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儒家思想普及经验 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1-05-04杨威,陆畅
杨威,陆畅
摘 要:崇尚和谐是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共同倡导的基本精神;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亦为二者共同倡导的治国理念;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鉴于二者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上述诸多相通之处,因此,为了切实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我们应该借鉴儒家思想的普及经验,尽可能扩大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重视学龄前儿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教育,并使得传播内容要始终贴近广大民众的生活实际等。
关键词:儒家思想;普及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2-2589(2011)06-0007-02
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大报告》)。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化为被普通民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从而使之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成为其言行的指导思想。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方法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方法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理论探索、实践创新、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和经验借鉴。而在挖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资借鉴的诸多经验中,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对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脉络、基本经验等进行梳理和总结;相比之下,对于如何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普及经验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则很少有学者论及。换言之,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囿于对我党自身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的追溯和总结,还未及跳到自身之外去探寻和借鉴我国古代社会是如何进行思想理论普及的。笔者认为,各种思想理论传播的方式方法实质上是相通的,尽管它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明显差异。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及至近代社会则走向衰落。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它在中国现代直至当代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同样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二者在中国社会相遇的近百年中逐步融合共生,延续至今。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社会得以普及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学界经过一番讨论提出了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关系,即对立、并存和融合;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融合说”基本达成了共识。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内容上具有诸多相通之处,从而为我们借鉴儒家思想普及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基本前提。二者间的相通之处,择其要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崇尚和谐是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共同倡导的基本精神。众所周知,中国历来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这不能不说与儒家所提出的和谐思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儒家主张“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论语·子路》),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因此,“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便被奉为治理国家和处理各种事务的基本准则。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也包含了和谐思想,认为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1]8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进而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和谐。在当代中国,我党则吸收了上述和谐思想的精髓,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旨在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由此可见,崇尚和谐是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共同倡导的基本精神。
第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共同倡导的治国理念。儒家主张“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第二》),提倡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这种教化方式可以渗透到人们的内心,使人有羞耻之心而变得善良,这不是法律制裁所能达到的效果。孔子所讲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即体现了儒家注重德治与礼治的思想。但与此同时,儒家认为适当的法治也是必要的,并提出“先礼后法”的思想。在当代中国,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确立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儒家“德法兼治”、“礼法并举”(荀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在儒家那里,孔子提出要尊重个人的人格和个性,主张爱民、利民,即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荀子也曾提出:“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君道》),这些均体现了儒家重民、爱民、为民的民本思想。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亦十分重视人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将人看作是最高价值和目的本身,主张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党尤其强调“以人为本”,并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来看待。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升华。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与儒家所主张的民本思想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其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儒家通过早期的游说诸侯、著书立说,到后来借助统治者的力量颁布教化纲领、广兴学校,以及通过民间的小说戏曲、家训家教等多种途径将其思想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无论妇女和儿童都可以通过上述传播途径知晓儒家思想所涉及的教化内容,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普及在历史上是成功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应当借鉴儒家思想的普及经验(当然,还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现代转换),使马克思主义从多层面、多角度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以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取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尽可能扩大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首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从而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地位,使社会上更多的平民能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儒家思想才得以广泛传播。此后,这一教育思想儒家将其一以贯之。特别是在清代,社学、义学的出现对于儒家思想在乡村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若要在当代中国实现大众化,应该首先扩大其传播范围——不仅在大中城市,更要在广大农村以及边远地区进行广泛传播,使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活动的主体,这无疑会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第二,重视学龄前儿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教育。人所共知,儒家历来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并通过大量涉及儒家思想内容的童蒙读物对其进行长期的教化,如著名的《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读物运用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文字,将儒家思想逐渐渗透于少儿的启蒙教育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化目的。当前,我国十分重视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教育,而对少年儿童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却相对滞后,对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教育则是空白。因此,笔者呼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重视对少年儿童、乃至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使之从小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这要比此后高校的理论灌输具有更强的实效性。
第三,传播内容要始终贴近广大民众的生活实际。笔者认为,儒家思想能够得以普及的主要原因,就是将教化的思想内容植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世界”或“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以至“化民成俗”,从而取得了“大众化”的实际效果。我们借鉴这一历史经验,不仅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结合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还要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唯其如此,才能使之真正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并成为普通百姓的常识和整个社会的共识。并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否真正获得人民大众的认同,根本上取决于它自身的理论内容能否真正反映群众的实际需要,能否回答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能否解决人民群众切身的利益问题,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借鉴儒家思想的普及经验来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能还有一部分人会心存疑虑,这也是十分正常的。不可否认,儒家思想的普及经验在历史上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但如今时过境迁,诸如“神道设教”等普及教化方式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因此,即便对于那些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普及经验,我们也决不能生吞活剥、盲目地照抄照搬,而必须要对其进行一番现代转换,并在客观分析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其发展和普及的社会历史背景,弄清何者为不适用于当代社会理应剔除的糟粕,何者又是可资借鉴的传统资源。有鉴于此,我们首先要对儒家思想的教化方法进行一番挖掘和剖析。在此基础上,方能谈及如何借鉴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普及经验,并为我所用。当然,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课题不是仅仅依靠一些历史经验或政策建议就能解决好的,还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效果进行实际检验。同时,亦应将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普及经验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环境结合起来,深入探究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以普及的成功经验及其根源,并从中找到一条能够切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思想的儒家思想能够得以发展和普及,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条件,这是本论题首先必须明确的前提。今天,我们之所以要借鉴其传播之道,主要是因為经过历史的检验证明其是颇有成效的,而且,思想传播和普及的基本方法大体上是古今通用的。在我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的普及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当时推出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化方式方法。我们批判地、有选择地借鉴这一历史经验,无疑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