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伦宝:免费教育的“穷县”逻辑

2011-05-14韩永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48期
关键词:新闻周刊学费免费

韩永

1981年至2011年,30年间,陈伦宝圆了一个梦。

1981年,19岁的他从陕西安康市的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白河县下面的一个乡村小学教书。报到那天,他看到了几间摇摇欲坠、用木柱勉强支撑的教室,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上。

后来,他随校长翻山越岭,去乡政府汇报险情。苦等了3天,乡长却避而不见。

危房最终垮在了夜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农村教育所面临的窘困,却深深铬印在陈伦宝的心中,挥之不去。

30年后的2011年,宁陕县免除幼儿园的学费。此前两年,该县免除了高中学费。至此,该县在中国的贫困地区,率先实现了15年义务教育,比国家的义务教育期间扩大了6年。

该县的县委书记,就是30年前的乡村教师陈伦宝。

从“营养计划”开始

位于秦岭南麓的宁陕县,贫困总是触手可及。

2006年初冬,时任宁陕县县长的陈伦宝,到一个乡镇小学调研。晚饭后散步,发现学校的寄宿生早早就上床睡觉了。校长说,这是为了怕学生们挨饿。因为贫困,这些孩子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12点吃一顿,下午5点吃一顿。由于晚饭吃得早,而且特别清淡,为了避免受饿,就让孩子们早早上床睡觉。

陈伦宝深受触动,“从下午饭到第二天中午饭,相隔近20个小时。孩子们是饿着肚子学习呀。”

回去后,陈伦宝马上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压缩其他支出,安排专门预算,启动“营养计划”,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住宿生,按照初中生每人每天2.5元、小学生每人每天2元的标准,政府向学校拨款,由学校向寄宿学生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这是宁陕教育最早的“免费”。虽然它不像免除学费那样引人关注,但在这个贫困的山区,这点伙食费与学费一样,都有可能成为压在家长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该县城关镇一位辍学孩子的妈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儿子在高二时,有一回向父母要伙食费,父亲让他扛一袋粮食去卖,儿子觉得无地自容,就此辍学。

“营养计划”后来在陕西全省推广,称为“蛋奶工程”。

“营养计划”的对象,原来只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前班学生不在计划之内。这就出现了“大孩子在吃、小孩子在看”的现象。陈伦宝让财政局算了个账,感觉可以承受,就把学前班的学生也纳入到“营养计划”之中。

陈伦宝说,宁陕的免费教育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建立在财政能够负担的前提下“步步为营”。“财力好了,就办一件。再好了,就再办一件。这个要谨慎。因为你不是办一年就不办了,而是要一直办下去,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能力。”

后来,初中生的辍学问题,开始进入陈伦宝的视野,并最终促成了高中免费政策的出台。

宁陕县农村实行间隔二胎的计生政策,即第一胎若是女孩,间隔4年后,可以生第二胎。这样,就有一半左右的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陈伦宝调研后发现,有些贫困家庭,无法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就不得不进行“二选一”,即一个孩子继续上学,一个辍学。

这种情况在第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时变得更为突出。由于两个孩子的年龄一般相差4岁,大孩子考上大学时,第二个孩子正在读初二。鉴于大学高昂的学费,再加上大孩子在改变家庭命运中被寄予厚望,辍学就成为很多家庭的第二个孩子在初中毕业时的无奈选择。

陈伦宝说,这种“二选一”的后果是,两个孩子的生活轨迹从此改变。“为以后的家庭不和谐埋下了隐患,也影响了教育公平”。

“这些孩子出去打工不够年龄,农活又干不了,有的人就漂在社会上,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在转型期社会矛盾不断涌现、上级又对下级单位维稳“一票否决”的大背景下,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始终是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

另外,宁陕不断减少的人口趋势,也影响到了教育领域。宁陕中学校长赖邦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该县的初中毕业生有1200人,到了今年,这一数字已经减少到638人。这一数字,已经接近该县正常的招生规模。

