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与水:非禹之古也,不足谓墨

2011-05-18文图靳怀堾编辑

中国三峡 2011年2期
关键词:墨家大禹墨子

文图/靳怀堾 编辑/任 红

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说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冠盖群说,并称显学,甚至一度抢了儒家的风头。难怪孟子会酸溜溜地说:“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可见墨家在战国时期的声势之大。秦汉以降,由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墨学渐成衰微之势,并几近湮没,但墨家的思想和精神并未因此灭绝。历史进入近代,墨学再度复兴,并一度被视为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济世良方,接引西学的工具。

如果能耐心读完《墨子》,你就会发现,它简直就是百科全书,几乎包罗了当时可能获得的各种知识,涉及到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管理、军事、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 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举凡天文、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制造工艺、土木建筑、测量等技术领域,无不涉猎。而且,在《墨子》质朴而浩瀚的文化思想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墨者的精神教主

墨子出身平民。相传他制作的木鸢,能在天上连续飞三天三夜不落地,与同时代的鲁班不相上下。

墨子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大禹。庄子曾在《天下》中引述墨子的话: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进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不难看出,墨子对大禹的推崇,主要有两点,一是大禹采用疏导江河的科学治水方法,这与墨家尊重科学技术的思想是一致的;二是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亲力亲为,这与墨家崇尚世人难为的苦行精神是一致的。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说墨家学派带有某种宗教神秘性,那么他们所信奉的最高精神教主,就是大禹。”

墨子热心于济世救民,其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皆为救世之术,与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精神一脉相承。从行动上看,墨家以大禹亲操橐耜、栉风沐雨为榜样,注重实践,身体力行,亲自种地、做工,尤其是手工制造,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经常从事的劳动。墨子本人即是精通机械制造的工匠,他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而且生活俭朴,“日夜不休以苦为极”,同时富于奉献精神,“摩顶放踵而利天下”,以身殉道,死不旋踵。这些行为所表现出的言行一致、亲身践履、严于律己、勇于奉献的品质,恰是大禹治水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墨家不但以大禹为心中的榜样,而且躬行效法。墨子指出:“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他还大量征引大禹治水的事迹,说明“兼爱”的主张取法于大禹等古代圣王。

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鱼窦,以汇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滹)池(沱)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为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河、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

墨子的这段议论,是针对有些人说“兼爱好是好,但难以行得通”而生发的。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古代圣王如大禹就实行了。过去大禹为了平治天下的水患,在西边治理西河和渔窦,以排泄渠、孙、皇等河流;在北边治理防、原、泒等河流,使之注入昭余祁和滹沱河,并使黄河在砥柱山分流,凿通龙门,以利于燕、代及北方一些部族和西河的百姓;在东边治理疏导大陆泽的积水,一方面把它拦截入孟诸泽,另一方面用九条河来分流,来限制东边的水北犯,以利于中原的百姓;在南方治理长江、汉江、淮河、汝河,使之东流,注入太湖一带的湖泊中,以利于荆楚、吴越与南方少数民族的人民。

“尚贤”是墨子治国的基本纲领。战国初期,政权仍为贵族封建主垄断,广大下层士人要求参与政事、当家做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此,墨子提出了“使能以治之”的任人唯贤原则,强调用人应当“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而举之”,进而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的尚贤主张。他还以“鲧禹治水,一败一成”的事例,阐明了选贤任能方能安邦治国的道理:

墨子书院位于滕州荆河公园内。荆河公园位于城河北岸,善国南路西侧,利用城河裁弯后的水面陆地建成。公园自1985年3月兴建,经过七八年的努力,现已初具规模。

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废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执照无有及也,帝亦不爱。然则天之所使能者谁也?曰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尽管鲧的出身十分高贵,官职地位很高,但他德庸才薄,治水无功,最后还是被诛杀以谢天下。鲧被杀后,德才兼备的禹受命于危难之中,继续领导人民治水,历尽了千辛万苦,克服了千难万险,终于平定水患,“主名山川”,成为功德盖世的圣王。

如果说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那么墨子的言行则充分体现了大禹之道。墨家子弟胸怀“兴天下大利,除天下大害”的责任,为实现“兼爱”、“非攻”赴汤蹈火,舍生取义。这种风范是悲壮的、崇高的,是墨家为中华民族贡献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积极、最耀眼的成分之一。

善用水譬喻

“兼爱”是墨子的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其实质是“爱利百姓”,施惠天下人。墨子认为造成家、国、天下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人人不相爱,彼此冷漠、憎恶,甚至不惜刀光剑影,用战争来满足一己之私利。因此,他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如果整个社会都处于互利关系中,天下一定会和谐美满。

