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治觉悟是高校推行准军事化管理的首要任务
2011-05-14吴克勤
摘 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军训并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对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其它任何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应将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放在首位。因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需要在军训以及准军事化管理这一特殊锻炼形式中净化思想、提高觉悟;整个大学阶段学习任务的完成,更要以启发并提高参训和进入准军事化管理的学生们高度的政治觉悟为保证。
关键词:高校军事化管理;政治觉悟;首要任务
在当今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使我们的高校真正成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这是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话题。笔者以为,就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模式而言,对大学生开展军训并一定程度地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不失为一个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措施。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全国高等院校开展的大学生军事训练以及一些院校推行的准军事化管理,不仅在促进大学的校风建设和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方面起到了其它任何形式均难以替代的作用,而且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各类专业人才和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方面也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应该说,这是一件具有高度战略意义和值得不断强化并继续推行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将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政治的觉悟,培养政治上合格的专门人才放在高校开展军训并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工作的首要目的和任务去认识和实现。
一、“抱大的一代”需要通过军训和一定程度的准军事化管理这一特殊形式的锻炼来净化思想、提高觉悟。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外敌对势力不死的“亡我之心”;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企图渗透和颠覆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的战略图谋;不能不看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多元化社会思潮的侵袭对青年一代的腐蚀这一客观现实。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必将长期地存在。其焦点无疑将集中在青年一代的身上。曾经的苏东剧变以及发生在我国89年的那场政治风波的现实告诉我们,高校一定要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放在首位,要努力培养出任何时候都能自觉地忠于党、忠于人民,时刻把祖国利益放在高于一切地位的政治上合格的人才,这关系到党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能否实现。
大学时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重任将历史地落在年轻一代的肩上。他们的政治觉悟、知识水平、国防观念如何,都将直接影响到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当代大学生均以九零后的青年人为主体,他们生长于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时期,是新时期的同龄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子女,从那样的小学,读到那样的中学,又进入高等学府,他们成为了同伴中的佼佼者,可谓“抱大的一代”,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可贵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强调自我而忽视为人民服务,喜欢空谈而忽视实际行动,渴望成才而忽视艰苦奋斗,思想开放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等弱点。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又一定程度地培养和滋长了他们的娇、骄、弱、懒、散等不良习惯。所有这些都使他们距离“政治上合格”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需要依靠启发和提高其政治觉悟来不断地弥补。然而,培养政治上合格的人才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十分细致的系统工程,就开展军事训练并推行准军事化管理而言,其在启发和提高学生政治觉悟方面有着较之其它任何教育形式所特有的优势并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通过开展军事训练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以突出人民军队宗旨、任务、军史和优良传统作风的学习,可强化对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人民解放军作为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坚强柱石,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革命军队。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成长史及其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和宣传,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说服力很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方式。以人民军队成长的历程来生动地证明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重要性,对于提高青年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在开展军事训练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加强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军史的教学和灌输这一环节,加深青年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使其成为一种自觉。实践中,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播放电视专题片、邀革命前辈和英模人物进行先进事迹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使他们在特定环境的氛围中接受难忘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觉悟,也可以在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过程中适时组织穿插一些专题讨论:比如“为什么当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泛滥时,社会上的青年一度思想模糊以至混乱之际,军队却保持着政治上的坚定?”、“为什么当包括我们的一些大学生在内,很多人热衷于宣扬个人价值,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军队里却在深入地开展着‘亏了我一个人,幸福十亿人等‘奉献是军人之责任的活动?”等等。在启发学生们加深对人民军队的认识过程中坚定自己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其次,通过开展军事训练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以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要看到,艰苦奋斗精神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样重要,没有艰苦奋斗这种精神的激励,人就会丧失信心、缺乏前进的动力,就会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止步不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国家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艰苦奋斗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所以应该在开展军训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过程中始终抓住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为主题的灌输,启发参训学生自省人生观、苦乐观,树立并强化以民族大局为重,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思想,确立奋发图强的决心和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锻炼成长。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当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真正扎根于灵魂深处,才能使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他们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扎根、去工作、去奉献;才能使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思想稳定,保持清正廉洁。
第三,通过开展军事训练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以突出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可加强对大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的塑就。人民军队是人才辈出的大摇蓝,革命队伍促人成才的因素很多,但严格的纪律锤炼是一个重要方面。纪律,从一定意思上说是一种“力”——克敌制胜的战斗力、内部团结的凝聚力、防止思想侵蚀的抵抗力。这就充分证明,纪律是成才的保障,政治上的合格反映在行为上,首先就必须要有严格的“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人民”的组织纪律观念。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是加强青年学生纪律观念的不可多得的机会。无论是集中训练抑或日常管理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体察人民军队指战员们正是通过这种严格纪律环境的锻炼,才使自觉遵守纪律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格。抓住并利用这个机会,能使初入大学校门的青年们很好地改掉稀拉、散漫的生活习惯,初步养成守纪律的好作风。军事训练和准军事化管理的过程,通过着重于“一日生活制度化”等规范性教育和要求,作为一种潜意识的形成,可以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储存一辈子,这对他们未来无论是继续读书深造,或进入工作岗位,走正确的人生道路,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关键问题在于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们如何苦于心计,通过各种方法去强化这种种“力”的作用,使之能够即使在军训结束和完成准军事化管理过程的情况下也能不断地自觉保持和延伸下去。当然,这也是一个牵涉到如何提高和巩固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成果的问题,笔者将另作它论。
