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传统文化特征的比较
2011-05-14黄解瀚
黄解瀚
日本作为东方岛国,其文化经历了“和汉融合”、“和洋融合”两个发展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杂交文化,由于日本文化表现出来的东方性、融合性、创新性的特点,而使日本在经济文化发展中摆脱了重重束缚,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的比较,使我们清楚地见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单一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而上诉三性,恰恰是制约中国经济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想就中日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要素作用的比较,粗浅地谈一下中日文化融合性强弱的成因。
一、从中日传统文化产生及时间的比较看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本民族系统内部,从系统之外融合进来的成分极少,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东汉之前的文化,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民族文化,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固有文化成分相对较少,因而具有较大程度的杂交性。从文化产生的时间看,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公元前的殷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代,儒墨法等诸子百家学说相继形成,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到了汉朝,作为其文化主干的儒教文化被尊为主导文化,并日趋强盛时,日本尚处于奴隶社会,日本真正形成其传统文化框架体系,要追溯到中国的唐朝,因此,两国传统文化从产生的氛围比较,中国文化的单一性较大,从产生的时间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强盛使其对异域文化的排斥,表现为中国文化相对融合性较弱。
二、从中日传统文化产生的地缘比较看
中国传统文化其发源地在两河流域,其中又以在黄河流域的内陆地区为主。在地缘上,北有蒙古高原和戈壁,西有青藏高原,南为落后的蛮夷,东为浩瀚的海洋,文化交流的本身就受到地缘障碍的制约而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而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缘空间与中国大不相同,地缘空间和生存的劣势,使其具有与异域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强烈愿望。当航海尚不发达时期,海洋的屏障作用无疑制约了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发展缓慢,到了唐朝,中国文化经济发展到世界鼎盛时期,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外输,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发展,期间,中国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成功,带去了发达的汉文化,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高低位差,特别是中国文化传入的非强迫性,使得日本民族别无选择地吸纳中国文化于自己的文化之中,进而使其文化品位陡然提升,促进了其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中日文化的交流,也使日本文化的融合能力大大增强,因此,日本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远低于中国传统文化,随着航海业的发达,打破了日本文化交流的海洋屏障,使得阻碍日本文化开放的仅剩下自身的人为因素了。
三、从中日传统文化融合性的角度比较看
中日文化融合性各有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性表现为强大的同化能力,如东汉时期,印度佛教流入中国,两种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同化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佛教文化,甚至后来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文化,也因这种强大的同化作用,都带有了中国文化的色调,而有别于现今正宗的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文化,相对来说,日本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则表现为较强的顺应和吸纳能力,如唐朝时期中国文化的传入,结果是其文化被汉文化所同化,使日本继承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所表现的强大的同化能力,使得中国更加傲视世界,妄自尊大,这种“世界老大”的观念,随着岁月的推移,在统治阶级的心里形成了沉重的积淀,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单一性、封闭性、保守性更趋于增强。当然,日本在吸纳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其文化的单一性、封闭性、保守性也同步增强,为此,当近代西方在输入日本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进行“和洋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了人为的巨大障碍,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
四、从中日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看
鸦片战争前后,当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激烈撞击时,长期积淀形成的民族文化的优越感,使得中国在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尚不能进行反思,导致西方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之时,表现的是那样茫然不知所措,在西方洋枪洋炮面前,一向傲视世界的中国竟被打的一败涂地,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被强加于国人头上,民族自尊心的重创,使得当时的中国统治者面对西方的文明,不可能以积极冷静的心态去对中西文化之优劣进行科学全面的比较,对西方文化敌视与无奈的心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表现为封闭性、保守性和排他性。与此同时,日本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的压力下,主导日本发展走向的决策集团冷静的比较与思考,冲破了思想上的僵化保守,使得日本能较为顺利地找到与西方文化融合的结合点。
五、从中日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看
中国传统文化的单一、封闭与保守的惯性大于日本的文化自身所产生的惯性,而日本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在近代又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近代,中华民族在付出一次次血的代价之后,仍无法跳出自己画就得怪圈,失去了与西方文化一次次融合的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华付出了比流血更为惨痛的发展时空上的代价,而这些结果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中找到原因。
六、从中日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碰撞时领袖人物的作用比较看
中国近代经济文化发展比较缓慢,与日本近代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对比,使我们绝对不能低估统治决策人物在关键时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清朝百日维新的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确定了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发展的走向和发展进程,也让后人们郁闷和无奈的看到两国在发展机遇和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上的此消彼长,而这些都说明了最高封建统治者一言九鼎的力量。联想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日本经济起步腾飞之时,而我国却在人为地大搞一大二公、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至于在经济发展上蹉跎了宝贵的岁月;七十年代末,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在之后的三十年的发展突飞猛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证明了领袖人物个人的好恶会严重影响对国家发展的决策,因而也能大大的推进和延缓历史的进程。
七、从中日民众对西方文化的心态比较看
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保守性及在时间上的厚积,使百姓安于现状,少有冒险精神,加之封建礼教的束缚,百姓的心态更多表现为奴性,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更多的是麻木,这种心态集合之外化,使外国人形容中国象横卧的睡狮,外来文化一次次激烈的撞击,竟难以使其睁开那双睡眼,而日本百姓虽受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但更有日本民族生存环境恶劣而本能地形成的忧患意识和抗争精神,使之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表现出比中国高明得多的思考分析意识和优于中国的杂交融合能力。
八、从中日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学术争鸣的比较看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时表现的保守与排斥,使得学术争鸣天然受阻,古有秦始皇焚书坑儒、历朝历代的文字狱,近有五八年反右斗争、文革期间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学术争鸣难以展开,必然延缓文化的融合。而日本在学术争鸣上远优于我国,近代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其他学说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其中日本就是重要的传播渠道,“科学”等许多词汇都是经过日本学者翻译传入我国并广泛应用的。日本近代的崛起得益于“和洋融合”的蓬勃发展,进入二十世纪,日本推行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日本化的经济文化运行模式,为我们展现日本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态势的同时,更使我们憬悟到这种发展态势背后的学术争鸣之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单一性、保守性的形成,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种文化特征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去其糟粕,保留精华地吸取融合西方文化之精义,解决好融合过程中诸多技术问题,推进文化现代化进程,这是世界之潮流,国人之心声。
参考文献
[1] 《日本史概说》坂本 太郎著,汪向荣译,商务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2] 《东西方道德的转型与比较》秦英君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3] 《中国文明进程与世界》秦英君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