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亲相爱并不难,他说:“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墨子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问题,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那些热心于逞强争霸的诸侯们,哪里会听得进墨子的这套主张。就连提倡“仁爱”的儒家对墨子的“兼相爱”也不以为然,孟子甚至还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在墨子的政治思想中,十分重视执政者的道德修养问题,认为道德修养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因此君子必须努力锤炼自己,提高品德境界。他还在《修身》中特别指出了不注意品行修养的危害:“本不固者未必几(危),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墨子以水的源头污浊,整条河流也必将浑浊的自然现象,形象地说明了忽视品德修养,做人为官就容易私欲熏心、滥施恶行。多行不义必自毙。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污秽的深渊不能自拔,招致身败名裂的恶果。

“亲士”也是墨子的重要政治主张之一。墨子认为,要治国安邦,君主必须亲近贤士,使用贤才。《墨子》的第一篇便是《亲士》,专门论述了如何亲士和用士问题:“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己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溪陕(狭)者速涸,逝(流)浅者速竭。”

这即是说,执政者只有像江河纳百川那样,不捐小流,虚怀若谷,才能广泛延揽使用各方面的人才;只有像江河有无数源头那样,善于听取和采纳不同的意见,才能兼收并蓄,兼听则明,使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实现天下大治。反之,如果器量狭小,不能包容万物、广布恩泽,就会像狭小的河溪容易干涸那样,成为孤家寡人,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迅速败亡的下场。

墨子还从事物对立面的转化、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中,隐隐约约地感到了“度”的客观存在,他在《亲士》中提出:“是以甘井近竭,招(乔)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故曰:太盛难守也。”在墨子看来,为人做事必须把握好“度”,不可“太盛”。否则事物往往会转向其对立面。

非攻的水战

在墨子与其他先秦思想家不同的是,他广收门徒,建立了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又能干预社会事务的类似于后世政党性的团体,成员多达数百人。墨家的成员都称“墨者”,他们大多能文能武,具有治国理政的操作能力。

墨家弟子信念非常坚定,为了救世济民,他们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由于墨子正义在身,加之手上掌握着这样一支“王牌军队”,因而底气十足,多次阻止了诸侯间的战争,实现了自己的“非攻”主张。

据史料记载,墨子曾成功地阻止了齐伐鲁、鲁攻郑、楚侵宋等三次箭在弦上的战争。特别是他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墨子深知诸侯争霸,有些战争不可避免。为了备战御敌,克敌制胜,墨子提出了积极防御的军事学说,这些学说主要载于《墨子》中的《备城门》、《备水》等11篇涉及军事内容的篇章中。

古代“城”的营建,一般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故往往城池并重,即在修筑城墙时,还要在外面挖一条护城河,与城墙共同构成有机的防御体系。《墨子·备城门》中强调,“凡守城之法,厚以高,壕池深以广”,即是说,为了强化城池的防守,要使城墙厚且高,护城河深而广。在冷兵器时代,水是阻挡敌人进攻的一道重要屏障,开挖护城河当然是越深越宽越好了。

墨子时代,滔滔的江河、滚滚的激流已成为诸侯们以水代兵、进行兼并战争的工具。针对当时水攻战例普遍出现的情况,墨子与他的弟子们在实地查勘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对付水攻的防御之法:

城内堑外周道,广八步,备水谨度四旁高下。城地中偏下,令耳(渠)亓内,及下地,地深穿之令漏泉。置则(测)瓦井中,视外水深丈以上,凿城内水耳(渠)。并船以为十临,临三十人,人擅弩计四有方,必善以船为轒辒。二十船为一队,选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亓十二人人擅有方,剑甲鞮瞀,十人人擅苗(矛)。先养材土为异舍,食亓父母妻子以为质,视水可决,以临轒辒,决外隄(堤),城上为射机疾佐之。

——《备水》

面对兵临城下、大水灌城的严峻形势,当务之急是要打退“水的进攻”。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是:第一,在城中地势较低的地方开挖渠道,在地势更低的地方挖井,使它们相互贯通,以便引水泄漏。第二,在井中置放“则瓦”,随时测量井中的水位,如果发现水深达到一丈以上,就开渠泄水。第三,挑选训练有素的三百精兵以及快船二十只,组成决堤突击队,出其不意地冲到城外,决堤放水。为了加强攻击力量,每两只船并列在一起,叫做“一临”。每临配备三十名孔武有力、具有专门技能的士卒,携带弓弩、长矛、锄头、头戴盔、身披甲,利用黑夜,在城上“射机”(一种发射矢石的机械装置)的掩护下,冲到城外,持锄挖堤,并辅以无坚不摧的轒辒船冲撞堤坝。所谓“轒辒船”是一种特制的坚船,不惧刀砍、火烧、木击、石砸的攻击,有很强的破坏力。

墨子不是单纯的消极防御,而是在挖沟排水、保障城池不被大水淹没的前提下,组成决堤突击队,冲到城外决堤放水,从而以攻为守,“里应外合”,变被动为主动。但是如果一味地龟缩死守,虽然短期内有可保城池无虞,但长时间被水围困,成了一座孤城,如果敌人乘机进攻,城破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猜你喜欢

墨家大禹墨子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墨子破云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大禹网络:这家MCN机构,捧出无数网红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墨子》“戮于社”考——兼谈社的文化功能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