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技巧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1-05-14邹丽萍
邹丽萍
摘要: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行为技巧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以及有效对接,从而处理好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视角分析行为技巧对于高校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构建以行为技巧为主体的教学流程图,初步策划以行为技巧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方案,对今后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行为;行为技巧;课堂教学;应用
现代教育的发展,信息网络的兴起,多种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被忽视,人的最本性的需求被淡化,伴随着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互动越来越少,抵近凝固状态。冰在物理学意义上是一种状态,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种凝固状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凝固状态,就是破冰。打破师生间的僵化局面,形成师生良性互动的状态就是高校教学上的破冰之旅。
一、背景分析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品行素质的重要阵地。就我国大学4年学制而论,除教育实习,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毕业论文撰写或设计等内容外,其余大多教学计划都是通过师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但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新知识、新思维。
(一)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视角。学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步入高校,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日趋独立化。他们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不一定准确,思想上还不够成熟,进而会对其自身行为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新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发问来进行的。学生几乎没有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主动积极地学习一点东西。大学生不能深刻把握课堂教学以及学科开设的重要性,依靠主观印象和道听途说对课程性质妄下定论,不明确在大学课堂上能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个人的综合素养,缺乏课堂参与性,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缺乏主动性,被动接受知识。因而教师的授课风格尤为重要,一旦第一次课无法震撼学生的心灵,今后的教学将是非常困难的。
教师视角。教师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举足轻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主体,应当明确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而育人就不仅仅是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而是要重视课堂反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变化以及思想成长,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1]
(二)行为技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及渠道的多样化,当代大学生与以往高校大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其一,基础差异。文理分科带来的授课弊端。大学生的中学理论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些简单的概念问题直接跳过不讲,但仍有一些学生不懂,这样就很难跟上教师讲课的节奏,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进而退出课堂参与。其二,既定认知。社会是人生的另外一所大学,大学生在尚未步入大学校门之前,已经在社会中习得了一些知识,这些认知大多是听别人说的,未经自身实践证实。还有一些是来源于网络,在他们的头脑中对很多事物已有自己的判断,然而这些判断是片面的,不系统的,要纠正这些带有偏差的思想,比直接灌输新的知识,更具有难度。其三,实用主义。受当今市场经济不良思潮影响,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的具有功利性质,有用,我就学,没用,直接放弃。要引导学生明白,每一学科的开设都具有多角度的价值,破除当今社会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培养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其四,学而时忘之。要求教师善用行为技巧,不断总结回顾,结合学生课堂言行表现,联系课程内容做出点评。教师进行总结串讲后,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行自我总结。
二、理论支撑
有一种艺术能够点亮学生的心烛,那就是教育的艺术。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读懂了这句话,也就明白了教育艺术的核心——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如何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这就是教育艺术的主体——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技巧。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教授指出:“在教学方法上,永远有那么一种只能称之为艺术的部分,它是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摸索、反复试行才能获得的结果。不过,我们也可以事先判断出有哪些部分是能够加以分析说明并使之技术化的;然后以此为线索再去逐渐扩大这些足以构成人类共同财富的技术部分的比率,这也应该是完全可能的。”[2]
(一)概念导引。
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更能震撼人的心灵,行为的直观性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行为是一种立体的、多维的并通过体态神态进行信息传递的物质载体,是将抽象的思维直接转换为动态的感官形式,用来加强信息传递的整体印象和表意效果。
正像教育家加里宁说的那样:“教师每天都仿佛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十双精细的、敏感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像教师这样对年轻的心灵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该是精雕细刻,能经得起研磨推敲的,都应是科学的、有益的、高效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行为、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的。”[3]教师这种行为应该是优化的,最好是艺术的。
教学行为艺术是指教师参与教学,进行行为引导以及应对偶然事件以实现与学生良性互动并达到有效对接的能力。其特点是用高度个性化和个人化的方法来研究教学,这种艺术具体表现为一种认知,教与学是一种高创造性和极个性化的活动。
(二)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4]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活动,教学的信息传递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源,又都是信息的接收器。在教学系统的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存在两个子系统,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教师教的系统处于先导、预设地位。问题是可以预设的,学生反映是可以预测的,课堂效果是可以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可以提前配置出来的。学生学的系统处于反馈、生成地位。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师的引导行为予以配合,相互作用,形成教师系统与学生系统的互动运行。双系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行为技巧为主体的教学流程图如下图:
