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于分析和驾驭形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显著特点

2011-05-14蒋晓星吴光祥

前线 2011年7期
关键词:形势革命中国共产党

蒋晓星 吴光祥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异常复杂环境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业绩,积累了丰富的分析和驾驭形势的宝贵经验。

回望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善于分析和驾驭形势是其整个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国家前途的兴衰成败,也是促成中国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判断,赢得了革命和战争的胜利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探索“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1922年7月,党在二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策略是组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革命的任务和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的统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转变。而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规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了在中国只有首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的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不承认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处于低潮,认为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据此确定了实行全国武装暴动的总策略,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此后,在挽救革命、寻找革命新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分析革命失败的原因后认为,今后党必须要把工作重心首先放在乡村。1930年1月,毛泽东在给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信中,明确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并强调:“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指出:目前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革命的阵势,是由局部性转变到全国性,由不平衡状态逐渐地转变到某种平衡状态。”“目前是大变动的前夜。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报告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针对世界战略格局和中国国内阶级关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演讲。他说:“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8月25日,中共中央又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了针对蒋介石的斗争策略: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内战,不赞成内战,要阻止内战”;另一方面,必须对蒋介石可能发动的全面内战切实做好相应的准备。这些论述和形势判断为制定正确的、富有远见的斗争策略和用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进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正确地处理了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

新中国成立伊始,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已转化为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一边倒”的发展战略。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历史已经证明这是当时最符合中国实际和最成功的发展道路选择。

当战略转变具有必要性的时候,实行这一转变的可能性也出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国际形势缓和的趋势,科学做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判断,并及时调整了过去一段时间的“一条线”战略。这是中央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重要外部因素。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国家纷纷出现政局动荡,并影响到了中国。1989年6月9日,邓小平指出: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大小的问题。党中央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性质及原因,初步总结了经验教训。在会上,刚刚当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江泽民旗帜鲜明地宣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重要历史时刻的驾驭能力。

通过对世界格局的判断,成功地制定了强国富民的重大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格局结束。通过一段时期的冷静观察和思考,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对国际形势的基本看法,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尽管目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充满各种矛盾,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在和平的环境下加快中国的发展。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整个90年代中国内政的最大调整,也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伟大创举。从1993年起,中国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中心任务,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有步骤地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到20世纪行将结束时,中国已初步建立起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

从90年代下半期开始,中国日益感受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影响。1996年8月,江泽民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愈来愈激烈,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频繁,面临的风险可能加大。”这是江泽民第一次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1998年江泽民明确指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一个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他还强调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因为“它有利于我们吸引外资,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有利于我们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我们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正是基于这一分析和判断,中央随后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实施“走出去”等重大战略决策,并坚持不懈地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努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针对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胡锦涛指出:“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在政治上,一方面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推进;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发展新表现,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依然激烈,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基本态势。为此,胡锦涛指出: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我们应该严肃地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严肃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并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认识和驾驭形势的主要历史经验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异常复杂环境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业绩,积累了丰富的分析和驾驭形势的宝贵经验。

坚持辩证观点是认清形势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联系中的运动和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观察国内形势时,总是联系国际形势;在观察国际形势时,总是联系国内形势,从而得出了正确的形势结论,并据此制定出了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前进。

从国情出发是正确分析形势的客观要求。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国情”的“实事”是一种客观存在,相对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来说,它是第一位的。中国的国情是中国革命赖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基础,因而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1982年9月,在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此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是有效驾驭形势的决定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中共党内在讨论如何吸取苏联和东欧教训中,有人提出了要把“防止和平演变”置于优先地位的观点。江泽民在总结这场讨论时指出,防止和平演变最根本的措施是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中国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防止和平演变,但不能有两个中心,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坚持以实践的观点认识形势,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分析形势,坚持立足社会阶段特征判断形势,才能深刻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才能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这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战斗武器。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高斌

猜你喜欢

形势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