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他们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以前是学生求着学校,学校要择优录取,现在是无人可录,学生正在成为“香饽饽”。而免除学费,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他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让高中教育向义务教育转化,可以增加教育的强制力。

这样,教育的公平问题就与人口的现实问题合二为一。有人说,人口的减少,在客观上帮助宁陕解决了由贫困引发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但由此引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宁陕人口的趋势不变,如何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接受采访时,宁陕中学校长赖邦志、太山中学校长刘西文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教育是立足于长远的事业

在贫困辍学和人口减少两个因素的推动下,高中免费已箭在弦上。陈伦宝又让财政局算一笔账。“他们说(高中免费)没问题。”

宁陕现有高中生1600人,按每人每年免除2000元算,一年的开支是320万元。

宁陕县财政局副局长周康礼说,2011年,该县的财政收入是3000多万元,加上上级的转移支付1.9亿元左右,该县可以支配的财政预算为2.2亿元左右。免费高中教育所需的320万元,在这个盘子里占比1.45%左右。

很多人认为,对其他地区来说,这是一组“不可复制”的数字。

果真如此吗?在这里,不妨拿全国的情况算一笔账。2009年,中国在校的高中生共有4640万人,若按每人1年免除2000元的标准计算,这个支出总额是928亿元。当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是68518亿元。也就是说,高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收1.35%左右。

由此看来,即便中国普遍实行高中免费(姑且以每年每人2000元的标准计算),这笔支出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没有赶上宁陕。那些以财政压力为由拒绝提供免费教育的,大多数是言不由衷。

问题或许出在投入方向的选择上。陈伦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宁陕可以支配的这2.2亿元,主要投入在民生方向。他的排序是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对一个农民来说,孩子有学上了,生病能看得起了,老了有社会保障,他的最基本的问题就解决了。”

陈伦宝说,即便在宁陕这样的贫困地区,他也没指望教育能解决脱贫问题。他对教育的定位是立足于致富,而不是脱贫。“今天上学,让家庭明天就脱贫是不现实的。脱贫还要靠项目,比如培训、劳务输出等。但长期的致富,要靠教育。教育解决的是宁陕以后的出路问题”。

陈伦宝说,宁陕对教育的“偏爱”,还有一个背景:宁陕的官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教育系统转过来的。这一构成,有利于做出倾向于教育领域的决策。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在宁陕上一届县委常委中,至少一半有过当老师的经历。他们当中除了陈伦宝以外,还有县长邹成燕、常务副县长唐新成、政法委书记雷子霖、县委办公室主任蒋军和副县长吴大芒。

这一趋势还在延续。宁陕中学校长赖邦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截至10月份,从教育系统转到党政系统的,已有20多人。“如果按照规定,一年只能转两到三人。”

陈伦宝说,这一状况,与宁陕县人才选拔的范围过于狭窄有关。“出去的不想回来,外人也不想进来,只能‘体内循环。而在宁陕,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大都在教育系统。”

获奖理由★

2011年,宁陕县免除了幼儿园的学费。此前两年,该县已经免除了高中学费。至此,该县在中国的贫困地区率先实现了15年义务教育,比国家的义务教育时间扩大了6年。宁陕县的中共县委书记,就是30年前的乡村教师陈伦宝。

简介:

陈伦宝,陕西宁陕县县委书记。生于1962年,陕西白河县人,毕业于安康师范学校。历任陕西白河县中、小学教师、岚皋县委副书记、宁陕县县长、宁陕县委书记。

言论:

“我并不指望教育能在一夜之间解决脱贫问题。脱贫要靠培训、劳务输出等项目。但长期的致富,要靠教育。教育解决的是宁陕以后的出路问题。”

猜你喜欢

新闻周刊学费免费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免费
免费为止
英国大学获准提高学费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大学学费不是该涨 而是该降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