三、方案策划
“人的言语和身体的动作是一种复合的过程,在人际交流上,必须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有真正的了解和沟通”。[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总是要呈现给学生一种形象、一种姿态以及一些示范性的动作。这些身体姿态、动作构成了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就构成了行为技巧。它包括眼神、空间、手势、身姿和一些哑语、符号等其它动作,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我相信高等师范学校里,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没有这样的训练,我是想象不出来可能进行教师工作的。”[6]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人们往往对言语行为比较重视,师范教育中特别强调普通话的重要性,而对非言语行为的行为技巧往往重视不够。在没有进行过专门学习、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没有经过职业化处理,一般教师都会具有一些不良的或没有意义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培训尤为重要。
(一)眼神对接。
眼神与表情是最富表现力的形体语言,应该说是被人所公认的。正如孟子所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谅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列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7]《人体秘语》的作者莫里斯对人类的“眼睛”下了这样的定义——它直径大约2.5厘米,但却像是从石器时代以来就有的最复杂的电视摄影机。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角膜含有1.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
眼神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课堂调控手段,同时也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一个高效的教师常常懂得如何运用眼神来管理课堂。枪挑一线,左右加中间,后面压前面,控制全场。这样可以有效地扫视课堂死角,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与教师的目光实现对接,有被重视的感觉。教师在整个课堂授课中一定要注意眼神运用的范围、次数以及停留在某一方向的时间与间隔。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课堂掌控能力,以达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
(二)行为空间。
美国学者朱利·法思特把社交活动的个人空间分为四类:密切空间、人身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懂得各种距离的含义。人际距离越远,就越显得疏远和严肃;人际距离越近,就越显得亲近和随意。教师上大课(合堂课)时,与学生建立的是公共空间(4~8米);上小课时,是社交空间(1.5~2米);参加学生课堂讨论时,属于人身空间(60~90厘米);辅导学生做作业时,则建立起密切空间(20~60厘米)。不论在课堂内外,教师都应根据周围的具体人际关系调节自己的个人微观空间,以求创造完善和谐的育人效果。
师生距离既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空间距离,也包括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当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时,身体位置降低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也就拉近了,产生出一种亲切感。有时为了启动学生思考,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跟学生一起看讲台,这时教师似乎变成了学生,跟学生一起解答难题,这时,师生之间的亲切感最强烈,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的身边以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应当利用各种位置加强教学效果,并与学生建立起师生和朋友的双重关系。
(三)变音控音
发声、语音和语调的变化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音调和音色对于信息的传导起80%的作用。语言表达逆转的运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急话慢说,慢话急说;重话轻说,轻话重说;大话小说,小话大说。”梅拉比安教授的研究表明:“你的音调?——语调、响亮度和声音传送——在与人们不是面对面交谈时如打电话的时候,所占的可信度为84%。”[8]构成声音表达的四个元素是松弛、呼吸,发生控制和响亮度。每个元素都可以通过练习得以改变,从而提高发声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室,有话筒,要学会运用弱气息,吐声母,归韵母。掌握好发声的抑扬顿挫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节奏。
课堂中运用停顿能有效控制课堂授课节奏。要让停顿成为习惯。练习停顿并得到反馈,了解停顿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的自然性。停顿十分关键。宁断不乱,停顿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课堂。不说话的人永远影响说话的人。断在当断之处,句与句之间、重要名词术语概念前、提问之后必须停顿、结论前后停顿。
(四)手势示意
人际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主要渠道是有声语言。除此之外,手势的交际功能就是最显著的了。手势不但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而且当人不开口的时候,也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手势可分为有效手势和无效手势两种。前者是主体为了表达某个意思而做出来的,后者则是无意而为之,但它也能显示出主体的心理状态。这两种手势在课堂上都有所表现。教师应很好的了解和把握手势表示的意义,进而能够很好的以手势辅助教学,扬长避短。
有效手势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互动时,应广泛使用启动性手势,这是一种调动听者注意力、控制课堂气氛的手势。无效手势是指教师的无意识挥手,它是手势动作定型中一种随意摆动。说它随意,是因为它没有明确的表意目的,是说话中不由自主的一个语言伴随动作,它与教学意图相关性不大。这类无效手势,作为平时交往讲话,可以不必十分讲究,但作为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应该对这些无效手势进行限制,并做些手势调整。
四、结语
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掌握和运用好这门艺术需要教师智慧的巧妙运用。教学艺术的核心是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加里宁说过:“教育是一种困难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一次次成功的教学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学识才华以及正确教学方法的运用。教育是一门艺术,行为也是一种艺术,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应该成为一种艺术。将教师行为艺术引入课堂正是对教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137页。
[2] 大河内一男等著:曲臣等译:《教育学的理论问题》,转引自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5页。
[3] 程相韬编著:《教师行为艺术》,远方出版社 2005年版,第3页。
[4]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5] G.I.尼伦伯格,H.H.卡莱罗《怎样洞察别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页。
[6]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转引自邱国棵编:《马卡连柯论青少年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303页。
[7] 夏延章等译注:《四书今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页。
[8] (美) Bert Decker著:李军军,王哲译:《沟通的艺术:在日常工作中实现人际影响》,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