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前行在科学道路上
2011-05-14
高 松
——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师。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高松,甘于寂寞、默默耕耘、甘于奉献、培育栋梁,留下一个又一个骄人纪录: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一年,43岁的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他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他是勇攀高峰的科学家。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高松在攀登科学高峰征程中不断进取,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并最终实现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1998年至2011年,高松及其合作者在配位化学和分子磁性领域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300余篇,累计SCI引用8600余次,h指数51。这组数字背后是高松2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日夜奋战。为节约科研成本,高效测定分子的磁性质,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的行军床上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他率先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同自旋的单链磁体,选取特殊的配体构筑了世界上最小的磁体。
他是甘于奉献的领军人。2006年,高松就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大会上,他明确表示,任院长期间的最大心愿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更多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特别是为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他带领班子其他成员为学院发展尽心尽力,使学院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院士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学院学科综合排名稳居全国高校之首。他认为,只有带动和促进同行在基础研究上共同进步才会有助于科学事业的更大发展。为此,他将实验室仪器向国内和国际同行开放,并经常帮助其他研究组进行样品的磁性测试,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
他是创新人才的导航者。高松热爱教书育人的事业,他为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倾注了极大热情和心血。“我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教师高松”,这是高松对外自称时用得最多的称谓。虽然已是赫赫有名的院士、年轻有为的化学家,但在高松的内心,“教师”才是自己的“第一身份”。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琐碎的行政事务并没有影响他对学生的培养。相反,他把能利用的一切时间都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在教授研究生课程“群论与化学”时,考虑到数学推导多、理解难度大,为便于学生理解,他放弃简单方便可以重复使用的PPT形式,坚持使用板书,对学生进行推引,并充分进行互动,尽量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10年来,他共培养了17名博士毕业生,其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为培养分子磁体领域的下一代中坚力量做出了突出贡献。
入党二十多年来,高松同志始终以自己对科学事业的奉献实践着一位共产党员的价值观。
(中共北京市委创先争优办公室)
责任编辑: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