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勒煤矿多煤层地区煤岩层对比初探

2011-05-09邹学林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年5期
关键词:龙潭物性标志

邹学林

(重庆一三六地质队 ,重庆 401147)

概况

纳雍县贝勒矿区位于贵州高原西部(图1),主要为中山溶蚀及侵蚀地貌。纳雍县贝勒煤矿为一生产矿井,据调查:M4煤层在矿山风井附近存在采空区,面积106597m2。现矿山主要是对龙潭组第三段中部的M5和M6煤层进行回采,形成一定面积的采空区。采空区面积分别为125894m2、25894m2。为了解上煤组其它煤层赋存情况,矿山对M7煤层布置部分掘进巷道,但未进行回采,未形成采空区,对M5上、M4、M1煤层在东侧掘有小断面石门进行了揭露。

图1 贝勒矿区交通位置图

当地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现矿区内各可采煤层的采空区为原老硐采空区和矿井采空区。经调查:原老硐采区主要集中在地表、近地表煤层露头线附近。受到采矿条件的制约,只是沿煤层进行巷道掘进,未进行系统的回采,老硐采空区分布在煤层的风氧化带中,且面积不大,对煤层资源量影响不大,对矿山进行浅部、近地表煤层开采时有一定的影响。

岩煤层对比是煤田地质勘探及地质研究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煤层层数多、厚度变化较大,煤层对比直接影响到矿区构造形态的推断与解释,还直接影响到煤层资源量的估算结果及可靠性。因此,在对比过程中要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合理地选择对比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对比结论。

1.煤层发育特征

矿区内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由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灰岩、炭质粘土岩及煤层(线)组成,厚324.96~386.39m,平均厚 357.44m,含煤 43~68层,一般为33层。煤层总厚24.34~40.29,平均总厚33.28m,含煤系数9.4%。其中,含全区可采、大部分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9层,自上 而 下 编 号 为 M1、M4、M5、M6、M7、M14、M20、M27、M32,累计平均总厚 12.15m(含夹矸),可采系数3.40%。根据含煤岩系特征及含煤性,将其自上而下分为上、中、下三个煤组,与龙潭组三个段相对应。

2.煤层对比方法

采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煤岩层组合(岩性)法、古生物组合法、物性特征(测井曲线)及煤层特征等方法进行煤层对比。在岩性方面选择厚度较稳定的泥质灰岩及铝土质泥岩作标志层,在物性特征(测井曲线)方面主要依据视电阻率、自然伽马、伽马伽马等物性参数及测井曲线幅值异常、测井曲线形态异常及其它曲线的特殊形态组合关系对比煤层;在煤层自身特征方面依据煤层的厚度、结构、煤质及煤层组合关系等对比煤层。本矿区对此采取标志层和物探测井曲线特征作为本次主要对比方法,煤层层间距作为辅助对比标志。

2.1 标志层

B1:位于长兴组底部,煤系直接顶板,为长兴组与龙潭组分界。为灰色中厚层灰岩,具隐晶至微晶结构。产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厚0.23~1.50m,平均0.82m。区内展布稳定,为M1煤层的对比标志层。

B2:位于上煤组上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具生物碎屑结构,产腕足类动物化石。向上依次为高岭土粘土岩和钙质粘土岩为其辅助标志。厚0.00~2.35m,平均0.55m。区内展布基本稳定,为M4、M5煤层的对比标志层。

B3:位于上煤组段中部。为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含菱铁质,具生物碎屑结构,产腕足类动物化石。厚0.23~1.68m,平均0.66m。区内展布稳定,为M6煤层的对比标志层。

B4:位于上煤组下部。一般为三层结构,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为深灰色,灰岩具微晶结构及生物碎屑结构,含菱铁质。三层均产腕足类动物化石。厚0.18~2.95m,平均1.21m。区内展布稳定,为M7煤层的对比标志层。

B5:位于上煤组底部。为深灰色薄层粘土岩,产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厚0.00~3.19m,平均0.78m。区内展布基本稳定,为与中煤组的分段标志。

B6:位于下煤组顶部。为灰色中厚层灰岩,具生物碎屑结构,产腕足类动物化石。厚0.00~2.20m,平均0.96m。区内展布稳定,为M20、M27煤层的对比标志层,为与下煤组的分段标志。

B7:位于下煤组中部。为灰~深灰色薄层粘土岩夹粉砂岩,一般为三层结构,上部为棕黄色薄层高岭土粘土岩,中部为灰~深灰色薄层粉砂岩,下部为黑色薄层粘土岩。产腕足类动物化石,厚0.16~1.94m,平均0.82m。区内展布较稳定,为M32煤层的对比标志层。

B8:位于下煤组底部。为浅灰色、灰色薄层状铝土岩,泥质结构,产少量黄铁矿结核,含植物根化石及碎片。厚0.00~4.20m,平均1.38m。区内展布稳定,为M33、M34煤层的对本井田岩性特征明显、主要煤层、标志层间距较稳定,能有效地进行煤岩层对比(表1)。

表1 主采煤层标志层间距一览

2.2 物探测井曲线特征对比法

利用测井资料对比煤层,不同的岩性,其物理性质不同,各种参数曲线所反映的形态特征也不同。不同层段具有不同的岩性组合,因而出现不同形态的曲线组合特征。反之,相同层位或层段,在一定范围内,一般具有相似的物质来源、搬运介质、沉积环境和成岩条件,因而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岩性组合,物性和化学特征也大致相同或相似,在测井曲线上就反映出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特征或形态组合特征。

