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2008—2010年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研究综述

2011-05-05王代强

今传媒 2011年4期
关键词:分析法灾害危机

王代强

摘 要:本文对2008年—2010年国内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研究进行分析整理,并对近3年来,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特征等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我国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综述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146-02

危机事件指: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因素的灾难和事故。可分以下几类:(1)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包括企业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3)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传染病疫情、影响公共卫生等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危机传播指:危机管理者和新闻媒体运用大众传播及其它手段,对危机事件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事件妥善解决的社会信息传播活动。本文所综述的“地质灾害危机传播”就是以地质灾害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为对象,分析学者们从危机传播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的状况。[1]

一、关于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的研究状况

笔者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近3年来发表的关于“地质灾害危机传播”方面的文章进行检索,然后综合、归类、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作了相应的表格。

图1是有关研究危机传播的文章数量统计:

图1有关危机传播的文章发表情况

由图1可以得出,从纵向上看,我国2008年以来,对危机传播方面的研究文章一直保持在较高数量,尤以2009年突出,出现117篇,达到了一个高潮,合计出现276篇。这表明学界对这方面研究的高度重视。

图2是主要涉及不同类别危机事件文章所占比重统计:由图2可以得出,从横向上看,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的研究文献虽然数量不算太多,剔除危机传播研究文献中不是地质灾害的文章,剩余有83篇。约占文章总数的30%,列第二位。基于地质灾害事故在危机事件中的发生频率最高,其所占比重仍显不足。

图3 是关于2008年~2010年地质灾害危机传播文章数量统计:由图3可以得出,近三年来,我国对于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的研究文章呈上升趋势。这反映了学界对此重视程度的加深。其原因主要是2008年至2010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了汶川地震、南方冰雪灾害、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海南洪涝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国家危机管理持续面临挑战,引发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图2主要涉及不同类别危机事件文章所占比重统计

图3关于2008年~2010年地质灾害危机传播文章统计

二、关于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主要运用了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从图4可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的研究方式主要集中有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两种,其中又以案例分析法为主。

综合分析法就是在文章中,广泛运用大量材料,进行理论和实际案例的探讨分析。其中研究的内容主要包含对地质灾害危机传播方面的概念解析、定义释义、原因分析、联系解释和对策分析。

图4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研究方法统计

如张洁在《新媒体的公共危机传播效能研究》一文中就将汶川地震和南方冰雪灾害等地质灾害传播过程纳入公共危机传播的议程,与其它危机事件共同讨论新媒体公共危机传播的效能。文中指出:“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广泛,形式灵活,也极有可能为公共危机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负作用。”[2]

类似主要进行理论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案例的综合分析法的文章还有龙平的《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社会责任》,何舟、陈先红的《双重话语空间—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丁际超的《谈加强重大灾害广播新闻报道》等。

案例分析法是研究者们最常用的方法。在这83篇文章中,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章就有45篇,占据了最大的分析方法的比重。主要代表论文有赵志立的《危机传播在中国—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赵华的《危机报道下地方电视媒体的功能—以青海卫视玉树地震报道为例》,陈长坤、孙云凤、李智的《冰雪灾害危机事件演化及衍生链特征分析》,赵铿冰的《惯性框架下的认知偏离—西方媒体对玉树地震报道研究》等。它们主要从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的新闻报道、政府危机管理、国际传播影响等方面做了深刻的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

第三种方法是文献综述法。仅有李政的《网络危机传播研究综述》一文。并且,其中只是在个别事例中引用了对地质灾害报道的处理方法,没有大篇幅地做主要论述,重点还是放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

三、关于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研究的范围

(一)理论研究

1.概念分析。主要研究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的概念、特点、性质等。如王晓峰在《增强城市广播电视台应对气象灾害传播的能力》中对冰雪灾害、大气环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特征特点进行了剖析,还指出了灾害传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3]又如,严三九、王虎在《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报道策略分析—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报道为例》一文中总结出危机事件的四个特点:第一,有一个非预期性事件发生;第二,危机传播状态的存在,会使组织制度的重要价值及其秩序受到严重威胁;第三,危机传播代表着一种时间性很强的状态。个人或组织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危机事件作出反应,无法照章办事,需要立即对大众做出解释;第四,一个危机传播状态包括在一个急速变化的环境中,具有动态的和多维关系的倾向,危机事件的报道应该是不断变化、多维的,而不是静止的、一维的。[4]

2.逻辑分析。主要对地质灾害和危机传播之间的关系、灾害传播中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的措施等进行分析。如:赵华在《危机报道下地方电视媒体的功能—以青海卫视玉树地震报道为例》一文中针对地方电视媒体,于我国地质灾害危机传播提出了四点策略:(1)完善环境监测功能,建立监测发展风险的功能;(2)建立和发挥风险界定功能;(3)强化社会协调功能,引入社会动员功能;(4)系统化的反思总结功能。[5]

(二)实例研究

主要是对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从危机传播的视角去解读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不足。一是总结经验教训,二是提出应对策略。比如赵丽娜在《从<人民日报>玉树地震报道看灾难新闻的舆论引导》一文中阐释了地质灾害传播时要注意辟谣的重要性:“灾难突如其来,恐惧慌乱难免会随之而来,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谣言会滋生出来并且通过非正常渠道快速蔓延,造成局面混乱,人心不稳,真相不明,信息不畅,流言满天飞,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灾难发生之后,媒体应该迅速出击,快速反应,以真实迅速及时的新闻报道和透明公开公正的信息传递来把握对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力争做到在第一时间提供情况,让事实跑在流言的前面,这样就能够使流言在真相面前不攻自破。”[6]

(三)历史研究

主要是对历史上的重大地质灾害报到事件进行梳理、借鉴。找出其传播规律,和现在的传播现状形成对比,改进传播模式。这一点用的较少,几乎找不到学者的足迹。

四、对我国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研究的评价

就2008年~2010年以来我国对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的研究状况来看,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研究具有滞后性。绝大部分文章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并且诸多危机传播的弊端暴露以后,学者们才进行分析。2.鲜有具有实际价值的对策提出,对受众,特别是灾区以外的受众分析研究较少。3.研究方法有局限,侧重案例分析,由此提出的对策也缺乏实际操作性。4.网络舆情关注较少,忽略了地质灾害危机传播在网络舆情中的重要作用。

纵观我国近三年来对地质灾害危机传播的研究发展进程,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还有诸多问题留待解决。从政府危机管理、网络舆论引导艺术、受众心理分析、传播渠道控制以及政府公信力提升等角度去研究地质灾害传播等领域还留有大片空白,值得业界、学界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志立.危机传播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洁.新媒体的公共危机传播效能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0(9).

[3] 王晓峰.增强城市广播电视台应对气象灾害传播的能力[J].新闻实践,2008(4).

[4] 严三九,王虎.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报道策略分析—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报道为例[J].新闻记者,2008(6).

[5] 赵华.危机报道下地方电视媒体的功能—以青海卫视玉树地震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0(8).

[6] 赵丽娜.从《人民日报》玉树地震报道看灾难新闻的舆论引导[J].新闻世界,2010(7).

猜你喜欢

分析法灾害危机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糖尿病相关二肽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