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的十字路口
2011-05-14路修远
路修远
种种迹象表明,红十字会在当下正遭遇一个多事之秋:先是炫富女郭美美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引发众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紧接着,媒体又曝出了红十字会利用其特殊身份从事商业活动,虽然中国红十字总会发表声明,宣称暂停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一切活动,并将邀请审计机构对其进行审计,但公众对其的质疑并没有由此减少。
“官办慈善运动”遭质疑
郭美美事件曝光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人们对红十字会的质疑,慢慢地从一开始的红会与商业组织的联系,转移到对红会自身性质的反思。中国的红十字会被指为异化成了官办机构而脱离了它设立的初衷。
这种指责主要来源于两个依据,一是它和官方权力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是它又与商业系统走得太近。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属国务院直属的副部级单位,中国红会从中央到县乡一级,层层与政府体系接驳。其名誉会长是当地政府的一把手,会长是政府主管文教的行政副手,大部分理事由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兼任。各级红会的负责人由政府任免。每年红会接受财政拨款近三亿元(2007年数据),与其接受捐赠收入相当。各级红十字会的经费收支情况只需向理事会负责。
7月19日深夜零点时分,中国红十字总会在其网站上公布了财政部“三公经费”拨款情况,将其官办色彩彰显得愈加明显。
此外,中国法律规定,民间个人、公司或社团要从事公募性公益慈善事业,必须挂靠在红十字会下面作为二级专项基金,且没有独立账户和法人资格,资金使用受到红会的严格控制。而垄断了公募牌照的红十字会,也为权力寻租创造了可能,特别是一些商人看中了红十字会的特殊地位而千方百计与其搭上联系。如郭美美事件中曝光出来的中红博爱,就是一家和红十字会存在商业合作关系的公司,而这种游走于商业与慈善之间的模式,也遭到业内人士和民众的广泛质疑。
乌龙的“捐赠信息平台”
可以说,红十字会的捐赠信息平台上线,和郭美美事件不无关系。7月1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就公众关注的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运作方式问题发表声明:邀请审计机构对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成立以来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商请中国商业联合会成立调查组,调查媒体所反映的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运作方式问题,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审计和调查结果。在此之前,暂停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一切活动。此外,中国红十字会还承诺,将加快信息化数据公开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公信力。可以说,这是郭美美事件倒逼之下的产物。
从舆论反应看,无论是红十字会的捐赠信息,还是中央部门的“三公”消费信息,都因其缺乏主动性且过于简单,难以让人满意。
分析人士认为,在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曾向社会承诺,要做到“两公开两透明”,即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透明;招标采购公开,分配使用透明。目前的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充其量不过是在第一个“公开”上刚刚迈出了一小步而已。既然是红十字会苦心研发的信息发布平台,仅仅承载一项功能未免过于浪费,如果真有诚意重挽公众的信任,除了提供详明的捐赠信息,红十字会的财务收支、招标采购等情况也必须全面公开。
红十字会的救赎之道
尽管按照红十字会和郭美美事后的澄清和释疑,郭美美炫耀的财富和红十字会并无直接关系,但“郭美美事件”持续发酵给红十字会带来的信任危机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这个危机的后果正在开始显现。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赵丽珍表示,自从郭美美事件之后,除原先早有合作的一些定向捐款外,一个多月来惟一一笔社会捐款仅仅只有一百元。
无独有偶,广东省佛山市红十字会于8月2日公布了去年6月至今年6月红十字会医院学校的资金收支情况。一年来,该校共收到捐款八十八万六千元,但7月以来,学校未再收到一笔捐款。
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平台上线,这本来是应对信任危机、重塑红会形象的一个绝好机会,但是因为信息平台存在的种种纰漏和不完善,反而遭受了公众们的另一波批评声,这显然和红会的初衷相去甚远。显然,现在红十字会已经掉入了“塔西佗陷阱”,红十字会也面临着自身生存发展的一个十字路口。
所谓“塔西佗陷阱”,意指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掉入“陷阱”中的红十字会,感到委屈,急于辩解甚至关闭“捐赠信息平台”,继续自说自话,显然不是应对良策。只有用更大的诚意,更公开的姿态,更深刻的改革,才能完成它的自我救赎。
当下,红十字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完善“捐赠信息平台”,对网友们提出的平台中的漏洞和缺陷予以弥补,在公开捐赠款物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公开财务管理成本,公开招标采购情况,款物分配使用情况等内容,邀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期财务审计,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保障捐赠人利益等等。甚至,红十字会还可以以危机为契机,启动自身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与其在质疑声中被人倒逼着改革,不如开门纳谏,主动放低姿态,积极有为,在改革中争取主动、谅解和支持。
这或许才是红十字会的救赎之道。
【原载2011年8月8日《中国审计报·民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