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魅力教师”的修炼
2011-05-14刘秋满刘晓芹
刘秋满 刘晓芹
摘要:现代中国教育正处在改革阶段,新时期的教育现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调查显示,当今的教育效果与教师自身的“魅力”休戚相关,所以提升自身魅力是每一个教师的重要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观察总结了发生在周围同事和自己身上的教育现象,提出教师“魅力”的重要性和提升自身魅力的修炼方法,在当代教育思想里有一定的意义,也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魅力;外在形象;心态;学识;思想
在中小学校中有这样的现象,学生们喜欢一个任课老师,就会害怕自己学不好这门课而对不起这位喜欢的老师,会自觉的加倍努力学习,他们这门课程的成绩往往就是最好的。同样的,在大学校园里,也有调查显示,在“你喜欢老师是因为她的哪个方面”这一问题中,“个人魅力”超过了“工作严谨”、“关心学生”等选项,绝对胜出。在学校里,这些富有魅力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追捧,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教学效果良好,对学生人格塑造和行为标准都影响很大。而也有一些老师,尽管兢兢业业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但却收效甚微。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东的女儿孟菲写的一封信激励了广大的平凡教育工作者。他在信中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谈及教师的“学识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为教师这个角色赋予了生动的时代特色,也深深触动了广大教师的心灵,唤起了众多老师对“魅力”的反思和认同。
魅力是什么?魅力是一个人散发出的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通常意义上就是大家都喜欢你,愿意和你交流接触,谈话,愿意配合你做事情。魅力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它能吸引其他人为它作出更多的感情、时间、物质上的投资。
一个教师的魅力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自身的仪表、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让人赏心悦目修养和气质;另一方面是在与学生的相处交流中表现出得为人处事态度,思想内涵等方面的人格特征。笔者认为,一个老师的魅力是内与外的统一,静与动的结合。他是自身在社会中各种角色的综合体现,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丰富自己、幸福自己、成就自己。不仅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学生,更要爱生活,爱家庭。只有自己扮演好各种角色,自己幸福,才可以幸福感染他人。所以,要修炼自身魅力,可以从内和外两方面着手:
一、内,心态上积极开放
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进步,人的观念不断更新进步,同时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有了新的要求,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一方面,教育手段要适应现代的社会环境,教育产品要满足社会的客观需要。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可塑性强、具备强烈时代气息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追求潮流,走在社会的前沿,如:现代社会已经普及网络,学生也已经依赖网络,教师就不应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禁止学生上网,而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让网络发挥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放松心态,不能狭隘地苛求自己和学生。由于现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现在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教育已经是一种大众需求。教师如果还用精英化教育时代的观点、眼光、方法、手段来培养人才就不合时宜了。有些老师尤其是老教师会因为学生的良莠不齐,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时候沮丧失望,怀疑自己和社会。当学生出现各种缺点和不足的时候,比如农村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有难以接受的缺点时,或者大学里某些学生不如以前的学生勤奋守纪的时候,有的老师忧心忡忡,厌弃“差生”,也有的教师认为是自己没有能力发挥好良好的教育作用而沮丧。老师如果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更多开放的知识,认可接受教育现状和事实,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教师如果生活沉重,过多的忧虑社会和未来,这种忧郁的心态对教育效果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余秋雨先生说:“一个老师在学校里能做的事情是十分有限的。我们无力和各种力量抗争,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岁月里,守住那个被称之为‘学校的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格和传递文化的运动。全部行为的目的,无非是使参与者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但对此却又不能期望过高” 。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正视、宽容学生的不足,了解学生的个别情况,给予理解并尽力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格,让他们自身有所进步就是教育成功了,不必对学生和自己求全责备。