2.2.1 M1、M4、M5、M6、M7 煤层的物性组合特征。该物性组合特征发育在龙潭组三段(P3l3),是本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在这个大的沉积旋回中沉积了近十余层煤,主要的煤层有 M1、M4、M5、M6、M7,其中 M5、M6 煤层为该矿区的主采煤层。煤层在电阻率曲线上具有较高的幅值,在自然伽玛曲线上具有很低的幅值;在散射伽玛曲线上具有较高的幅值。从图2可以看到,M5、M6、M7形成一煤组,在这个煤组中的沉积是稳定的,虽然煤层间距是那个有差异性,但是从最下部的M7开始都会依次分辨出他们的位置,该煤组的特点具有区域特点。龙潭组(P3l)顶部开始距M1的间距是很稳定的,均在13米左右。自M1向下有一厚层的粉砂岩,在这个沉积动力较强的环境中,沉缺了M2、M3煤层;M1煤层顶底板泥岩、M4煤层顶板泥岩的高放射性异常与厚层的粉砂岩低放射性幅值成一"μ"形,是判断识别M1、M4煤层的物性特征,具有区域稳定性(见图2)。

图2 龙潭组三段(P3l3)M1、M4、M5上、M5、M6、M7的物性组合特征

2.2.2 龙潭组三段(P3l3)、二段(P3l2)、一段(P3l1)的分界物性组合特征。龙潭组二段(P3l2)与一段(P3l1)的分界是一层很薄的灰岩,由于该层灰岩厚度很小,所以在各参数曲线上是很难找到,见图3中的电阻率曲线上的"红辣椒"就是该层灰岩的标志;随着进入龙潭组二段(P3l2)的沉积初期,由于环境的稳定,煤层沉积也相应的稳定,M20在区域上属于复杂煤层,含夹矸1层,并有分叉合并及沉缺现象。M20煤层在电阻率曲线上具有较高的幅值,在自然伽玛曲线上具有很低的幅值,在散射伽玛曲线上具有较高的幅值;在M20的距分界灰岩为13米左右,异常明显,间距稳定。在该段的中部沉积了M14,在M14的顶板具有较高的放射性幅值,具有明显的特征。龙潭组三段(P3l3)与二段(P3l2)是由沉积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分界,从岩性变化上可以看到,自下往上经过了四次的砂岩沉积,由于环境的动荡使得该段时期的煤层沉积不稳定,煤层的厚度、煤层的位置都变化很大。随着水动力条件的减弱沉积粒度的变细进入了龙潭组(P3l)最后一段的沉积时期(见图3)。

图3 龙潭组三段(P3l3)、二段(P3l2)、一段(P3l1)的分界物性组合特征

2.2.3 龙潭组一段(P3l1)与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的分界物性组合特征

龙潭组一段(P3l1)地层也是矿区的主要含煤时期,沉积了 M27、M32、M33、M34 煤层,其中M27、M32主采煤层,M33为零星可采煤层。

煤层在电阻率曲线上具有较高的幅值,在自然伽玛曲线上具有很低的幅值,在散射伽玛曲线上具有较高的幅值;M27在区域上属于较复杂煤层,含夹矸1层,并有分叉合并及沉缺现象。由于M27夹矸的放射性含量高,所以在自然伽玛曲线上具有很高的幅值,异常明显,也是确定M27的物性标志,见图4。M32煤层由于相变在B202孔内沉缺了,上部沉积了较厚的细砂岩。M33煤层在区域沉积稳定,结构简单,其下的薄煤层紧跟其后相伴而生。M34在区域上属较复杂煤层,又是含有夹矸、有时没有夹矸,在区域上厚度不稳定。M35是龙潭组最下部的一层煤,该煤层在本区以三个薄煤层组合出现,均不可采,由于的稳定性,常作为判别龙潭组底部的岩性组合标志。龙潭组(P3l)与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的分界为龙潭组底部的铝质泥岩,该铝质泥岩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比泥岩高,所以在自然咖玛曲线上有较高的异常反应(见图4)。

图4 龙潭组一段(P3l1)与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的分界物性组合特征

3 主要可采煤层对比可靠程度

根据对煤层厚度、结构、对比可靠程度和可采情况的分析:矿区内主要可采的M1、M4、M5、M6、M7、M14、M20、M27、M32 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稳定,结构简单至复杂,对比可靠,全区或大部可采,为稳定~较稳定煤层;M5 上、M7 上、M33、M34 煤层层位较稳定,矿区内零星可采,结构简单~复杂,对比基本可靠,但其厚度不稳定至极不稳定,为不稳定至极不稳定煤层。对利用勘探手段获得的煤层厚度、煤质资料等进行分析处理、数理统计运算,找出能反映其变化的特征数,以获取划分煤层稳定程度的指标,对煤层定量评价,可补充定性分析结果的不足。

本区的可采煤层的情况:本区内主要可采和大部可采煤层有 9 层(M1、M4、M5、M6、M7、M14、M20、M27、M32),为稳定至不稳定型。

结语

通过对本井田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本矿区对此采取标志层和物探测井曲线特征作为本次主要对比方法,煤层层间距特征作为辅助对比标志。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井田龙潭组可采煤层进行了对比,解决了井田龙潭组主要可采煤层间的对比问题。

[1]中国矿业学院,西安矿业学院,等.煤田地球物理测井[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2]韩绪山,谢波,张心彬.贵州省金沙煤田龙潭组岩煤层测井对比方法[J].中国煤田地质,2006,18(3).

[3]秦勇,程爱国.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展与趋势[J].中国煤田地质 2007,19(1).

[4]陈庭根,等.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龙潭物性标志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R1234ze PVTx热物性模拟计算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LKP状态方程在天然气热物性参数计算的应用
龙潭画影
认标志
九龙潭的龙
多向土工格栅在龙潭水库裂缝处理中的应用
低孔低渗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性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