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职ESP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1-05-14文平

卷宗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教师学生

摘要:ESP作为本世纪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关注。本文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论述了高职ESP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在ESP教学中建立共生共存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可用的建议以改善当前ESP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主体间性;ESP教学模式;教师;学生

引言

在教学活动中,有关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界谈论的热点。从“教师中心论”到 “双主体”的提出,再到“主体间性”概念的引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今,主体间性思想在教育领域已经受到关注,并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大分支,在以培养业务交际能力为目的的高职ESP教学中,更需要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

1. ESP及主题间性概念的界定

简单地说专门用途英语是某种特定职业以及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英语,它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均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不但涉及语言和语言学知识,还涉及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一定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Peter Strevens(1998)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的4个基本特征: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的需要;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词汇和语法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主体间性是在当代哲学中突显出来的一个理论范畴。它是胡塞尔在先验哲学的基点上开创的一个哲学的新视域。它是对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互相平等、互相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其主要特点有:(1)主体间性客观地存在于各主体之间,承认双主体或多主体;(2)主体间性强调各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体现主主关系与主客关系的融合;(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合理发挥的规约;(4)主体间性与交往、语言密切相关。

2. ESP教学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传统的ESP教学模式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而在我国传统的ESP英语教学一味强调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对人的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操作来看,由于高职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教师几乎主宰一切;课堂上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频率很低。教学互动不够,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方式缺乏新意。这些现象,造成了ESP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自然缺失。

目前,在国外诸多教学流派和前沿教学理念的影响及冲击下,我国许多高职院针对这种现象开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在ESP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符合主体性教育的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但现在的教学模式似乎过分强调学生主体,而忽略了教师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教学改革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但不应该以淡化或否认教师的功能来实现。对于主体间性问题的思考给我们在ESP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

3. 主体间性视角下高职ESP教学模式的构建

科学的ESP教学模式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人本性。ESP教学中,师生的交往活动必须从人的自身发展出发,在交往中,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2)平等性。ESP教学中,每一个教育主体都有平等的地位,并且都享有充分表达情感、观点,进行辩护、解释的均等机会。(3)交互性。ESP教学中,师生间以对话的形式在思想、知识等方面进行互相交流。(4)发展性。ESP教学中,师生本着发展的眼光,不断地对旧有的专业知识进行打碎、重构,不断地超越以往知识,一方带动另一方发展。(5)主动性。ESP教学活动中交往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应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进行交往。

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ESP教学模式,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来着手:

3.1 课前

ESP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任务型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协助者;教材是学生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认知工具。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渠道进行预习,如查阅相关专业文献,设置相应的模拟情境,操练,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3.2 课中

良好的教学气氛对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学习误区,与学生们建立一种自然、友好、融洽的交流关系,对一些性格内向、羞于启齿或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多加引导鼓励和赞扬。(1)导入。这个环节是利用适当的教学资源,在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专业英语知识,导入新的教学内容,唤起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2)学习与思考。学生学习本课的专业英语的重点内容(专业英语词,惯用句型在交际中的运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的办法,学好专业英语的基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实践活动。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设置模拟情境,或看真实活动景的录像、图片,进行双人交流、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竞赛等。在创设情景,互动交流的活动中,鼓励每个学生在自由而有序的气氛中运用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大胆地交谈表演,使其交际能力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参与意识。(4)活动评价。改变以往评价教师包办的格局,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不仅评价知识与技能,也要情感、文化、策略等方面做出评价,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5)作业布置。布置小组课前任务,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结合学生的专业、岗位给予适量的任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铺设新旧语言知识相联结的“桥梁”,巩固课内知识,把教学延伸到课外。

3.3 课后

教师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记录学生在模拟真实情景的活动和交流中的薄弱环和ESP专业知识的欠缺,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措施;学生检查知识理解、掌握运用的情况,以便及时巩固知识、纠正不足,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课后教师更应主动引导、启发、鼓励、激励学生更多地进行主体间的交往,以便能扩大主体间的互相了解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并最终达到教育目的。英语教师应努力把英语学习变成让学生运用英语去发展人际交往,促进人际间的沟通、理解和友谊的过程。

结语:

师生关系的正确走向是探索ESP教学模式的一个新的突破口。ESP教改中,能有更多的声音关注师生关系的正确走向,以及教师的角色该如何转换,才能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ESP教改实现进一步的成功,从而使ESP教学能够适应目前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华.ESP教学中的专业需求与学生需求分析与整合[J].科教园地,2008,(11).

[2] 程世禄、张国扬.《ESP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4] 胡塞尔.《胡塞尔选集》倪粱康选编[M].上海:三联书店,1997.

[5] 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4) 作者简介:

文平,讲师,任教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生写话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