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实践与学生党员党性教育
2011-05-14黄丽娟骆大伟冯荷兰
黄丽娟 骆大伟 冯荷兰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和社会实践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党员党性教育的必要性、党性教育内容及社会实践对党性教育的途径三方面作了分析。
关键词: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社会实践
Social Practice and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Abstract: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Party member, party spirit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were studied. Mainly from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of party spirit education the necessity, content and the social practice of party spirit education three aspects to make the analysis.
Keywords: Student party members;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Social practice
一、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必要性
1、目前党员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中国网的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党员队伍近5年呈现出均衡发展、稳步上升的趋势。2010年全国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40.2%。近4年来,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均超过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1/3。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为251.2万人。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30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学生党支部已达20495个,在校大学生总数200.7万人,学生党员总数54.5万人,党员占直属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为27.2%。
目前从总体上看,学生党员队伍健康成长,党的观念明显增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各高校在注重发展党员数量的同时做大量工作,使党员的素质得到了保证,但是在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不强、先进思想缺乏、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一些主客观原因:如由于高校扩招,学生多、基数大,加上各高校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老师还同时还肩负着大量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他们整体上仍处于疲于应付日常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状态,对党建工作投入不足,工作不够及时、细致和深入等,存在着“先发展、再教育”的观念和做法。
2、党性教育对学生党员的意义
很多高校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时,制定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目标过高,往往在校期间是绝对无法完成的;二是要求共性化,没有针对青年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三是要求抽象化,难以实际操作。如,我们总是把党性教育的要求和目标表述为增强党的观念,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党性修养。这样表述一点也没有错,但明显地存在过高、过大、过于共性化、抽象化的问题,因此这样的党性教育对学生党员的实际意义并不明显,笔者在此探讨有效的党性教育对学生党员应该有如下意义:(1)不断地提高学生党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对党的基本知识要基本掌握,对党的历史要基本了解,对党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要基本懂得;(2)能够让他们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并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具体落实在学生党员身上,那学习是其主要任务。因此,学生党员必须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并且学业成绩优良一定要作为吸收新党员的硬性参考条件之一;(3)拓宽知识面,提高工作能力;(4)加强组织纪律性。
二、党性教育的内容
1、党性的内涵
李进在《青年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有效性问题探析》一文中指出,党性是党员长期地用政党的要求和标准严格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党员品行、党员人格。因此,党性当然地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也必然地由知、情、意、行构成。知,即个人对党的认知和认识;情,即个人对党的感情和情感;意,即个人的意志品质,个人党性的坚定性;行,即个人在人生和社会活动中对党的思想和主张的践行。党性构成的四因素存在怎样的内在关系?顺着知、情、意、行四因素的正链条方向看,他们的内在关系是:1、一个人对党的认识、认知是他的党性行为的心理和思想指导,是他党性形成的逻辑起点,是激发感情、造就意志、养成行为的前提和基础。2、一个人对党的感情是党性行为的心理和思想诱因、基本环节和必要条件。情感以认知、认识为理性前提,同时又是形成坚定意志和稳定行为的基础。3、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和党性的坚定性形成于他对党的认识和情感,是贯穿于党性行为始终的充分必要条件。4、一个人的长期、稳定的党性行为形成于他对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坚定性;同时,一个长期、稳定的党性行为又对其认识的提升、情感的激发、意志的坚定发生巨大的作用。可见,党性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2、党性教育内容的科学制定
党性教育的内容是不是科学,很关键的一条,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能否有效地为教育对象接收和内化。根据以上的党性构成要素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 党性教育的内容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会党员比较关心的问题上,如怎样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正确对待和解决好就业困惑;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问题、社会不公问题、腐败问题。另外,涉及到比较宏观上的问题有,对“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的比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怎样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
针对以上情况,那我们在制定党性教育内容的时候,就应该把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党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思想、党的领袖等细化为更具体、更简要的条目,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及新党员进行强化训练;结合政治课教学,要求他们比其他学生多学一点,学好一点;鉴于党性教育活动是一种更崇高的精神活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在进行认知学习的同时,尤其注意以情动人,注意联系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感情,焕发学生的政治热情。着力解决好党性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问题。党性教育不是纯粹传承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种侧重于引领价值、传递信仰、追求理想的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讨、交流、审视和批判,才能引发受教育者的情绪体验,才能真正接受这些知识、思想、理论和信仰并逐步内化为体现党性的情感和意志,外化为党性行为。因此,党性教育的全过程,必须解决好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唯如此,学生对党性教育活动才能发生兴趣,投入热情。联系大学生的实际,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大学生的集体生活,实际上是准社会生活。他们在这个准社会化团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和与异性相处及爱情问题,个人前途及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社会责任问题,等等。这些,几乎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是必须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党性教育活动,一定要紧紧扣住这些学生必须面对和关心的问题,展开有说服力的、入情入理的分析、讨论,引领他们追求道德、追求高尚、追求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是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党性教育。
三、社会实践对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途径
1、依托校内素质拓展社会活动实践平台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校园内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很大提高。校园内大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如针对一定时期的社会热点或学生党员近期关注的重大事件,由学校党总支牵头,各分院团组织协助举办,邀请相关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并在讲座后期举行讨论交流会,让学生党员可以互相交流思想,也可就某些疑惑之处请教专家。也可在学生干部培训或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渗透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或结合某些重要纪念日举办团日活动如党史竞赛、一二九学生论坛等。当然,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几乎被所有人接受和使用。在党性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建立红色网站,开辟党员之家、书记工作室,开展热点大家谈等网上互动谈心活动。
2、依托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应先走一步,在社会实践中起骨干作用。部分学生党员应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农村、厂矿、等进行社会调查,与工农群众交朋友中培养群众感情,在实地考察中熟悉社会,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在实践中培养和增强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同时也培育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先进性意识,学习意识和模范意识,可以激发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热情。也可深入社区、街道、工地、民工子弟学校等地方,去关心基层普通民众,奉献自己的爱心,加强与人交往的意识,学会用真心对待身边的人。总之要让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去进行角色体验,并将理论的信念外化为具体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陈兰萍.论大学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2] 佟亚辉.谈学生党员社会实践与学生党建工作[A]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 李进, 青年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有效性问题探析[A]. 前进杂志,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