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桑仪式的发展沿革之管见
2011-05-14泽翁拥忠
泽翁拥忠
摘 要:煨桑仪式具有净化空气、清除秽物之意,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中,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煨桑仪式也在逐步变化适应人们的需求。本文从原始本教、雍仲本教、佛本交融三个时期来分析煨桑仪式的发展,结合史料笔者认为原始本教时期基于环境、文化的影响煨桑仪式属于萌芽阶段,雍仲本教时期文字的使用,典籍著作记录,基本教义教规的影响煨桑仪式进入了发展阶段,佛教传入后,由于煨桑仪轨在民众中根深蒂固,故而将其载入佛教典籍使其处于延续阶段。
关键词:煨桑;三阶段;发展;沿革
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煨桑既有宗教仪式的神圣性,又具民俗活动的世俗性,是上至宫廷王府、下至百姓寒舍家喻户晓的一项仪式活动。煨桑在藏文术语中用等来表示,其意是祭祀烟火清除秽物、净化空气。有人认为桑就是由五谷杂粮等饮食类桑料烟火祭祀的方法;亦有人认为桑即是香供,起源于人们生活实践中,由印度传自藏区而较盛行的一种给仙界供奉香味的宗教仪轨。卡梅尔·桑木旦认为桑一词属于藏语的动词,具有通过香料的香味去净化空气、喷洒桑水清除秽物的意思。《藏汉大字典》释为: 祭祀的火烟,桑瓦( )一词属动词,具有清除、驱除、断除秽物之意,它既包括了烟供的部分又有食物类供奉祭祀之意。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从人类自身的进化到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逐步演绎的过程,宗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从生活实践中逐渐萌芽产生,也随着生活实践的变迁而随之消失,是人们在某个阶段的一种思想意识境界。早在西藏那曲、昌都卡诺等地出土的旧石器、新时期文物分析得出,早在五六千年前雪域高原就有了一定的生产技术,能够制作较粗糙的生产工具。通过对人类文明史的探索,得出人类文明史远远不止五六千年,桑仪规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起源于人类生活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部分,通过历史文化的变迁,人类文明的进步桑仪式的基本仪程依规、文化内涵亦随之而变化。以《藏史纲要》为蓝本将藏族宗教发展历程分为原始本教时期、雍仲本教时期、佛本融合时期三阶段,以此历史脉络为梳理顺序,梳理煨桑仪式在不同时代、不同宗教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
一、原始本教煨桑的萌芽时期
《藏史纲要》“自有人类在地球生活之时,原始人类在岁月的洗礼中遇到大自然带来的各类挫折、苦难(自然灾害)时,他们想想出了一种超人力的“鬼神”的存在,从而产生出来的敬神驱鬼等仪式的宗教活动,又叫垛尔本”。东嘎洛绒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中指出:“藏王聂赤赞普之前藏区盛行的宗教,是藏区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即叫垛尔本。它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之上产生,认为有地方神、家神、战神、舅神等各种不同神灵,需要再杀牛羊等牲畜来祭祀它们。那时人们将地震、洪水、雷劈、雪灾等自然灾害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做宗,这种超自然力量分为正义和邪恶,将正义面叫其神,邪恶面叫其鬼,将收集各类植物甘露进行煨桑,用五谷杂粮和各类动物血肉进行祭祀方法以求各方神灵的谅解”。《土官宗派源流》根据本教发展的历程分为垛尔本、恰本、居尔本三阶段,将藏地本土宗教未受其他宗教影响而发生改变的本教称其为垛尔本。藏民族的原始信仰阶段对世间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而决定了图腾崇拜的盛行,通过对一个文化群体与一个特定存在的事物相联系而产生的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原始宗教形式,自古以来藏民族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陵谷山石、草木河流等自然现象加以崇拜,并且常常把它们神圣化,由此而将世间的万事万物、时令气象等分化为各方圣神,有龙神、年神、赞神、家神、灶神、土地神、阳神、战神等。旦珍昂波在《藏族文化发展史》中将大自然崇拜囊括了龙、年、赞神和家神、灶神、土地等神灵的崇拜敬畏。
