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重视学困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2011-05-17王海玲
王海玲
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常常是指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其实不然,有些孩子并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成为学困生,往往是因为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或者是因为思想上有偏差造成的。那么要想彻底改变学困生,首先要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一、切实掌握学困生的实际情况
要教育学生必须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学困生的个人情况,如:他的性格、习惯、爱好、特长,还要了解学校和家庭对学困生的教育情况,如:科任老师、家长对他的态度,采取过哪些教育措施,产生了什么效果,目前状况如何等等,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
一般来说,调查对象包括科任老师、班干部、同学和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学困生本人的表现。由于学困生往往毛病很多,只有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当掌握了较全面的情况以后,就要对所得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主要矛盾选准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做好转变和教育的工作计划。
二、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如果自卑,要怎样与人交往呢?有些孩子往往是因为缺乏信心,才会落后,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信心。让他们敢于“抬起头来走路”,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扬起所长,克其所短。学困生的缺点和错误是明显的、外露的,他们的优点和积极因素往往少而微,且不易被发现。教师应注意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促使这一微弱的“火花”燃起熊熊烈火,这是无数成功转变学困生的教育者的经验。
为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努力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发挥积极性的机会和条件,如:安排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困生当临时小干部;让有特长的学困生负责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兴趣和爱好。总之,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和活动中,尝试成功的体验,消除自卑心理,坚定前进的信心。
三、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信任学生
转变学困生必须把尊重和信任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疏远,不讽刺,不挖苦;谈问题不追不逼,不强加于人,不损伤自尊心。在一次与学困生谈话时,我首先宣布了“三不政策”(不拿棍子,不揭盖子,不算旧账),并告诉他们:老师不看过去,只看今后的实际表现。我这种明朗的态度,消除了学生的疑惑,引起了态度的转变。多数学困生往往有“戒心”,有“敌意”,认为别人都看不起他们,甚至把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误认为是“猫哭耗子”,表现出粗暴无礼,使你伤心。对待这样的学生,更要尊重他,耐心的进行说服,并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们,使他们认识到你是真心帮助他们,是为他们好。当他们一旦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内疚,这就是他进步的起点。
转变学困生还要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要求。但不能一下子过高过急,否则,学生达不到要求,容易丧失信心。合理要求,不等于姑息迁就,而是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四、用真情感化学生
爱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于学困生,爱又是促进其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事实上,学困生在家庭和学校一般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这就更需要教师把深厚纯真的爱奉献给他们,用爱的暖流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当他们一旦察觉到你在真诚的爱护他们,就会从内心里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产生转变的飞跃,从而朝着你所期待的目标努力。
教师关心学困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切实为他们排除前进路上的各种障碍。学习上,给他们多吃“偏饭”,生活上体贴,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远大理想,从现在做起不断实现和提出新的“近期目标”。
五、互相配合,争取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转变学困生,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取得家长和科任教师的配合;其次要注意发挥各位老师和其他管理人员的作用;再就是要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使各方面协调一致,齐抓共管。
转变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只要按育人规律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