另外,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追逐社会风尚,丰富自己的学识,拉近与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几本书,远远适应不了今天的教育。现在的孩子思想活跃,知识面广,而老师在学生面前并不是绝对权威。教师应该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这样在教育工作中才会游刃有余,不致在教育活动中与学生和社会脱节,唱独角戏。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新时代教师作用,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学生乃至自己,保持轻松的良好心态。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了自身的精神风貌,也会让学生的心态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教师的友善和微笑是学生快乐的源泉,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是学生的积极心态的催化剂,忧心忡忡只会教会学生忧郁苦闷,指责偏见只会教会学生狭隘自卑。 教师要想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楷模, 首先要具备开放乐观的心态,不时调整自己,以最好的状态展现给学生。
二、外,提高形象魅力
外在形象给人以第一感官印象,而第一印象的好坏,常常影响我们对这个人善恶的判断。同样的,教师的外在形象直接影响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首先,外在形象体现在仪表上。一方面,当代的青少年对美有着强烈的追求,那些讲究仪表美,风度好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崇拜,学生们真诚希望自己的老师是美的使者,并且会因为拥有这么漂亮的老师而自豪。另一方面,老师对美的追求也反映了老师对生活得热爱,学生在爽心悦目快乐中感受并学习着老师对待生活积极的心态、蓬勃的向上精神。同时,良好的外在形象对学生是一种尊重,得体大方的美丽形象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审美观、色彩感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服饰应整洁、得体、典雅、美观;女教师也可以每天化淡妆,偶尔穿着新潮却又端庄的衣服上班,带着微笑精神愉悦地走进课堂,用自身的仪表向这些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诠释现代美的内涵。年轻老师外表生动、阳光、时尚,中年老师典雅、慈祥,青少年学生都会喜欢并且仰慕这些“生活滋润”的老师。而如果外表邋遢,精神萎靡的老师会给学生造成沉重、厌倦的不良情绪,不仅影响这门课程的学习,还会对学生的精神状态、人生观有不良影响。
再者, 外在形象体现在语言美上。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时,语言表达应该准确、鲜明、简洁、生动;语态应平实亲切、轻松自然,同时也可以适度地幽默风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教师幸运地具备优美的嗓音,学生更会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心情愉快,兴味盎然。这样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课堂语言能够载着知识像春雨一样自然无痕地流入学生的心田。相反的,如果教师是一副冷冰冰的说教面孔,枯燥的死板语言,喋喋不休的传教士表达,那学生肯定会厌倦不想听,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课下,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言辞热情、诚恳,这样就会拉近学生和老师的心灵,学生会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 。
最后, 外在形象体现在举止美上。教师的举止风度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教师举手投足应从容大方,走路时抬头挺胸,表现出朝气蓬勃和自信向上的精神。授课时要举止适度,生动但不失稳重:手势动作不能过多过频,也不可一点没有;板书有条不紊,不可忙中作乱。课下和学生交往谈笑,要热情而有分寸,与异性学生之间肢体接触讲究礼节,与同性学生也不宜勾肩搭背、举止随便,随和可亲中适当保持一点教师的威严。
总之,在很多时候,老师的作用是启蒙和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当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程度时,教师的“个人魅力”则成了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好与坏,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了。所以,老师要努力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清新悦目的形象,喜欢你学识渊博,上课时谈吐幽默生动;喜欢你处事公正,待人平和等等。而这些魅力都是相辅相成的,丰富知识,就可以丰富思想,就可以自信淡定、从容儒雅;在学习中反思自己就可以宽容大爱、与人为善。一个人的魅力要不断学习修炼,无论是人格修炼、学识修炼、言谈举止修炼,都得日日行之,坚持不懈。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永葆青春的“魅力教师”。
参考文献
[1] 周成平.《魅力教师的修炼》
作者简介:
刘秋满,女,汉族,山东郓城人,1979年8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现在湖北省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从事力学教育与研究工作。
刘晓芹,女,汉族,山东郓城人,1971年4月生,大学专科学历,小教一级教师,现在山东省郓城县郓城镇西张庄小学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