通过史料分析得出原始本教就是当人们生产资料、生活水平处于极度低下,人类文化发展处于萌芽状态时期的宗教,部分学者将这时期归为原始宗教时期,主要是由于人类无法抗拒自然界世间万物带来的自然性灾害如地震、雪灾、洪水等等灾害,认为是由山神、水神、土地神等各方神灵发怒而导致,于是乎在人们的心理逐渐就产生了山神、水神等等的神灵,为了能够使其各方神灵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就想出了一系列的祭祀仪式,通过煨桑、血肉祭、孩童祭、金银珠宝祭等献祭给各方神灵,其目的是将其神灵拟人化,认为将世间人们最心爱最珍贵的东西献祭就能宽得神灵的原谅,就能减少各类自然灾害。认为当人体的患病是由邪魔鬼怪发怒而引起,故而需用无数动物的血肉抛洒祭祀使其它们达到满足脱离疾病愈合。当人死时自己的衣服、首饰、珠宝等随尸体装入墓穴陪葬,根究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来来决定陪葬物品的多少,家境好的陪葬品贵重,家境贫寒的陪葬品种则较少,除此之外还要陪葬人或动物,根据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是陪葬人或者动物以及陪葬的数量规模。基于这样的一段历史背景煨桑仪式也是在此时开始萌芽形成的,最初的煨桑仪式形成是在原始氏族部落时期,男女分工明细,男主狩猎,每当男人们狩猎归来时女人及老少在村口迎接,并且用各类甘露植物煨桑以去除血腥味以及秽物,使其达到清洁无污。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记载道:“煨桑最初是部落里的男子们出征或狩猎回来,部落的首领、长者和妇女儿童,在寨子外面的郊野燃—堆柏树枝和香草,并不断向出征者身上洒水,用烟和水除掉因战争或其他原因染上的污秽之气”。通过分析得出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开始有了煨桑的习俗,当时煨桑的目的仅仅是除去秽物、腥气之意,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煨桑仪式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其目的也不仅仅是停留在祛除秽物、腥气之意上了,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随着人们欲望的变迁煨桑仪式也逐步变成了俗民和神圣之间的一种等价交换的一种形式,当人们有什么需求、诱惑等时人们则会用以煨桑的的方式祈求神灵使其仙灵,达到他的需求满足等等。笔者认为在原始本教对世间事物的认识还处于较低谷状态,对世间很多现象无法用原始本教知识做一解答而促使人们正处于世间现象的崇拜以及世间物质的图腾之时在人们意识中产生了一系列超自然现象神灵鬼怪的称呼,人们便学会了用祈求、和解、讨好等的方法,促使各方神灵鬼怪保佑,于是乎煨桑祭祀仪式从这一时期开始萌芽产生了。
二、雍仲本教煨桑的发展时期
登巴辛饶米沃且( )在前人先贤们的研究基础之上,创意出了具有系统理论体系的宗教雍仲本教,发明创造文字将前人口碑传承的宗教仪式、医学等等众多文化载入典籍,从此藏民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和典籍。萨迦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中道:“布德共杰时期雍仲本教开始产生,本教始祖登巴辛饶米沃且出生于波斯沃莫隆仁,从象雄语将八大康钦等所有本教经典翻译,促使发扬光大,将本教叫法弘扬整个藏区。本教教义理论分为九大类,因本四类,果本五类”。