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
2011-05-14
近几年,媒体很愿意替中国富豪们炫富。近一段时间,又是热闹非凡,高潮迭起。电视上说,中国人在欧洲牛极了,现在可以开出大单,给一些国家“救市”。中国游客更不含糊,走到哪里,哪里商店就火得不得了,紧急找些华语导购人员,怎么也不够用。据说中国人买东西就像商店不要钱,一把一把地往购物车里装,连挑都不挑。手表要最贵的,珠宝要最好的。自己要用,亲朋要送,小蜜和政界的朋友更是不能忽略,所以必须成批的买才够分。
在英国,出现了“北京镑”的说法。“北京镑”这个新词语一出来,把中国人乐得合不拢嘴:如今中国人牛×大发啦!听见没有,“北京镑”啊!在文物、字画的拍卖场上,中国人也是独领风骚,什么都要买,什么贵买什么,牌子一举到底,志在必得。古代书画家的几个字,几块石头,几棵树,都闹到几亿元的价位,那牛劲,很像当年泡沫年代的日本人。例子不用多举,结论没有争议:中国人烧包烧的,地球都有点装不下了。
可是,普通中国人抿着嘴跟媒体起完了哄,冷静下来一想:不对呀,这里有咱们穷哥们儿什么事儿啊?人家那些富豪很牛,很有钱,走遍全世界,买遍全世界;你住在蜗居里头,整日心惊肉跳地看着房价、菜价“噌噌”地往上蹿,连必须买的日用品也要精打细算,生怕超了支。
媒体宣传富豪在外国摆阔,你跟着瞎起什么劲?富豪有钱跟你有什么关系?报纸上说,中国富豪中千万富翁每年要消费一百九十万元,亿万富翁每年消费二百五十万元。穷人怎么算计都替他愁得慌,这些钱怎么才能花出去!其实人家不犯愁。换一辆豪华轿车要多少钱?一二百万元能够么?每月要打高尔夫球数次,高级会所消遣数次,跟政界吃饭拼感情若干次,等等。咱草根参加个婚礼,掏个三头二百的,就觉得大出血了,占了退休金的几分之一。人家富翁几百块能拿出手么?每年只花个几百万,还是很俭省的。
东北人管“见别人家日子好过就嫉妒”叫做“见不得人家的粥碗里绷皮”。“绷皮”是因为粥稠,上面一凉,就凝了厚厚一层皮,用筷子能夹起来。这就是好日子了。咱不是见不得“人家的粥碗里绷皮”的人。人家有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咱没资格说三道四。但咱有时候也很没出息,动不动就想搞搞穷富对比,对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偏离了光辉的社会主义宗旨,有点痛苦。电视上总在说,要让老百姓尝到改革开放的实惠。如果看“北京镑”之类的新闻,那实惠大了去了。但那都是少数人的实惠,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受益,对大量房奴、车奴和欲当房奴、车奴而不得的人,不要说到西方旅游、抢购奢侈品,就连每天菜价的波动都牵动着血压计的水银柱。看着富翁们的疯狂购物,百姓心里能平衡么?媒体喋喋不休地老宣传富翁们的冲天牛气,是不是有点较劲,有点搓火?搓火搓出了火苗子,贫富之间能和谐么?
媒体这么搞,负面效果太多。领导同志看了,会觉得全国人民都富得流油了,改革开放大功告成了,又该多收点什么税了;日本人看了,会觉得中国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了,要加紧跟美国和韩国的军事联盟,看住中国;美国人看了,会觉得中国不能不防了,军备还得加强,那几艘航母都放在西太平洋吧;联合国看了,会觉得中国的会费收得太少了,下次开会说什么也得涨点……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钱来得容易,花着就不心疼。在社会风气不正、官商勾结牟利已成为常态的今天,人们对一些富翁海量消费的钱是如何赚来的,是很有些合理推导和想象的。你笼统地批判“仇富心态”如何的不对,努力端正大家对富翁的态度,恐怕是扬汤止沸,白费劲。
【原载2011年3月8日《羊城晚报·花地》】
题图 / 炫富 / 王成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