二、军事训练和准军事化管理任务的完成,要以能够有效启发参训学生高度的政治觉悟为保证。
如果说从国际斗争的宏观角度而言,需要我们从培养政治上合格的人才出发,注意在军训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中将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放在首位,那么,就完成军训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任务的本身而言,同样需要我们把政治教育、启发觉悟放在整个工作过程的首位。强调这一点,就是在实施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军训和军事化管理目的、意义、思想作风、组织能力、意志品德的教育。纵观高校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从其形式到内容,从标准到要求,都近乎于部队新兵连的集训和管理。其最大特点是“苦”和“严”,无论在赤日炎炎、骄阳似火的集中训练状态下,抑或严格条件下的“一日生活制度化”,所有这些对于在相对优越生活条件下长大的小青年来说无疑是一个严格的考验。如若不注重通过一定的形式去灌输正确的参训目的和启发出高昂的思想觉悟,要想顺利完成艰苦的军训任务和实现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并达到预定的教学和管理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们应从积极的引导入手,通过抓住“三个环节”,着力解决“三个问题”。
所谓“三个环节”是指根据参训学生在军训和后继的准军事化管理之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规律,有的放矢地做好启发教育。实践中的观察显示,新生在入学和开训初期,经过宣传鼓动后,决心大、干劲足,穿上军装、扛起枪,感到既新鲜又神气,因而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到了中期训练的紧张阶段,往往会因枯燥的队列动作和单调的操枪瞄准而感到乏味,因单兵战术训练中摸爬滚打,日晒雨淋而感到疲劳,因训练成绩不佳而感到苦闷等等。尤其是随着军训结束并将进入日常而又漫长的准军事化管理阶段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易于产生畏难情绪,惧怕军营式的严格管理而向往并羡慕无拘无束的常规生活。针对这些训练和管理中的思想发展规律,应该通过一系列必要和有效的措施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丰富多彩的“一日生活制度化”的全过程中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细致工作,少不了耐心的说服的积极的引导。具体做法可以组织学生看军事题材的电影和录像,进行军事知识竞赛、开展体育活动,也可组织文艺晚会、唱革命歌曲,请部队教官用现身说法讲新兵连的体验等,使他们在课余休息和娱乐中,受到健康有益的教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然而,所有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引导学生把对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的好奇心转变成一种责任感。通常,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对于青年大学生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渴望通过军训掌握一些军事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准军事化管理得到对自身意志的磨练和素质的增强。然而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好奇心理和初级的浮浅认识,由此产生的激情是难以持久的。当艰苦的军事训练和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生活的面纱一旦揭开后,神秘感就会荡然无存,热情就会随之冷却或凝固。所以,在军训期间和准军事化管理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要注意把教育抓在前面,把道理讲在前面。及时将学生们的好奇心有效地转变成一种责任心,进而使他们在整个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政治热情。
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崇文与尚武的关系。长期的和平年代生活使当下的青年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文化知识学习,轻视军事知识学习的倾向。在他们看来,习武是不务正业,学文才是本份,平静安逸的生活使不少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忧患意识,有的学生还认为开展军训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会影响自己的学业甚至个性发展。如果这个认识不解决,就难以提高学生在军训和整个准军事化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并且会成为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顺利实施的巨大障碍。为此,应有针对性地开导学生,帮他们树立“国虽强,忘战必危”的国防意识,引导学生,帮他们确立履行公民的国防义务和国防责任。要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和掌握现代化战争的高科技性,懂得参加军训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不但是为承担未来战争所赋予的使命而学本领、打基础,而且处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被打破,正在越来越广泛的范围内相互渗透,通过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培养严格的纪律观念,坚忍不拔的意志,雷厉风行的作风的同时掌握一点战争史和战略、战术知识更是对促进目前学业的完成,完善知识结构,成就将来事业的一个十分难得和有益的机会。以此促使他们明白:重文轻武的认识是短视的、片面的,从而自觉、主动地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军训和难得的准军事化管理中去。
三是通过“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实现“教育人、帮助人、培养人”。青年学生平时缺少艰苦锻炼,相对娇嫩,对军训强度和准军事化管理的严格程度的承受能力较差,克服困难的意志较为薄弱。为此,应多进行一些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作风的教育、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鼓励他们学英雄、立壮志,做好克服困难和经受艰苦锻炼考验的思想准备。既然是准军事化管理,就应该把人民解放军部队思想管理、生活管理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生动地移植到大学校园之中。作为组训部门和日常管理部门及其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不同角度出发共同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这一终极目标自觉开展工作。在训练和管理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注意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体现劳逸结合;要重视做好后勤保障,尽量调节好伙食,从生活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要注意树立正面典型,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参训态度积极认真、成绩优良的学生,同时也要注意关心那些在训练和管理中表现和成绩不佳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在条件许可时,尽量为他们“开小灶”补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跟上步伐。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说穿了就是要多一点关心、爱护和帮助,少一点求全责备,把思想政治工作中“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行之有效方法的贯穿于军训和准军事化管理工作的始终,以达到“教育人、帮助人、培养人”的目的。
开展军训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围绕着全过程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需要通过学校党、政、工、团各级各部门的广泛重视和普遍投入,形成一个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按照准军事化管理的体制设立各级党政管理机构和部门并配备各级干部尤其要强化和选配好政工干部,这对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军训以及准军事化管理的成果,保持和发扬准军事化管理这一特殊模式中营造和培养出来的良好风气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综上所述,开展军事训练尤其是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和有效之模式。在此过程中,需要我们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注重发扬我党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和传统,将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视为首要任务,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作者简介:
吴克勤,男,1954年出生,江苏苏州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高级政工师,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员、浙江省高校思政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共运、高校党建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海口经济学院思政理论教学部主任。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性项目 (Hjsd2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