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党建一体化
2011-05-14刘春玲
刘春玲
近年来,延庆县委以“城乡党建一体化”为抓手,着力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共建活动,先后构建了双向联系、双管互动的跟进式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城乡联合、资源共享的互助式党组织共建模式,校村结对、活动联谊的帮扶模式,形成了“城乡互助、共谋发展”的格局。
跟进式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使流动党员“有家可归”
针对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人数不断增多的趋势,各级党委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城市区域,采取单独建、联合建和挂靠建等形式建立党的组织。城乡党组织“双向联系、双边互动、共建共管”,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异地管理教育。
千家店镇党委在外出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地区成立了“千家店镇劳动服务中心党支部”,并打破区域界限和组织关系隶属界限,主动联系当地党组织,由镇党委和当地党组织对该党支部实行共建共管。在城乡两地党组织的共同领导和帮助下,中心党支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真正成为流动党员和务工人员的“家”。
流动党员党支部还通过请流动党员担任“流出地形象宣传员、增收致富信息员、农村优势资源推销员、招商引资联络员”,使他们身在异地也能为家乡做贡献。千家店镇党委、大庄科乡党委在外出流动党员中成立了党小组,党委指派专人负责外出流动党员的联络工作。党员返回时,基层党组织通过召开外出党员座谈会,向其通报村里的工作情况,征求意见、建议;利用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优势,了解致富信息,发动其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互助式党组织共建模式使城乡双方资源共享
在城乡共建基层党组织活动中,城市具有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农村具有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为了有效利用双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城乡之间成立了联合党组织,双方活动场所、公共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共同开展活动。
位于延庆县东部山区的四海镇,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镇党委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联合党委启动了“中关村支持四海镇新农村建设”的共建工程。在保持原有组织体系不变的情况下,两地党委建立了“两村联合党委”;中关村高科技园区18个党总支与四海镇18个村级党支部牵手组建联合党支部;党员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开展牵手共建活动。
互助式党组织共建模式的建立,既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区单位党的建设和中心工作的开展。
就农村而言,在共建活动中,通过帮助农村党组织建立网站、在农村设立科研基地等,促进了城区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物资等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如千家店镇通过劳务输出,使农民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2600多元,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此外,城区党组织还依托城区教育资源优势,开辟“农民学校”、“田间课堂”、“流动教室”,对农民进行各种技术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就城市而言,城区党组织在组织党员参加新农村建设和服务农村各项活动的同时,利用农村的土地、产业等优势,建立 “产、学、研”基地,如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将大榆树镇岳家营村作为循环农业建设、推广无公害有机蔬菜种植的实践基地等,扩大了做好本单位中心工作的资源和优势。
帮扶模式使城乡党员有效对接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对文化资源、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管理和统筹规划,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作用?县委创建了高校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校村结对、活动联谊的帮扶模式,通过共同开展活动,实现支部与支部、党员与党员有效对接,使科技帮扶、文化帮扶落到实处。
大榆树镇10个村党支部与清华大学14个学生党支部、康庄镇25个村党支部与北京林大、北京农学院等院校的25个(院)系党支部结成“1+1共建对子”。共建党组织联合建立党员信息档案,统筹党员优势和资源,实施有针对性的“党员扶植计划”、“助学计划”、“绿化村计划”和“农技培训计划”等活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免费为东桑园和新宝庄等村研发书屋管理系统、建立图书管理数据库,使东桑园村益民书屋被评为北京市首家五星级益民书屋,成为全国首个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农村益民书屋。而杨户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少青则登上清华大学讲台,为将要步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学生做农村工作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农村情况,掌握农村工作经验。校村双方互帮互促,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使院校学生增长了见识。
(作者单位:中共延庆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