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等
2011-05-14
本刊感悟与短信平台合并为“交流平台”栏目。您可就栏目、文章、版式以及题插图等发表意见,可抒发对于杂文、杂文创作的见解,亦可与编辑探讨或与读友交流对于社会问题的见解或疑惑。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字数二百以内。
投稿方式:寄信至(130022)长春市卫星路5758号(请于信封标注“交流平台”栏目);发送电子邮件至zwxkyc@163.com;发送短信至13844882250。
·净化·
编辑同志:
贵刊2011年9月上旬版第14页右栏下数第31行的“吴敬梓”,不能与下文的《西游记》照应,应改为“吴承恩”。
胡礼湘(安徽)
编辑同志:
贵刊2011年9月上旬版第30页《要钱不要命》一文第3段第2行“火中取栗”一词似乎用得不妥,“火中取栗”意思是“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而文中指冒险做非法的事来牟私利,显然不适合用“火中取栗”。
187××××8908
·编辑回复·
两位读者朋友:
你们好,感谢你们对《杂文选刊》的细心阅读,并为我们指出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严格把关,努力把失误减至最少,不辜负广大读者对我们的厚爱。
《杂文选刊》上旬版编辑部
·我读封面·
看过2011年9月[上]《杂文选刊》封面《如此慰问》,觉得就是发生在眼前或正在发生的新闻。每一次的走访贫苦家庭、每一次的问寒问暖,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几乎都是这样的镜头。如同漫画一般,在新闻导演的安排下,领导们把慰问品亲自递到被慰问人手中。领导的特写镜头,让人赏心悦目,老百姓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导演出来的新闻,千篇一律,一次简单的送温暖活动,常常是搞得轰轰烈烈。说真的,路途及组织消耗的费用,远远超过了慰问品的价值,真不如,把形式主义的浪费节约下来,让温暖的实际价值大一点。
(读2011年9月[上]封面《如此慰问》)
杨孔翔(山东)
·感悟·
站在历史面前
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像一支反映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其中人物的隐退与更迭,与历史无关,与艺术也无涉,只是牵动了某根极度敏感的政治神经。当政治敏锐性被高度强化之后,历史和艺术不得不让步、弱化成任由人打扮的小姑娘,难逃被增删、篡改的命运。
有人说,历史从来是胜利者书写的。我看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胜利者或许书写了自己需要的历史,但真实的历史并没有消失,只是沉潜了,在一定时期还会浮到水面,得到还原,因为这个世界的永远胜利者是事实。
(读2011年9月[上]《奇想》、《也谈“历史的被歪曲史”》)
汪跃峰(安徽)
“逼出高尚”与“大师辈出”
“逼出高尚”,实乃当今社会高尚严重缺失的无奈之举,与“大师辈出”如出一辙。我们的世界,真善美的东西日渐稀少,少得人们不得不以这种方式攫取。
“逼出高尚”、“大师辈出”在成人意识里演绎倒也无妨,但成人好像觉得不过瘾,非得把孩子扯进来,让祖国的花朵为之添香加色。毕竟高尚的品格得有人学习啊!大师的学问得有人继承啊!于是乎这下一代也沾染如此等等,再不根除陋习,迟早,我们还会出现积重难返的局面。
(读2011年9月[上]《逼出高尚》)
江锦灵(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