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影响的研究
2011-05-14陈晨
摘 要:现在社会对人才的使用正更多地体现在对其综合素质的重视上,而音乐是从心理和生理对学生进行是潜移默化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下,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越来越多的展开。
关键词:音乐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我国各项事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艰巨。相应对人才的使用和期望转移到了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上。我国高校的教育事业也因此迎来新的变革和发展,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发表: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1],表明了音乐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并涉及的因素较多,本文以此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条:
一、音乐教育与综合素质
音乐是“能打动听觉,更能打动心灵”的教育。大学生们面临升学、就业、经济、情感、人际关系等压力,由于人生观和处理不当等常会导致心理异常甚至是精神失常。一项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心理问题,而全国13亿人口的平均数为10%。现在各大高校中,几乎每年都有3~5名大学生因心理疾病或退学或住院治疗。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大大改善这种情况。
音乐是以节奏, 旋律 ,合声 ,音色为要素以一种艺术的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符号,以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进行有目的情感表达,以达到寓教于乐,净化心灵的效果。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2]”。因此音乐教育是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技能和理论培训,还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美育活动。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3],从教育学的角度可以概括为身、心两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等要素和品质;对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偏重的,各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其本身又是动态的、不断加强的过程。通过学习和锻炼,会获得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全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与学生身心健康的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一个人的健康体质、身体活动能力等。心理素质从心理学角度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易经云:安身方可立命。但现实情况是我们看到很多社会精英英年早逝,一份调查显示北大、清华的教授50多岁是死亡的高峰期,近年又不断传出不少华为员工过劳死,身体过度透支带来的死亡,让国家、行业、家庭都受到了损失,这个遗憾太大了!前面我们提到大学生的心理异常者高于普通人群是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由此导致的退学、自杀和异常行为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音乐治疗在1940年美国卡萨斯大学正式成为学科,现已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边缘学科,在美国有近80多所大学设有音乐治疗专业,并有4000名国家音乐治疗师工作在各大医院。
科学实践证明:当悦耳的音乐传人大脑后,能影响大脑某些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改善大脑皮层功能;优美的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能对人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能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从而有益身心健康。一些由内脏病变导致的身体疾病也会得到康复。
三、实施音乐教育与智力素质
过去我们认为科学与音乐是无关的,然而从一些科学家传记中我们发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如爱因斯坦本人是一个很优秀的小提琴手,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是地质学家李四光谱写的,钱学森也说过:“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我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提到2000年访问爱尔兰时的一件事。当时爱尔兰是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出口国之一。当他参观考察主要以培养软件人才著称的利默里克大学时,发现该大学和其政府都在大力推广音乐,因为学理工科的人,特别是软件人才,只有逻辑思维是不够的,还应当有形象和创意的思维能力,音乐正可以弥补后者的不足。
还有一件是1994年李岚清会见香港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访京团时,得知汇丰银行在招聘新职员时,不但招收金融、经济、信息等方面的人才,还招聘学音乐、艺术的。因为学这些专业的人艺术想象力和审美直觉能力很强,有创意能力,如果再加以金融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有可能成为很好的金融家。这一点让李岚清副总理印象深刻。
现代神经学发现:人的大脑分左右两部分,左脑主管逻辑思维,被称为“科学脑”;右脑主管形象思维,被称为“音乐脑”。 音乐能改善大脑功能,协调大脑平衡发展,从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用音乐开发智力在我国应用较早,如婴儿胎教在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是从周文王开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另外,音乐教育中器乐演奏可以通过手、脑、眼、耳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神经系统得到锻炼,从而让大脑更聪慧,使想象力、创造力、反应力、记忆力等提高。
四、音乐教育对学非智力因素和德育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即情商,情商是认识管理自己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智力的发挥受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从古到今,凡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往往智商、情商都超乎寻常。情商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情感、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等,而且可以让智商发挥更大的效应。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根据这点,我们就会明白古往今来很多有才的人,为何总是怀才不遇多灾多难了。
因此,想成大事者,在才智过人的同时,砺炼情商显得非常重要。我国古代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都是告诫世人要砺炼情商。
心理学研究显示,音乐既表现情感又表现思想能影响人格,情感培养对人格成长至关重要,而音乐包容了人的情感的各个方面,音乐能超越意识直接作用于潜意识,使人产生高尚的、正义的、坚强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自信和力量。因此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好帮手,有助于协调身心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五育”当中,德育为首。儒家圣贤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运用音乐的美感来感染人、教育人,也就是德育教育。音乐是感情宣泄见长得艺术,它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地发挥德育的作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的品质优秀,精神崇高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建设社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并形成自觉地道德信念。
总之音乐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特殊的催化作用,不是其他学科能够替代的。深入研究音乐教育的作用,使人才发展全面过硬是时代的呼唤。
参考文献
[1]《人民音乐》1998年03期
[2]贝尼特·雷默.美国.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
[3]《综合素质》赫勒著,邵蕙 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1 第一版
作者简介:
陈晨,女,河南经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