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议论文教学
2011-05-14张凤梅
张凤梅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辩论说理为基本内容,晓人以理的文章体裁。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它占了初中课文的一定数量。议论文写作能力是衡量一名中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学生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尺。通过议论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社会和人生,训练辩驳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多数学生怕议论文。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不怕议论文、学好议论文呢?现将我在中学生议论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归纳出来,以求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初中议论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于初学者而言,议论文教学可以先就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和结构作明确的阐述,让学生对议论文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结合课本,让学生感知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认知,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再带着这些知识去学习课文,这样较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而且有助于巩固、强化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时可与相关写作知识结合,边讲边写,让学生对议论文有一种真切的体验,有了这种体验,对议论文来感悟、理解就会容易一些。
2、把握编排意图,明确单元学习重点,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根据语文版的教材编排,我们可以发现议论文阅读在每一单元中的要求侧重点是不同的,落实的训练点各有具体目标。教学前我们必须整体把握,心中有数。 初学者应落脚在论点和论据的把握上,一方面是弄清什么是论点论据,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课文能够把握各自的论点和论据,尤其要体会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论据为什么有说服力。
3、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议论文相对文学作品和其他文体,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主动、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让学生真正愉快地参与教学中来。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不能将学生置于配角之中。要通过各种方法(如故事引入、生活现象引入、设置情景讨论引入等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要看效果,必须让学生思维行动起来,参与进来,并通过积极内化,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应突出,就议论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注重以下几点:
(1)找论点,明核心。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论点。阅读是一个由整体到具体再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阅读议论文,把握住了论点,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怎么抓文章的论点?首先明确论点的常处位置:或文首、或篇末、或中间,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其次,明确辨析论点的方法:一看能否统摄全篇,如果是复杂的议论文切不可把某个分论点误作中心论点;二看表述形式,是否明确的判断,是否完整的句子,因为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有的文章没有把论点明确地表现出来,或者表述不是很集中,这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
(2)探思路,明结构。一般议论文,多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组成。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理清思路,明确结构特点。
(3)析论据,明类型。论点是靠论据来支撑的。辨析论据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清两类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是指事例、史实、数字等)和道理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名言以及科学原理等,有的只有道理分析)。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每个论据的作用,事实论据说服力强,胜于雄辩;用事实论据贵在确凿,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经典言论还具有权威性。另外,还要明确这些论据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还是证明分论点的。对于连续列举的几个事例论据,还应当分析它们排列的次序和叙例的详略。
(4)抓论证,明逻辑。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论证过程的分析,避免走进“论点+论据=议论文”的误区。理清全文的论证层次,如有中心论点,还要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看看作者如何在论证中选用典型而恰当的材料去证明论点,如何运用这些论据去扣住论点进行分析说理;同时要强调论证中的过渡语句,前后内容的自然衔接,让学生明白议论文思维的严密性,而不是论点和论据的简单相加。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弄清各句之间、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它们或并列、或总分、或层进、或对照的关系。以便把握作者的思路是如何推进的,以及这样推进的道理。
(5)品语言,明特点。指导学生品读文本,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虽然有的议论文的语言形象、生动,但由于议论文论述性的特点,决定了它语言的概括性、抽象性、准确性、严密性、鲜明性。正因此,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反复地品味。有的关键性语句,要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来理解。
(6)思迁移,重拓展。我们要把教材当学材,教读课文可以教师引导为主,引导学生感悟,指点学生阅读思考的方法,把握相关的规律,教会学生学习。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学习《最苦与最乐》,应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懒惰的智慧》重在情感、态度、价值现这个目标上下功夫,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果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会自己解读文本,就可以把一篇议论文很清晰地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抓准“中心论点”,分析段落的“中心句”,找出“论据”,明确各段“论证角度及方法”,理清“论证总体思路”,独立作出这些解读之后,再去做题,学生会觉得方向明确,不会被题目拖着走,不会被题目的变化所困扰。同时必须教会学生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不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于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至于失之偏颇,谬误丛生。这个时候,我们再教给学生一点纯粹用于答题的所谓“规律、技巧”,从形式上给学生一些可以遵循的模式,以利于其答题方向明确、分析到位、表述准确。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可以带着他们分析,答案是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因为只有自己反复推敲,反复锤炼,形成的东西才会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种运用不仅体现在阅读上,更体现在作文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初中学生世界观已初步形成,对事物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对于身边事,我们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其次要摘抄范文,其根本目的就是学习借鉴别人,从中积累经典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教学时,我们由教师选定要阅读和摘抄的文章,保证了文章的质量和文体的需求与难易程度。学生在训练中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位,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在欣赏评价中学习借鉴了别人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