《红史》道:“直贡赞普和布德共杰在位之时出现了本教的仲蒂乌本,并开始农耕种地、熔炼金银,修建桥梁”。《 东嘎洛绒赤列论文集》p167中道:“象雄地区是藏区藏传佛教未传入之前一千年左右是本教十分兴盛的地方,藏文化的一部分是源自象雄古文明,和象雄文明有着紧密地联系。”文字的发明创作,藏文化告别了口碑传承的模式,通过本教高僧贤德们的努力搜集口碑传承的煨桑仪式仪轨,系统的编纂和整理先后整理出了一大批本教典籍,其中包括宗教、历史、医学等典籍。问世较早的本教典籍斯巴皆夺》道:“妖本肉祭法,辛饶有何喜?遍布及根除,白粮垛玛供,若夹血肉祭,忏悔向辛饶。魔本血祭法,辛饶有何喜?邪魔及根除,白粮酒供奉,若要夹血祭,忏悔向辛饶。”在辛饶米沃且创建雍仲本教教义教规之前本教从原始阶段逐步发展而来,由此而分为魔本、妖本等种类,那时人们的心理更多的是对超自然力量的畏惧,感觉具有神圣性。从而将其人类最上好的食物,最珍贵的东西上供神灵。于是乎出现了血祭、肉祭,乃至于有些地区还要将孩童祭祀给水神或火神等一些列比较荒唐的祭祀方式也就在原始本教时期开始萌芽了。然而在辛饶米沃且雍仲本教的创建之下,将废除了原始本教的血肉祭祀、孩童祭祀等祭祀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由以白粮(凡是白颜色的各类粮食即可)及其白粮酒(各类白颜色的粮食酿制成的白酒)来祭祀山神等各方神圣的新仪式。
原始本教时期由于没有文字记录,煨桑仪式等各类宗教仪式、藏文化等通过口碑传承的方式延续下来,到了雍仲本教时期发明创造了文字,搜集整理将其系统的记录下来为后人所传。煨桑仪式的仪程、煨桑的送祝词等的文字记载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发展,时间流逝伴随着煨桑文化亦随之而发展,到了中后期时煨桑仪式发展到盛兴。在文字创造的基础之上将其煨桑仪式记载下来,同时编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煨桑颂词,促使煨桑仪式开始走向了发展阶段。
三、佛本交融煨桑的延续时期
托托日年赞之时天降神物的事件通过藏学研究者们分析出不得出的结论是由印度传教士到藏区传播藏传佛教,带来部分佛教经典著作和佛塔,因语言障碍没法与藏区百姓交流,从而终结了此次到吐蕃的传教经历,当他们把佛经和佛塔两种佛教必需品留在吐蕃后,世人觉察到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宝贝,故称其为“神物”。到了松赞干布时期,在赞普的支持下大力扶持佛教,先后派遣众多学者前往印度修习佛法,同时也从印度聘请众多高僧贤德前来吐蕃弘传佛法。此时由于本教文化在吐蕃民众之中根深蒂固,需要一种新型外来文化的传入或者侵润在吐蕃民众中受到一定的阻碍,首先从原始本教时期的图腾崇拜,祭祀神灵等的仪式行为已在吐蕃民众中根深蒂固,佛教传入时佛本之间发生着一系列的冲突。佛教在吐蕃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受到本教亲信派的大力排斥、反对,同时亦惹怒了吐蕃各界本教神灵,从而出现了雷击红宫、洪水淹没旁塘草原、大规模发生瘟疫等的自然灾害,导致了亲信本教派对佛教更加排斥而没法继续传法,随后藏王派大臣前往乌杖国邀请莲花生白马桑巴瓦大师前来藏地弘法,在到吐蕃途中一路降妖除魔,降服了雅拉香波神山在内的藏区诸多山神,继续弘扬佛教知识的同时依据吐蕃群众百姓的希望意愿将本教的煨桑、招魂、招福等部分仪式仪轨纳入佛教典籍进行伏藏,促使其这一系列的仪式仪轨能够延续至今。煨桑仪式在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之下分化而产生出了携带使用方便的藏香、熏香,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是煨桑仪式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红史.蔡巴贡嘎多杰.民族出版社
[2]南卡罗布文集.南卡罗布.中国藏学出版社
[3]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东噶罗绒赤列.藏学出版社
[4]卡梅桑木旦文集.卡梅尔桑木旦.民族出版社
[5]藏史纲要.土登彭措.四川民族出版社
[6]藏族文化发展史.丹珍昂波.甘肃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