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心理与教学的关系
2011-05-17刘忠良
刘忠良
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历来是教师苦苦追寻的事,这当中又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下面拟就本人学习教育心理学与实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同仁共商。
一、了解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它们学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常常被图画、声音、老师讲课的动作所吸引,当回家后家长问今天都学了什么?它们往往都说不出来。作为教师应该懂得这完全是学生的心里特点所造成的,并非学生笨拙。因为它们的时空观还没有形成,感知觉还很模糊。没有感知觉就不能形成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由此看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感知觉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是何等的重要呀!
二、用情感来影响学生可提高教学水平
多数教师都是这样告诉学生的:上课要“注意”听讲,不要东张西望。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他能够理解“注意”这个心理学概念吗?同时也会被误认为老师说的“东张西望”是在给它们讲故事呢。这样的强调纪律实在是浪费时间,没有达到沟通的目的。所以概念化语言尽量少用或不用,为的是让学生听明白老师说的话理解老师要表达的意思。但由于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无限制地给孩子施加额外的压力,使学生整天沉浸在上课、补课、考试、排名的世界里,而教师在给以重压做为一个小孩子是很难承受住这双重压力的。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思想,故此教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使孩子产生愿意与老师沟通。愿意以老师为依靠的心理愿望。只有这样才能用深厚而丰富的情感来影响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减轻学生的学习疲劳可提高教学质量
当今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家长和老师都把学生育成是一个装知识的桶,能装多少就装多少。甚至超出桶的容积之外。从早到晚学呀学、做呀做,反正就是不让学生有一点的自由空间。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反而还会产生学习疲劳,使学生感到索然乏味。甚至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心理学实验证明:单调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这是因为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过程是相互转化的,当大脑疲劳了它就要由兴奋转入抑制。因此,我们要用不同的刺激来抑制疲劳。具体做法是用讲故事、复述课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来学习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容易产生学习疲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由诸多因素形成的,但学生心理特征等因素却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