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的人文性

2011-05-17谭凤玲孟凡文

关键词:基础知识语文课程人文

谭凤玲 孟凡文

经常从事语文教学就不难感受到,当语文的人文价值被工具价值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在反复机械的操练中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时间一长,孩子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情与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显然看得见,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到;得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这不能不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话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明确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

语文是一种人的交际工具,离开了人,离开了交际,语文会是什么?语文是一种思维人的工具,离开了人,离开了思维,语文将会是什么?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它负载着文化,它传承着文化,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过程,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因此,语文教育是人文化的过程,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总是以高扬的人文精神为目标,总是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目的。笔者认为“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支撑点和落脚点,更是语文教学应用性的体现。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而在考试的重压下,以往的语文教学以考试成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见考试知识点而无视学生的需要、情感等“目中无‘人”的现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获得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学生的成长需要依靠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所以说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是语文课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和根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需要教师付出不断努力。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考试。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情感、道德、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没有语文知识,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品德和精神;而有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形成能力、品德和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知识是理性知觉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因此,知识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任何只顾学生兴趣而轻视知识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苦练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文基础知识,把学生的情感搁置一边的应试教育也是不可取的。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尤其是狭义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却不知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及观察的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获得人文精神。在中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听说读写及观察的知识,汉语知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学知识(初步的文学理论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几个重要领域。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使用常用工具书的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等的知识。学生利用一定的语文文学知识从课文的语言来分析作品,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在领会的过程中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对人、社会、自然的正确认识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般教师认为课文内容具有人文性的根本原因,也是语文课程的魅力和核心所在。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接触到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看法,而获得精神的力量和信仰,获得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这正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所在。然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语文知识点的落实,把一篇篇充满丰富想象与情感的文章肢解成干巴巴的结构框架,根本不顾及学生是否与作者的思想达成共鸣,是否从文章中得到启发,从而受到情感影响或获得精神力量。

四、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会进行批判、创新性在语文教学中说或听,写或读都需要思考,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标准化考试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变成了记诵之学。即使是写作教学也是过分地强调写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五、通过语文学习实现自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实现自我,个性得到发展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高體现。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感、价值感,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所编文章无不展示其人文价值:有的文章赞颂生命的伟大,有的讴歌人性的可敬;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包罗万象,尽在其中……丰富的文学作品尽显人文光辉。

爱国英雄人物事迹,彰显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顽强的精神描写动植物的文章,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潜移默化的增强环保意识。

古诗教学介绍了古人生活与情感,从中借鉴古文、古风……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的活动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然、社会、家庭等方面的拓展与延伸,充分体现“大”语文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科学的思想态度、多样的思维方式,能紧扣课文找出与自然、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联系。其次教师应该能根据这一系列的联系,设计出演说、表演、歌舞、戏曲、相声等各种有趣味有意义的方式来表现这一系列联系,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现今的教育,更应该由注重知识的传导过程转向人的情感生成过程,由对知识理解的有限性转向人生理解的无限性。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语文课程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通过变式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假期数学竞赛指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