无助于生产型企业再生资源的回收与控制。圈区管理的集散中心并不天然就是再生资源的控制中心,任何夸大其资源控制力的想法都是有害的。对社会再生资源的控制强度,随回收网络服务的嵌入深度而加强。在企业再生资源回收方面,格林美以领先的产品技术为先导,通过对细分市场的占领打开再生资源高值利用的成果通路,并反作用于上游服务,其对上游资源的把控能力和获得的丰厚利润使格林美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

再生资源的资源属性使其与原生资源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其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下游企业利用自己产品技术优势展开的向上整合会加快行业的变革,典型的再生资源产业链跨越了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不同的组合方式,代表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的运营方式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1.3 特点

分散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再生资源行业的特点。基于这一认识,行业企业在运营管理、加工技术与设备的选择、制定加工工艺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针对分散性的特点以及回收企业的外部不经济[1],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推动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回收网络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对传统意义上的再生资源回收显得重要,对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回收利用,则更为必不可少。分散与低值限制了再生资源的运输半径,影响着再生资源的集散,企业的设点与分选加工技术的选择,应有科学的统筹规划[2]。

再生资源来源广泛、成分多样、构成复杂,资源化加工与高值利用涉及众多学科知识,大多都散存于各学科门类,属于成熟的技术。除某些产品技术外,一般的技术不一定高深,但属多学科知识的集成应用,实践中更需要的是有创新思维,同时需要因时、因地不断地加以提升、改造。因此,对企业来讲,建立实用的综合知识体系往往比较重要。

国家鼓励、推动回收体系建设,设立圈区管理与集散基地,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中提出对主要城市矿产资源进行资源化深度加工和高值利用,充分说明国家针对再生资源行业本质和特点,在政策层面上给予了方向性指导。如果说对再生资源行业本质的分析主要涉及企业战略,那么对再生资源行业特点的分析则更多涉及企业运营和具体的生产与作业管理,涉及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认识再生资源行业本质与特点,对行业企业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2 行业企业盈利模式解读

再生资源企业对行业本质的认识及对行业特点的理解,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运营策略的设计有极大的帮助。再生资源产业涉及的业务对象包括上下游客户,涉及的单元业务元素如图4所示。

图4 再生资源行业业务元素

再生资源行业企业的商业模式简单划分为以下3种。

2.1 资源聚集模式

资源聚集模式也可称为回收网络模式,包括社会单元服务与企业单元服务两种形式,以回收网络建设为特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利润空间较大。随着回收网络触角的深入,其服务嵌入程度愈加深入,对资源控制能力也更强。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存在着外部性[1],目前国家偏重于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然而按现在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多数外部性还要靠政府的强制管理来干预。政府监管加之通过市场交易及产权安排来内化回收网络效应以解决外部性,可以保持市场化竞争,可以实现帕累托改善。而财政补贴的扶持方式对大企业有利,并且因网络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有利于实现垄断。这种模式的工作重点在于服务的嵌入深度,信息的不对称和网络的排他性对利润贡献很大。

2.2 集散加工模式

集散市场的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分类和聚集,有利于推动分选加工作业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实现规模化效益。而规模化、市场不对称及资源化加工深度是盈利来源。市场不对称是规模化的产物,因此,集散加工模式的工作重点在于分选加工作业的深入和品种规模。从再生资源的行业特点来讲,有效而深入的分选加工是一切的基础。

2.3 高值利用模式

同原生资源一样,再生资源的最终去向在于消费市场。如何实现再生利用产品的市场交换,实现利润,是行业企业始终要面临的选择。

再生资源的利用途径多种多样,依据再生资源的特点,科学设计加工利用与产品技术路线,实现加工手段与产品工艺的科学集成,实现整体技术优化与产品配置优化,以此实现对再生资源的高值利用。其中,产品技术是其关键,通过先进的产品技术,实现对特定细分市场的占领。再生资源的高值利用模式,其技术经济指标远高于普通产品,也是再生资源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值得高度重视。

上述3种盈利模式构成资源再生利用完整的产业链条。随着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选择的不同,企业对资源的分配将会不同,其盈利模式将会改变。就企业优势来讲,有的拥有独特资源,如政府层面的、金融的、技术的,往往难以复制;有的拥有高效的运营管理优势,其对企业成长非常重要;有的胜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属跃迁性质的。这是3个不同层次的优势。独特资源优势往往很难长久,维持企业渐进成长的是运营管理优势,而模式创新则往往依赖于企业主要领导者的个人特质,属于高度个性化的、孤独的行为[3]。

优秀的企业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可能跨越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但成长的逻辑是永恒的:发挥所长、科学运营、不断创新!

[1]Robert S Pindyck,Daniel L Rubinfeld.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C L戴姆,E S艾维.数学构模原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3] 彼得F德鲁克,中内功.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高值加工资源
认识“超加工食品”
养殖废弃物快速发酵及高值转化土壤修复生物肥料关键技术
后期加工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麻文化发展与高值利用前景展望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院高值耗材管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